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221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docx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解读教学内容

2、作业要求:

1)、书写及格式要求:

A4作文纸400(20*20)字格子纸手写(样式附后),每次大作业字数不低于2000字,要在文头注明课程名称、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作业题目等相关信息。

2)、课程内容要求:

每门课程有5个备选题目,3个阶段性学习题目,2个综合性学习题目。

第一次大作业需在3个阶段性学习题目中任选1题作答;第二次大作业需在2个综合性学习题目中任选1题作答。

没按要求选题或跑题的,按零分处理。

基本符合视频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概念清晰,有理论综述,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心得体会等内容。

3、成绩评定:

两次作业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作业题目基本会围绕视频综合内容展开,学生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作业的书写,发现网络抄袭或雷同作业均视为0分。

课程24:

《心身疾病预防与心理调节》课程作业

阶段性学习题目

题目1、学习第二讲,请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谈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有哪些作用?

答题要点: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举例说明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题目2、学习第五讲结合社会现象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有哪些关联.

答题要点:

人的行为定义及特征,人的社会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与社会的关联,举例说明。

题目3、某大学生过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某种原因考试失败而受到挫折后,他不仅不从主观上分析原因,而是一改过去刻苦学习的精神,转向消遣娱乐,谈情说爱,试图以学习之外的活动避开学习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请分析以上案例,该学生属于应激反应中的哪种表现形式,请详细论述应激反应中各项行为。

答题要点:

根据第六讲相关内容和概念阐述

综合性学习题目

题目4、论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心身疾病的防治。

并举具体例子说明。

答题要点:

心身疾病具体特点,怎么防治,防治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阐明。

题目5、论述心身疾病的发展及研究解决方向。

答题要点:

心身疾病特点,发展,解决方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阐明。

人的行为的特点: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多层次相交切性:

第一层,个体;第二层,群体;第三层,组织;第四层,组织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学科,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

这是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

任何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情、意过程。

社会知觉:

是指主题队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

1.观察;2.选择;3.组织;4.解释;5.反应。

(五个阶段)

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原因):

1.知觉防御;2.首因效应;3.晕轮效应;4.投射。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海德 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经营管理价值观可分为:

1.最大利润价值观(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2.委托管理价值观;3.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组织认同感的概念: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其包括:

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就会自觉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作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

其包括:

气质、能力、性格。

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

1.多血质(这类人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汁质(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3.粘液质(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4.抑郁质(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性格分类:

1.理智型;2.情绪型;3.意志型;4.中间型或称混合型。

后天环境因素影响:

1.家庭因素影响;2.文化传统因素影响;3.社会阶级、阶层影响等。

控制方位论:

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这是一种对因果管理的理解。

控制方位论的分类:

1.内因控制论;2.外因控制论。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客体过程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

他认为有六种基本的“个性定向”。

薛恩认为,事业生涯计划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

薛恩认为,有五种“职业锚”:

1.技术职业锚。

2.管理能力职业锚。

3.创造性职业锚。

4.安全感职业锚。

5.自治独立职业锚。

技术职业锚:

这种类型的人作职业选择时以工作的专业技术或服务内容为基础。

组织内部的个人事业生涯往往沿着下列三个方面变动:

纵向的、横向的和向核心的变动。

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的需要。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

我们可以把群体任务简化为两类:

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规模、群体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群体以前的成功经验。

对群体凝聚力很难准确地进行测量和评价。

通常有两种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数量分析法。

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室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进行的。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2.环境因素。

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曾对组织的正式沟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网络存有五种基本形式:

1.轮式沟通。

2.Y式沟通。

3.圆式沟通。

4.链式沟通。

5.全方位沟通。

有效沟通的障碍。

1.失真源。

2.沟通焦虑。

3.过滤。

4.选择性知觉。

5.情绪。

6.语言。

群体决策的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脑力激荡法,也叫头脑风暴法,意思是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其方法是,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

人际关系式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等关系。

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作用?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

心理学家道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合作的特点不仅在于有关方面对于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有所认识,而且还在于每个人都对他人采取积极友善的态度,具有喜欢的感情。

所谓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

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1.相互依赖性。

2.任务不确定性。

3.时间与目标取向。

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工作绩效。

冲突的过程五个阶段:

1.潜在的对立或失调。

2.认知与个性化。

3.行为意向。

4.行为。

5.结果。

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1.运用竞争。

2.运用合作。

3.运用回避。

4.运用迁就。

5.运用折衷。

运用合作,在下列条件下可以使用这种策略:

