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64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docx

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_化学课程知识点汇总

第1---2单元基础知识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利得有规律可循。

3、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

6、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等。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探究,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8、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壮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中,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10、酒精灯的火焰包括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应在外焰部分。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1、水的电解实验: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

水的电解实验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电

通电构成);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符号表达式为2H2O======2H2↑+O2↑。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在化合物中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5、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隙变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6、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7、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物质的种类也没有变化。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的物质,原物质种类发生了改变。

10、利用吸附、过滤、沉淀、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其中净化水程度最好的是蒸馏。

吸附:

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有味的杂质,除去异味。

沉淀:

对于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单一操作净化程度较高的是吸附沉淀。

过滤:

过滤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蒸馏:

给水加热,使它变成水蒸汽,再使水蒸汽冷凝成液体,这种方法叫蒸馏。

通过蒸馏,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和提纯液体混合物或除去液体中不易挥发的杂质。

11、过滤操作的要领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里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过滤时,玻璃棒下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烧杯要紧靠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或冲破滤纸。

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使液体沿烧杯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

12、在蒸馏水的实验中,在蒸馏瓶中加几粒沸石,以防加时出现暴沸;加热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13、爱护水资源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

14、节约用水的含义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4、水体污染的含义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15、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6、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也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2、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质子、中子和电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

相对原子质量

4、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符号为Ar。

在SI(国际单位制)制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5、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例: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而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8,则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核外有8个电子。

元素及元素的存在

7、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按质量分数计算,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O、Si、Al、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Al)。

9、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原子,也可表示一种元素。

例H:

表示一个氢原子;也可表示氢元素。

2H:

表示二个氢原子。

10、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1、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核外电子是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的,每一个区域叫一个电子层,因此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如果只有一层最多不超过2个)。

1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反应中较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为8个(氦为2个),一般不易得失电子。

1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14、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5、离子符号的意义:

Ca2+:

表示一个钙离子,其中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Ca2+表示二个钙离子,其中前一个2表示离子的个数为2,后一个2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16、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的,所以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17、化学式的意义有:

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c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d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

所以化学式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

如“H2O”表示的意义有:

①表示物质水②表示一个水分子③表示水是由氢、氧二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8、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19、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20、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为零要记清。

21、要求背诵的元素符号:

碳氢氧氮硫和磷,钾钙钠镁铝铁锌。

【CHONS和P,KCaNaMgAlFeZn。

氟氯锰钡铜和汞,还有氦氖氩硅银。

【FClMnBaCu和Hg,还有HeNeArSiAg。

】Pb是铅Au金I是碘Pt是铂

22、要求记住的前20位元素: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3、常见的离子符号:

钾离子K+;钙离子Ca2+;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锌离子Zn2+;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氢离子H+;铜离子Cu2+银离子Ag+;钡离子Ba2+;氯离子Cl-;氢氧根离子OH-;

硫酸根离子SO42-;碳酸根离子CO32-;硝酸根离子NO3-。

第五单元化学主程式

点燃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与原子的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3、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4、化学方程式C+O2======CO2表示的意义是:

A表示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B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C表示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5、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一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6、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投影)。

7、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

①设未知量;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⑤简明地写出答案。

8、没人至少做6道计算题(可以是例题、课后习题,也可以是自己找的题)

 

中考数学最易出错的61个知识点汇总

中考数学最易出错的61个知识点汇总

初三同学们一轮复习已经紧张的开始了,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还要知道这个知识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今天给大家汇总了考试中常常出错的八个模块的易错知识点,同学们务必记住哦!

一、数与式

易错点1:

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

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

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

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有关的概念、性质,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律,关键是把好符号关;在较复杂的运算中,不注意运算顺序或者不合理使用运算律,从而使运算出现错误。

易错点3: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4:

求分式值为零时学生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

易错点5:

分式运算时要注意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因式分解,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注意计算方法,不能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6:

非负数的性质:

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每个式子都为0;整体代入法;完全平方式。

易错点7:

计算第一题必考。

五个基本数的计算:

0指数,三角函数,绝对值,负指数,二次根式的化简。

易错点8:

科学记数法。

精确度,有效数字。

这个上海还没有考过,知道就好!

易错点9:

代入求值要使式子有意义。

各种数式的计算方法要掌握,一定要注意计算顺序。

二、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易错点1:

各种方程(组)的解法要熟练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意义是找不到等式成立的条件。

易错点2:

运用等式性质时,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必须要注意不能为0的情况,还要关注解方程与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消元降次)主要陷阱是消除了一个带X公因式要回头检验!

易错点3: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3时,容易忘记改不改变符号的方向而导致结果出错。

易错点4: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出错。

易错点5:

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无解的条件易忽视相等的情况。

易错点6:

解分式方程时首要步骤去分母,分数相相当于括号,易忘记根检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

易错点7:

不等式(组)的解得问题要先确定解集,确定解集的方法运用数轴。

易错点8:

利用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的解。

三、函数

易错点1:

各个待定系数表示的的意义。

易错点2:

熟练掌握各种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有几个的待定系数就要几个点值。

易错点3:

利用图像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组)的解,利用图像性质确定增减性。

易错点4:

两个变量利用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注意区别方程、函数、不等式模型解决不等领域的问题。

易错点5:

利用函数图象进行分类(平行四边形、相似、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分类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6:

与坐标轴交点坐标一定要会求。

面积最大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和的最小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差最大值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7: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还应注意结合图像性质解题。

函数图象与图形结合学会从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的方法,图形为图像提供数据或者图像为图形提供数据。

易错点8: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

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分式的分母不为0,0指数底数不为0,其它都是全体实数。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汇总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

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

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

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

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

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意义?

(1)定义:

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

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一.含义:

君主专制:

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

特点: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z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兴衰过程:

⑴萌芽:

战国(理论:

法家思想;实践:

商鞅变法:

废分封,行县制)

⑵确立:

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选拨考察官吏;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⑶巩固:

西汉(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和征辟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改造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需要的指导思想)。

⑷完善: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特点:

用分权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这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⑸加强:

北宋。

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

特点:

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⑹发展:

元朝中央:

中书省;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

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⑺强化、顶峰(衰落):

明朝:

废丞相,内阁制度;八股取士。

清朝:

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三.评价:

⑴积极影响:

①政治: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②经济文化: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民族关系:

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⑵消极影响:

①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失误、暴政和腐败。

③文化:

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

⑶认识:

①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

②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

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⑷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②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③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④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⑤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等。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3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

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

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

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①、标志: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

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

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

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

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

(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

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

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

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③、梁启超撰文的名称: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④护国军及其斗争: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组织了护国军,各省纷纷独立。

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

⑤、结果:

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病死。

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⑥、护国运动的性质:

护国运动是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⑦认识:

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5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

①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

②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

(2)均田制:

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高中历史必修2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