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622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docx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部高三下期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收集整理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部)2016届高三下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钛酸钡的热稳定性好,介电常数高,在小型变压器、话筒和扩音器中都有应用。

钛酸钡晶体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它的化学式是

A.BaTi8O12B.BaTi4O6

C.BaTi2O4D.BaTiO3

【答案】D

【解析】Ba在体心上,1个;

Ti在8个顶点上,则8×(1/8)=1;

O在每条边的中点上,则12×(1/4)=3;

2.右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球棍式模型,其中大球代表碳原子,小球

代表氢原子,短棍代表共价键,该有机物的名称是()

A.乙烯B.乙烷C.乙醇D.乙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球棍式模型可知,该有机物为CH2=CH2。

含有碳碳双键,为烯烃,故选A。

考点:

球棍式

点评:

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球棍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考生应着重掌握常见物质的电子式及结构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

B.常温常压下,1molCO2气体体积约为22.4L

C.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

D.1L2mol/L的BaCl2溶液中含Cl-的个数为2.408×102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m=nM可知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A正确;B、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因此1molCO2气体体积大于22.4L,B错误;C、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C正确;D、1L2mol/L的BaCl2溶液中含Cl-的物质的量是1L×2mol/L×2=4mol,则含Cl-的个数为4mol×6.02×1023/mol=2.408×1024,D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判断与计算

【名师点晴】关于物质的摩尔质量计算依据,需要注意摩尔质量如果用g/mol作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要特别注意前提是单位用“g/mol”表示。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B.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D.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作水果的催熟剂,A正确;B、硅胶多孔,吸收水分能力强,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B正确;C、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甲醛有毒,不能作食品的保鲜剂,C不正确;D、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可作胃酸的中和剂,D正确,故选C。

考点:

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相关知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属于“纳米材料”,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B.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氧化性

C.表面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至熔化也不滴落是因为表面生成了熔点很高的氧化铝薄膜包裹在铝的外面

D.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液化后得到氨水

【答案】C

【解析】A.“纳米碳”属于“纳米材料”,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较稳定,静置不会形成沉淀,故A错误;

B.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氧化铝熔点很高,加热难熔化,Al加热能熔化,Al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所以表面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至熔化也不滴落,故C正确;

D.氨水是混合物,氨气液化后得到液氨,液氨是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

6.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钠在燃烧之前先熔化②钠燃烧的火焰呈紫色

③钠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钠燃烧的火焰呈黄色

⑤钠燃烧后生成物为淡黄色固体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⑤B、只有①C、①④⑤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由于金属钠的熔点低加热融化变为液态。

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着火燃烧,火焰呈黄色。

反应后产生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

所以正确现象为①④⑤。

选项为:

C.

考点:

考查金属钠加热、燃烧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的知识。

7.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图2中,发生吸氧腐蚀

C.图3中,燃烧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D.图4中,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相当于原电池的正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铁的吸氧腐蚀中,氧气的浓度越大,其腐蚀速率越快,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氧气的浓度越小,则腐蚀越轻,故A错误;B、在酸性环境下,铁发生析氢腐蚀,故B错误;C、温度越高,铁越容易被氧化,所以铁越容易生锈,故C正确;D、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作负极而易被腐蚀,铁作正极被保护,故D错误;

考点:

考查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相关知识。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在常温常压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常温常压下,1molNe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22.4lCl2所含原子数为2N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而Ne由一个原子构成。

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上述气体所含原子数就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是22.4L/mol,而在常温常压下,无法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A项错误;B.He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molNe含有的原子数为NA,B项正确;C.没有条件,无法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C项错误;D.气体单质可以是1个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2个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3个原子构成的,所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

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9.五种短周期元素的某些信息如表所示:

元素

有关信息

X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盐

Y

M层上有3个电子

Z

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

W

其单质是淡黄色固体

Q

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顺序为:

W>Q>Z>Y

B.Z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单质熔点高低的顺序为:

Z>Y>X

D.Z与W元素只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

1的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短周期元素中,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盐,则X为N元素;Y元素原子M层上有3个电子,则Y为Al;Z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则Z为Na;W单质是淡黄色固体,则W为S元素;Q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则Q为Cl。

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S2->Cl->Na+>Al3+,故A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错误;C、氮气常温下为气体,熔点最低,金属Al的熔点高于Na单质,故C错误;D、Na与S元素可以形成Na2S,也可以形成Na2S2,前者原子个数比为2:

1,后者原子个数之比为1:

1,故D错误;故选A。

考点:

考查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用氨水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

NH3·H2O+SO2=NH4++HSO3-

B.Na2SO3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5SO32-+6H++2MnO4-=5SO42-+2Mn2++3H2O

C.亚硫酸氢铵溶液与过量KOH溶液共热:

NH4++OH-

NH3↑+H2O

D.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3Fe(OH)2+NO3-+10H+=3Fe3++NO↑+8H2O