1.当你发现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并且不能进行妥协或折衷时。

2.当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时。

3.当你需要融合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时。

4.当你需要把各方意见合并到一起而达到承诺时。

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函数。

[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情景因素)]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按领导的权威基础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领导行为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示范性。

2.激励性。

3.互动性。

4.环境适应性。

领导的权利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资源控制权。

2.奖惩权。

3.专长权。

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它表现为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尊重、信赖、钦佩、崇敬和心甘情愿的服从、追随、仿效的精神感召力。

领导威信的特点:

1.内在性。

2.持久性。

领导威信的作用:

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

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

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

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利于吸引人才。

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

1.工作的效率。

2.工作的效益。

3.人员的满意度。

4.人员的流向。

5.出勤率。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他们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1.低规章,低协商。

2.低规章,高协商。

3.高规章,高协商。

4.高规章,低协商。

五种领导行为类型:

1.贫乏式管理。

2.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3.任务式管理。

4.中间型管理。

5.团队式管理。

所谓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

所谓民主型管理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所谓放任型领导方式,是指管理者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不加干预,下级爱干什么,想干什么,都可以,是完全自由的管理方式。

集权式领导,由于压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群体内部没有活力,组织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权变理论的概念。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

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就是权变观点。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费德勒模式。

权变领导论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关于动机的基本概念。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的结果。

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就称为一个人的动机结构。

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与归属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论点是:

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层次性原理。

3.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这就是主导性原理。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称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一类因素为激励因素,相应地称另一类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

即双因素理论。

其理论概括:

1.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于不满意的观点。

2.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在进行工作时也就有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基本模式表明:

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变量的乘积。

俞文钊教授用“公平差别阈”的概念来表示合理差距的量值,其定义式是:

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

宝钢的五大激励:

1.主体激励。

2.关怀激励。

3.荣誉激励。

4.榜样激励。

5.支持激励。

海尔的“OEC”模式:

是海尔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的综合反映。

概括起来,OEC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它的核心是“日日清”。

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

1.机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调整。

2.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3.管理的转轨变型。

4.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企业责任——权力体系的完善。

组织文化的特点:

1.阶级性。

2.民族性。

3.整体性和个体性。

4.历史连续性。

5.创新性。

组织文化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意义表现在:

1.标志着组织行为的科学研究向更高、更深方向发展。

2.标志着对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研究向组织内部成员的整体研究转化。

3.标志着组织行为科学对个体认识的全面化和深刻化。

4.标志着组织形象的塑造向立体化、整体化发展。

5.标志着组织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管理艺术。

中国现代组织文化的特征大致为:

1.寻求整体模式。

2.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3.封闭型思想向开放型过渡。

4.职业道德建设。

5.共同富裕。

 

人的行为模式与安全行为

  研究人的行为模式是揭示行为规律的重要工具。

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模式通常也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即从生理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

二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即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

  一、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的自然属性行为模式

  人的自然属性的行为模式是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人的安全行为是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这种反映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

比如,行车过程中,突然有小孩横穿马路,司机必须紧急刹车,并保证安全停车,才能不发生撞人事故。

这里,小孩横穿马路是刺激源,刹车是刺激性反应,安全停车是行为的安全目标,这中间又需要判断、分析处理等一连串的安全行为。

由此可归纳出人的生理模式:

外部刺激(不安全状态)→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安全行为反映(动作)→安全目标达到。

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

这种安全行为有两个共同点: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刺激。

正是由于安全行为规律的这种复杂性,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安全行为表现,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研究领导和工人各个方面的安全行为科学的课题。

从这一行为模式的规律出发,外部刺激(不安全状态)→肌体感受(五感)和安全行为反映(动作)→安全目标达到这两个环节要求我们研究安全人机学;大脑判断(分析)这一环节是安全教育学解决的问题。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又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

比如,石头砸到脚上,被砸的人马上就会离开砸脚的位置,并用手按摸脚,有可能还发出痛叫声。

脚是被刺激的信道,离开砸脚位置和用手按摸是安全行为的刺激性反应,而这中间又需要一连串因素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

由此可归纳出人的一般安全行为模式:

