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401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源辨识程序.docx

危险源辨识程序

风险管理程序

SDMZC-B-I-1-1

1目的

通过风险评估,全面辨识各实验室生产活动和服务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制定并实施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检测中心各实验室、科室、相关方、承包商。

3职责

3.1检测中心各实验室、科室、相关方、承包商成立各自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生产服务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检查监测。

3.2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方法的培训,要组织各单位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评价,负责危险源的增减和升降级管理,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给予相应指导。

3.3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危险源辨识及分级分类结果的审核。

3.4对不同类型、级别的危险源,各实验室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到相关的作业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各业务部门、安全管理办公室进行跟踪监管,使其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3.5安全管理办公室根据各单位职责合理划分责任区,明确危险源管理责任。

3.6各业务部门和安全管理办公室必须熟悉本部门监管的所有危险源,负责对危险源的检查监控。

3.7各业务部门和安全管理办公室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负责督促各单位对危险源进行完善和补充。

3.8各化验室、煤质管理站、科室负责制定本单位员工岗位风险辨识计划,各化验室充分利用班前会组织当班人员进行本岗位风险辨识。

4执行程序

4.1准备工作

4.1.1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4.1.2成立各个实验室风险管理小组。

成员应包括:

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的现场员工等。

4.1.3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

4.1.3.1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煤质处各业务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4.1.3.2熟悉各工种的所有工作任务及每项工作任务的作业工序。

4.1.3.3熟悉各作业工序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后果,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监管部门。

4.1.3.4熟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4.1.3.5工作认真踏实、态度端正,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4.1.4对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以下能力:

4.1.4.1熟练掌握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方法。

4.1.4.2熟悉事故类型及其内涵。

4.1.4.3能正确使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各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4.1.5收集危险源辨识依据

4.1.5.1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

4.1.5.2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

4.1.5.3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

4.1.5.4事故发生机理。

4.1.5.5其他相关资料。

4.2危险源辨识

4.2.1以各化验室、煤质管理站、科室为单位分别组织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工作。

4.2.2确定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

为了保证辨识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在辨识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访谈、观察、交流、询问、查阅有关资料。

工作任务分析法用于辨识现有工作条件下所有工作任务中存在或潜在的危险源。

事故机理分析法用于辨识煤质处重大危险源。

4.2.3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危险源首先需要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单位所有的工作任务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并组织相关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审核、完善。

4.2.4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

4.2.4.1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4.2.4.2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4.2.4.3人、机、环、管四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1)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a.操作的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b.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c.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d.决策失误;e.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f.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g.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2)机的不安全因素

a.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设备;b.设备选型不符合要求;c.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d.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e.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f.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g.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h.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煤质处煤质现场管理员所处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是指:

a.水的威胁;b.瓦斯煤尘爆炸威胁;c.火的威胁;d.其他自然地质威胁;e.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f.工作地点照明不足;g.工作地点通风不符合规定;h.工艺设计缺陷(包括设备布局不合理);i.施工质量不符合安全要求;j.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k.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不齐全、位置不合理;l.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4)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a.组织结构不合理;b.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c.规章制度不全、不符合实际;d.文件、记录管理不符合要求;e.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管理不符合规定,贯彻学习不到位;f.未根据风险评估及本单位生产计划编制应急预案,预案不完善、不合理;g.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h.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符合规定;i.未开展班组建设活动,没有有效的本质安全文化;j.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4.2.4.4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0类事故中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有15个,如下:

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灼烫:

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7)火灾:

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比如,居民火灾蔓延到企业。

此类事故居于消防部门统计的事故。

8)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9)冒顶片帮:

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垮落为冒顶。

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为冒顶片帮。

10)透水:

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11)火药爆炸:

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2)瓦斯爆炸:

是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13)容器爆炸:

容器爆炸是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

14)中毒和窒息:

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如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

15)其他伤害:

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4.2.5按照事故机理分析法对上述各类事故进行事故机理分析,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找出控制事故的关键因素及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或应急预案。

4.3危险源分级分类

4.3.1危险源的风险分析

根据工作程序各个步骤中辨识出的危险源,描述出各种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其后果,确定事故类型。

4.3.2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利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风险的大小由风险值来衡量,风险值等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

具体的衡量方式和赋值方法见风险矩阵表。

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5个等级(见下表)。

风险

矩阵

中等风险

(Ⅲ级)

重大风险

(Ⅳ级)

特别重大风险

(Ⅴ级)

有效类别

赋值

可能造成的损失

人员伤害程度及范围

由于伤害估算的损失(元)

一般风险

(Ⅱ

级)

6

12

18

24

30

36

A

6

多人死亡

500万以上

5

10

15

20

25

30

B

5

一人死亡

100万到500万之间

4

8

12

16

20

24

C

4

多人受严重伤害

4万到100万

3

6

9

12

15

18

D

3

一人受严重伤害

1万到4万

低风险(Ⅰ级)