【答案】C

【解析】

11.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既能杀菌、消毒、又能净水的处理剂。

工业制备高铁酸钾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Fe(OH)3+C1O—+OH—→FeO42—+C1—+H2O(未配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上述反应可知,Fe(OH)3的氧化性强于FeO42—

B.高铁酸钾中铁显+6价

C.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2

D.K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而且生成的Fe3+水解形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答案】A

【解析】A错误,Fe(OH)3中铁是+3价,FeO42—中铁是+6价,所以,Fe(OH)3是还原剂,它的还原性强于FeO42—

B正确。

高铁酸钾中铁显+6价

C正确,2Fe(OH)3+3C1O—+4OH—=2FeO42—+3C1—+2H2O,故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2

D正确,K2FeO4具有强的氧化性,能消毒杀菌,产物Fe(OH)3胶体,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12.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

a口进气可收集CO2,b口进气可收集NH3

B.装置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转移溶液

C.装置③:

模拟铁锈蚀

D.装置④:

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

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收集时应该是b进a出,A不正确。

④是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乙醇挥发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正确,BC是正确的。

答案选AD。

考点:

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有关问题。

13.下列各项比较中前者高于(或大于或强于)后者的是

A.金属Mg和金属Cu的空间利用率

B.C-O和Si-O的键能

C.H2SO3和H2SO4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D.邻羟基苯甲醛(

)和对羟基苯甲醛(

)的沸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属Mg属于六方最密堆积,金属Cu属于面心立方最密堆积,二者的空间利用率相同均为74%,A错误;B、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键能越大,原子半径:

C<Si,则C-O和Si-O的键能前者高,B正确;C、H2SO3中S的价层电子对个数=3+

(6+2-2×3)=4,H2SO4中S的价层电子对个数=4+

(6+2-2×4)=4,二者相同,C错误;D、邻羟基苯甲醛的两个基团靠的很近,能形成分子内氢键,使熔沸点降低;而对羟基苯甲醛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使熔沸点升高,所以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熔、沸点低,D错误,答案选B。

考点:

考查空间利用率、键能、价层电子对数及氢键等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H3CH2OH、SO3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于保存少量金属钠

D.工业上金属Mg、Al都是用电解其相应的氯化物水溶液制得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三氧化硫不能自身电离出离子,属于非电解质,A错误;B、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硅反应,不能用石英坩埚熔融氢氧化钠,B错误;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于保存少量金属钠,C正确;D、镁和铝均是活泼的金属,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冶炼镁,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铝,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电解质判断、物质性质、石油分馏以及金属冶炼等

15.在给定的溶液中,加入注明的各种离子,各离子一定能在原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有

A.加入铝条有氢气放出的溶液:

Na+、NH4+、HCO3-、NO3-

B.使pH试纸显深蓝色的溶液:

Cu2+、NO3-、Fe3+、SO42-

C.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的溶液:

Ba2+、Na+、NO3-、Cl-

D.所含溶质为Na2SO4的溶液:

K+、SiO32-、NO3-、Al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能与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反应:

HCO3-+H+=CO2↑+H2O,在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反应:

HCO3-+OH-=H2O+CO32-,NH4++OH-=NH3·H2O所以离子不能电离共存。

错误。

B.使pH试纸显深蓝色的溶液显碱性,此时会发生反应:

Cu2++2OH-=Cu(OH)2↓;Fe3++3OH-=Fe(OH)3↓.所以离子不能电离共存。

错误。

C.在室温下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的浓度为10-7mol/L,现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说明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无论是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中Ba2+、Na+、NO3-、Cl-都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

正确。

D.SiO32-和Al3+会发生双水解反应:

3SiO32-+2Al3++6H2O=2Al(OH)3↓+3H2SiO3↓。

不能大量共存。

错误。

考点:

考查离子大量共存的知识。

16.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1)HCN

H++CN-,K

(1)Θ=4.9×10-10

(2)NH3+H2O

NH4++OH-,K

(2)Θ=1.8×10-5

(3)H2O

H++OH-,KwΘ=1.0×10-14算出NH3+HCN

NH4++CN-,反应平衡常数的K值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Θ=K

(1)Θ⨯K

(2)Θ/KwΘ=0.88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1)+

(2)-(3)即得到NH3+HCN

NH4++CN-,所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K

(1)Θ⨯K

(2)Θ/KwΘ=0.88。

17.(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哪种方法?

(填写主要的操作方法即可)

(1)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用.

(2)除去Cl2中少量的HCl,用.

(3)氯化钠溶液和碘的水溶液,用.

(4)分离乙醇与水的混合物,用.

(5)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用.

)用98%的浓硫酸(其密度为1.84g/cm3)配制100mL1.0mol•L﹣1稀硫酸,

(1)需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mL.

(2)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量取②计算③溶解④颠倒摇匀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

(3)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引起浓度偏高的是,无影响的是(填序号).