全目标达到,这几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和过程。

这种过程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

人的安全行为从因果关系上看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

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胆小如鼠,逃离现场。

  第二,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刺激。

领导重视安全工作,有的是有安全意识,受安全科学的指导;有的可能是迫于监察部门监督;有的可能是受教训于重大事故。

正是由于安全行为规律的这种复杂性,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安全行为表现,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研究领导和职工各个方面的安全行为科学的课题。

  二、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人的社会属性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

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

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

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安全来保护企业经济效益的领导,他一定会做好安全工作。

因为,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在分析和判断事故责任时,需要研究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

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等。

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安全行为科学认为,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对研究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人的安全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劳动者安全的需要。

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需要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

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寻求激励人、调动人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使人类的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工程、安全管理活动按一定的规律和组织目标去进行,更有成效和作用。

 

动物的通讯行为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组成一个小的生活群体,尽管有一些喜欢独来独往,但至少它们在交配时需要与异性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它们的鸣叫,彼此间互相的触摸,甚至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使得它们声息相通,行动一致,无论是在捕食活动中,还是在对配偶的争夺上都井然有序.这些都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通讯行为分不开的.所谓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视觉通讯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

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视觉通讯在动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但是这种通讯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仅仅以视觉通讯作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动物是很少的,它们往往以视觉通讯方式和其他通讯方式共同使用,发送或获取准确的信息.听觉通讯鸟类为吸引异性排斥同性,宣告领地占有的歌声以及警告捕食者来到的尖叫声都是听觉通讯.法德、的住物学家记录下乌鸦的种种叫声集”.他们开着放音车在村子周围移动,通过播放其中一种乌鸦的叫声,终于解决了该村长期困扰村民的乌鸦问题.这其中就巧妙的运用了听觉通讯的原理.由于动物的发音机制不同,产生的种种奇妙的声音也大相径庭.哺乳动物依靠喉管,鸟类依靠鸣管,昆虫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动,而青蛙却依赖于声囊发声.因为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发声的频率多样组合又为各种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基础.同样的发声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调整就能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声音的传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然而,声音的传播又具有瞬间性,稍纵即逝.当然,在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动物是依靠超声波来进行通讯与捕食的,如人们熟悉的编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声波通讯的.化学通讯俗语有“鼠目寸光”的说法.这是由于老鼠的视觉能力很低,只能达到12厘米的距离.而老鼠的听觉也仅70千赫左右,一张报纸就足以阻碍听觉信号的接收.老鼠的活动环境十分复杂,很容易阻碍它那本来就不出色的视力月D么老鼠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交流呢?

这就是另外一种通讯方式:

化学通讯.化学通讯就是动物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或控制其他动物的行为.化学通讯有时会影响整个动物群体的活动甚至调节整个种群.这些化学物质称为外激素.有文献报道,外激素可能是最为原始的通讯信号,在蓝藻、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间是惟一的通讯方式.动物释放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还能影响到生理.如蜂后会分泌一种称为“蜂王浆”物质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另外,化学通讯还是维持群体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蚂蚁群中,蚁后不能养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种外激素,来引诱工蚁,使工蚁积极喂养蚁后.蚂蚁的卵和幼虫也能分泌一种物质.蚂蚁幼虫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湿度变小,它们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蚁会很快的将其转移到潮湿的地方,这样幼虫便能重新分泌对工蚁来说堪称“美味佳肴”的化学物质了.谈到化学通讯,似乎我们应该为狗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一下辩解.其实这并非狗的不文明表现,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学通讯手段.狗往往并不是由于膀眈充盈而到处排泄,实际上它只是在向别的同类宣布:

这里已经是我的地盘了.这是一种依靠化学物质抢占领地的做法,当一条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对着马路上的消防龙头排尿时,说明它已经用尿液的气味将消防龙头划为己有了.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势是四肢平铺蹲在地上的.触觉通讯触觉通讯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通讯方式.对于视觉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无法利用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来说,触觉通讯往往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某些生活在深海区域中的鱼类,由于光线很弱,视力退化了,但它们往往具有非常发达的鳍刺和触须,上面布满了敏感的神经,在水中游动时,它们可以感知水流的变化,寻觅与捕捉猎物和接收性信号.触觉通讯也可以通过其他物体作为媒介,以振动或者波动的形式来传播信息.雄蜘蛛想要进行交配必须到网上寻找对象,上网前雄蜘蛛会做出一种类似“拨弦”的动作,拨动网丝发出一定的振动,据此雌蜘蛛可以判断出是猎物,还是求爱对象.不仅低等动物依靠触觉作为通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