22

4

6

8

10

12

E

2

一人受到伤害,需要急救;或多人受轻微伤害

2000到1万

11

2

3

4

5

6

F

1

一人受轻微伤害

0到2000

L

K

J

I

H

G

有效类别

1

2

3

4

5

6

赋值

不可能

很少

低可能

可能发生

能发生

有时发生

发生的可能性

估计从不发生

10年以上可能发生一次

10年内可能发生一次

5年内可能发生一次

每年可能发生一次

1年内能发生10次或以上

发生可能性的衡量(发生频率)

1/100年

1/40年

1/10年

1/5年

1/1年

10/1年

发生频率量化

风险等级划分

风险值

风险等级

备注

30-36

特别重大风险

Ⅴ级

18-25

重大风险

Ⅳ级

9-16

中等风险

Ⅲ级

3-8

一般风险

Ⅱ级

1-2

低风险

Ⅰ级

风险矩阵表

 

4.4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4.5危险源审核与发布

4.5.1各实验室修改后的危险源辨识及分级分类初稿提交审核小组审核,进一步修订完善,对危险源进行归类总结,形成本科、室风险概述,安全管理办公室在各化验室、煤质管理站、科室风险概述的基础上形成检测中心的风险概述。

4.6危险源增减与升降级管理

4.6.1各实验室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随时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危险源的增减与升降级管理由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控制。

4.6.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

4.6.2.1公司方针发生变化;

4.6.2.2公司活动发生变化;

4.6.2.3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

4.6.2.4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

4.6.2.5发生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

4.6.2.6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6.2.7作业环境发生变化;

4.6.2.8其他。

4.6.3每年年底由安全管理办公室组织各化验室、煤质管理站、科室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评价,总结当年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

4.7危险源现场管理

危险源现场管理是指煤质处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实时、定期和动态的检查、监测,并及时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管理过程。

4.7.1危险源现场管理的模式

4.7.1.1实时监测:

能够引起检测中心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必须实施连续的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7.1.2动态及定期检查:

主要由安全管理办公室、业务部门负责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现场全面性监督检查,及时将存在的隐患反馈到责任单位,并将检查结果录入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现场检查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员方面:

a.是否精神集中、精力充沛,衣着整齐,个体防护齐全有效?

b.是否按照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及规定的工序作业?

c.是否识别了本项工作的风险环节?

d.使用的工具是否完好、恰当、齐全?

e.是否有其他“三违”现象?

2)机器设备方面:

a.是否按规定配备了必需的设备?

b.设备选型是否合理?

c.设备安装是否符合规定?

d.设备维护保养是否到位?

e.设备保护是否齐全、有效?

f.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g.各类警示标识是否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是否合理?

3)环境方面:

a.作业环境是否安全?

b.作业空间是否符合人机工程有关要求?

c.作业场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管理方面:

a.现有管理制度、标准及措施是否完善、有效、合理?

4.7.2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

4.7.2.1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

通过监控设备进行监测并记录。

4.7.2.2填表的方法

对无法通过监测仪器监控的危险源进行现场检查,填表记录。

4.7.2.3举报的方法

所有工作人员都可越级、匿名向各业务部门和安全管理办公室举报发现的危险源。

4.7.2.4其他信息采集方法

4.8危险源预警与控制

4.8.1预警等级设置与预警信号选择

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将预警等级设置为5级进行预警、考核,落实责任处罚(见下表)。

煤质处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表

预警等级

预警警度

预警信号灯颜色

单位考核扣分标准

Ⅴ级

巨警

红色

8

Ⅳ级

重警

橙色

4

Ⅲ级

中警

黄色

2

Ⅱ级

低警

蓝色

1

Ⅰ级

轻警

绿色

0.5

各类预警级别与各单位月度考核挂钩,每出现一次轻警从月度考核总分中扣0.5分,低警扣1分,中警扣2分,重警扣4分,巨警扣8分。

4.8.2人员方面危险源的预警

个人安全行为基础总分100分。

累计扣分1-20分,预轻警;累计扣分20-40分,预低警;累计扣40-60分,预中警;累计扣分60-80分,预重警;累计扣分超过80分,预巨警。

4.8.3机方面危险源的预警

4.8.3.1按照不符合的内容对应检查,进行危险源具体描述,对应预警。

4.8.3.2检查出的危险源初始预警等级与风险管理辨识对应的风险等级对应。

4.8.3.3预警警报周期:

30天,并自动检查前30天之内所有同一问题的警报记录。

4.8.3.4预警等级自定义等级的升级方法,当同一问题出现的预警次数在一个周期内出现2次时,自动升级。

4.8.3.5未按整改时限进行整改,每超一天预警等级升高一级。

4.8.4环境方面危险源的预警与控制

4.8.4.1作业环境按照不符合的内容对应检查,进行危险源具体描述,与风险辨识对应的风险等级对应预警。

4.8.4.2实施监测根据安全监测的实时监测数据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预警。

5相关文件

6相关记录

★《任务清册》

★《煤质处风险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