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②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洒到容量瓶外面;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⑤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⑥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现有mg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g•mol﹣1.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L;

(2)该气体溶于1L水中(不考虑反应),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g•L﹣1.

【答案】(I)

(1)过滤;

(2)洗气;(3)萃取(4)蒸馏;(5)分液.

(II)

(1)5.4mL.

(2)②①③⑧⑤⑥⑦④;100mL容量瓶;(3)④⑤,③;

(1)

L;

(2)

%;(3)

g•L﹣1.

【解析】

试题分析:

(1)沙子不溶于水,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

过滤;

(2)除去Cl2中少量的HCl,可以选用饱和的食盐水进行洗涤,故答案为:

洗气;

(3)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分离氯化钠溶液和碘的水溶液,可以选用有机溶剂,如苯等进行萃取,故答案为:

萃取;

(4)乙醇与水属于互溶的液体,但沸点相差较大,可以选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答案为:

蒸馏;

(5)水和苯互不溶解,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故答案为:

分液;

(1)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8.4mol/L,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来计算浓硫酸的体积,设浓硫酸的体积为xmL,所以xmL×18.4mol/L=100mL×1mol/L,解得:

x≈5.4,故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5.4mL,故答案为:

5.4mL;

(2)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计算、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颠倒摇匀,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⑧⑤⑥⑦④;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100mL容量瓶,故答案为:

②①③⑧⑤⑥⑦④;100mL容量瓶;

(3)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少,浓度偏小;②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洒到容量瓶外面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少,浓度偏小;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对结果无影响;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⑤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⑥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小;会引起浓度偏高的是④⑤,无影响的是③,故答案为:

④⑤;③;

(1)n=

mol,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为22.4L/mol×

mol=

L,故答案为:

(2)该气体溶于1L水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故答案为:

%;

(3)假设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气体的质量为Mg,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ρ=

=

=

g/L,故答案为:

考点:

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物质的量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18.(8分)某实验小组拟用50mL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

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生成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用25mL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②小火煮沸溶液1min~2min;

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

此方案能制得较纯净的Na2CO3(第一步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①、③两步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

③。

(2)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作用是。

(3)实验室中吸收尾气的方法很多。

如下图装置中可以用来吸收氨气的是。

【答案】(8分)

(1)OH-+CO2==HCO

;HCO

+OH-==CO32-+H2O(各2分)

(2)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各1分);(3)A、C、E(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用25mL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产生NaHCO3,离子方程式是OH-+CO2==HCO

;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酸式盐与碱发生反应产生正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CO

+OH-==CO32-+H2O;

(2)在装置A中产生CO2气体,由于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在CO2气体中含有杂质HCl,在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目的是除去杂质HCl,而吧消耗CO2气;(3)氨气极容易溶于水,若直接将导气管通入水中,由于氨气溶解,使导气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导气管,而引起倒吸现象,为了使氨气被充分吸收并防止倒吸现象的反应,通常在导气管的末端安装一个倒扣的漏斗,是漏斗的边缘紧贴水面,或连接一个干燥管,或连接一个安全瓶来防止倒吸的发生。

故选项是A、C、E。

考点:

考查用NaOH溶液与CO2气制取Na2CO3溶液的方法及吸收氨气的装置的选择的知识。

19.实验题:

I、下列方法适用于实验室中制备氨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B.向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

C.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D.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

II、为了在实验室中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实验操作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

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产生。

在F出口处收集到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

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入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方程式解释F中溶液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

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气体的主要成分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段时间后再打开弹簧夹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F装置不用防倒吸的装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bd

Ⅱ、⑴N2+3H2

2NH3;NH3·H2O

NH4++OH-

⑵、试管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因上升,直到试管内液因与锌粒分离;

使气体进入反应管E,并保证氢气含量较多,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氮气和氢气。

⑶、升高催化剂温度,使催化剂达到最佳活性温度,以提高反应速率。

⑷、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在该反应条件下,生成的氨气含量较少,在进入F装置的气体中含有较多难溶洞性的气体,所以不易产生倒吸。

【解析】

试题分析:

Ⅰ:

a方法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得不到氨气,因为分解生成的氨气跟氯化氢气体在温度稍低的情况下就会结合生成氯化铵;c方法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能得到氨气,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因此选b、d

Ⅱ:

①完成这一步后,相当于先在整个装置中通入了氢气,先把装置中的空气进行了排除。

使氢气与氨气的反应更安全。

②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

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此时消耗的是无底细口瓶C中的氧气,几分钟后火焰因缺氧而熄灭;③步先点燃E处酒精灯,只是为了先给催化剂升温,因为催化剂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活性,对于铁触媒来说,温度应该为500℃,在这同时,继续通入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此时两种气体也混合的很均匀了,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在这个地方氮气跟氢气进行反应生成氨气,但是这个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大量的生成氨气,尽管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但由于该混合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