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6825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5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2016•湖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张莹

   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

”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

“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

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

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

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T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

“看,那里!

”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

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

“谢谢。

”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

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

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

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

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

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

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

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

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

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

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哩;雨打芭蕉,美呀。

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请简析标题的含义。

(2)试概括文中令孩子们倍感温暖的三件事。

(3)文章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何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哩;雨打芭蕉,美呀。

(品味划线语气词的情味)

(5)文章第⑲段中写到“一幅幅画面在定格……”,会有些什么样的画面呢?

请合理想象,描绘一幅画面。

(温馨提示:

恰当运用描写手法,字数在80字左右)

【答案】

(1)意指班主任、爱心志愿者、绿T恤男孩,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人生)的美好。

(2)临考前班主任老师到考场外给孩子们加油;爱心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伞;绿T恤男孩为孩子们免费拍照。

(3)插叙,补充交代老师受伤的原因和红色T恤的来由,表现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4)①示例一: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伞”比作“花儿”,比作“笑脸”,生动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示例二: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②两个语气词“哩”“呀”,表现出孩子们回眸青春岁月时掩饰不住的甜美与快乐,无悔与自豪,乐观与自信。

(5)一帮少男少女聚集在操场上,或坐或立或卧,有的四目相对击掌相庆,有的两头相靠无限亲密;最抢眼的是一个着红T恤的少年,只见他侧身双脚跳起,双拳紧握,飘动的头发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仿佛快乐已实在没法掩藏。

【解析】【分析】

(1)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指班主任给考生们送去的红色T恤、爱心志愿者搭建的黄色遮阳棚、绿T恤男孩,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人生)的美好。

(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

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二:

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阅读文章,运用方法二概括出:

临考前班主任老师到考场外给孩子们加油;爱心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伞;绿T恤男孩为孩子们免费拍照。

(3)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考试前夕老师扭伤了腿是插叙,补充交代老师受伤的原因和红色T恤的来由,表现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4)①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①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②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伞”比作“花儿”,比作“笑脸”,生动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②两个语气词“哩”“呀”,表现出孩子们回眸青春岁月时掩饰不住的甜美与快乐,无悔与自豪,乐观与自信。

(5)本题是对补写的考查。

补写内容要根据上文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内容补充完整即可。

示例:

一帮少男少女聚集在操场上,或坐或立或卧,有的四目相对击掌相庆,有的两头相靠无限亲密;最抢眼的是一个着红T恤的少年,只见他侧身双脚跳起,双拳紧握,飘动的头发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仿佛快乐已实在没法掩藏。

【点评】本文通过记叙高考考场前班主任给考生们送去的红色T恤鼓励学生,爱心志愿者搭建的黄色遮阳棚给考生送去五颜六色的伞,绿T恤男孩给考生免费拍照,他们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和人生的美好。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1)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

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

您需要一些菜吗?

”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

“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

”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

“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

“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

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

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

“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

”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

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

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

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

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

”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

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

[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________这样的东西。

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的故事。

(2)第①段交代了________。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

(a)________,(b)________。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

为什么?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①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________,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________。

②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________。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

(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

(5)略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阅读所示文段,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内容。

要叙事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渲染环境、衬托、铺垫下文、暗示情节等方面来理解,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3)理解句子表述的含义,分析ABC三处的语境。

此句意义含蓄深刻,有赞美人物精神品质,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所以作为文章的结尾放在C处合适。

(4)联系有关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结合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针对问题一一作解答。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付出爱心”的现实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

(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 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

(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 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 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①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 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

②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

(5)略

【点评】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①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

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②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何谓认真?

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种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

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

正如一谚语所示: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③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④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

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

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园首顆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

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⑤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

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

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

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⑥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

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

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感。

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⑦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

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2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所讲的认真之“道”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________

②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

________

(4)“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2)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4)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

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解析】【分析】

(1)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题目“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即是论点。

(2)结合第④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

”第⑤段“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

”第⑥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概括即可。

(3)①结合“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出自《曾国藩家书》,这是引用论证。

②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

这是举例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的道理。

(4)结合“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分析得出,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

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故答案为:

⑴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⑵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⑶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⑷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

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概括和提取的能力。

考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归纳方法技巧有位置法、表述法、摘录法,要注意论点要能统帅全文,注意文章带有总结性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联系问题,落实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在概括时要尽量用文本中的语言来回答。

⑶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考生要积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在文章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语句进行判断。

⑷对文本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考生要联系文本的内容以及文本表达的观点来阐述,既要联系文本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综合性第进行分析表达。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叔本华

   ①不管藏书多么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益处,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

同理,不管你学识多么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②何以言之?

因为我们若要将在书上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诸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思考出来的真理和其他书上的真理互相比较。

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读书。

   ③读书,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但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必须要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更要不断地刺激它,使之持续久远不可懈怠。

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④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相径庭,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

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

   ⑤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性和当时的心情,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

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一味死读书。

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

“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⑥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他们整天钻进书本里,可是满足的无非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那些思想家、发明家,正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才成为了其他人类的“恩人”。

   ⑦严格说来,有自己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也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摘自《中外文摘》2019年第1期,选文有较大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每个横线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①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________

②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

“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________

(3)作者认为思考如此重要,为什么在第②段中却说“我们必须不断地读书”?

(4)结合全文内容考虑,读书和思考有怎样的区别?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2)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3)思考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积淀,同时自己思考出来的道理也要与其他的真理相比较。

(4)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思考必须有明确方向并持久;读书时精神活动完全被书本所支配,思考时精神世界完全属于自己;读书只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思考才能造福人类。

【解析】【分析】

(1)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①“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②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

(3)第②段中“所以”意味着,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我们若要将在书上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诸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思考出来的真理和其他书上的真理互相比较,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读书。

(4)根据“读书,我们可以随心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