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779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战略大决战教案.docx

战略大决战教案

战略大决战教案

【篇一:

18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短短3年时间内取的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

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引出本课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学生:

总结;(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学生:

总结:

(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

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由此引入新课。

3.多媒体展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表

二、新课教学

(一)三大战役

同学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哪三大战役?

学生: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领导人以及意义等。

学生:

(看课本自学)

首先以学生自学为主,把本课基本内容学会,然后对本课基本内容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发现其中不足,帮其纠正答案。

自学结束后,完成下列表格。

多媒体展示三大战役简表,由学生填充。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有早到晚的顺序是?

2.三大战役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的顺序是?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4.思考为什么最先进行的是辽沈战役?

(学生阅读《学习与检测》85页,对此问题有所了解。

重点讲述:

1.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攻占锦州?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

归纳:

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利于围歼国民党,可以“关门打狗”.

2.北平和平解放有没有好处?

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

归纳:

北平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的文物,又使人民可以免受战火之灾.同时多媒体展示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图片,使学生能视觉感受和平带来的好处.

3.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

归纳:

人民在战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同时多媒体展示人民推车情景和人民之前表格,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读出历史信息.

总结三大战役意义: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过渡:

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企图用和谈手段拖延时间,但共产党乘胜追击,没有给国民党机会,接着反动了渡江战役.接下来学习课本第二目:

百万雄狮过大江.

展示渡江战役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南京的位置.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

归纳:

渡江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占领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此结束.

思考:

南京大家很熟悉,自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南京提到过几次?

分别是哪几次?

总结:

南京我们近代史上已讲到过5次,《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以及刚才说到的南京解放.以后同学们要学会总结类似问题.

思考:

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胜利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找学生发言.)

归纳:

1.首先是解放军正确的作战方针,比如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回师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作战.

2.共产党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

3.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深得民心,而国民党则不得民心,军队厌战.当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本课题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篇二: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战略大决战》一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本课的主题大决战和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之后又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成为定局。

新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重点叙述了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

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政权性质等)少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予以充实。

二、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强,叛逆性增强。

在历史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大致内容,了解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阶段的概况,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大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鉴于这种情况,为使学生深刻把握大决战和渡江战役,透彻理解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本节课老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能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利用情景构建知识体系,在合作探究中发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优势,拓展视野,把握知识,培养和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构建人民解放战争过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使用历史地图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培养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分析、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党领导人把握机遇,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气魄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探讨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教学难点

1、恰如其分的展示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理念。

2、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使用新课程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

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六、教学策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力的活动: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为了更好实现上述观点,笔者将教学班学生依照学科知识水平高低和男女生比例搭配,自愿结合。

5-6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老师先展示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然后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构建。

第三步,小组探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老师可以点拨、引导,实在难以突破的,老师精讲。

同学们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借助多媒体拓展知识宽度,引导更深层次的探究。

如国民党军队失败,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如此安排组内讨论,全班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在讨论中提高了自己,在探究合作中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显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油画,音乐男高音演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师:

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油画。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

时间是1949年4月。

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

本课从双方大决战讲起。

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大屏幕展示问题:

1、全面内战爆发于何时?

其标志是什么?

生: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2、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事件是什么?

生: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视频播放:

1948年9月,国共两军实力对比和兵力态势,人心向背,统治区情况的比较。

(设计意图:

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的情势,以备下一步战略大决战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框架的构建。

视频播放,扩大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战略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二)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乐园(学案出示)

师: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三大战役,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

三大战役

(2)在()战役中,()(城市)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设计意图:

利用表格形式,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把握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把学习中的疑问找出来,留待小组探讨。

ppt快速展示表格答案,帮助学生纠正差错,打牢基础。

2、合作探究

师: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共同讨论。

老师巡回点拨各小组的问题,也参与讨论。

师:

小组内不能充分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生:

为什么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全班热烈讨论,老师一边引导,一边把主要观点概括在黑板上:

(1)在东北地区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老师补充:

(4)消灭东北敌军可粉碎其战略收缩企图,有利于推动全国战局

的发展,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先自己研究,再合作解决,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ppt出示探究题:

根据教材第94页的材料想一想:

淮海战役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

人民群众的支持。

师:

非常好!

视频播放:

北平和平解放

3、畅所欲言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生: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

②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

③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4、合作学习

ppt展示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的进军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师:

请同学们结合渡江作战示意图,学习《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

(出示《渡江作战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学习,提出问题,奇偶数组互为对手,请对方回答,比赛哪个小组的问题又多又有效。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拓展延伸(ppt展示)

读诗并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战役?

(2)“钟山”指代什么地方?

“大江”指那条江?

(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借用了中国古

代史的那一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篇三: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一:

18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短短3年时间内取的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

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引出本课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学生:

总结;(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学生:

总结:

(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

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由此引入新课。

3.多媒体展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表

二、新课教学

(一)三大战役

同学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哪三大战役?

学生: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领导人以及意义等。

学生:

(看课本自学)

首先以学生自学为主,把本课基本内容学会,然后对本课基本内容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发现其中不足,帮其纠正答案。

自学结束后,完成下列表格。

多媒体展示三大战役简表,由学生填充。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有早到晚的顺序是?

2.三大战役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的顺序是?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4.思考为什么最先进行的是辽沈战役?

(学生阅读《学习与检测》85页,对此问题有所了解。

重点讲述:

1.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攻占锦州?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

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利于围歼国民党,可以“关门打狗”.

2.北平和平解放有没有好处?

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

归纳:

北平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的文物,又使人民可以免受战火之灾.同时多媒体展示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图片,使学生能视觉感受和平带来的好处.

归纳:

人民在战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同时多媒体展示人民推车情景和人民之前表格,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读出历史信息.

总结三大战役意义: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过渡:

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企图用和谈手段拖延时间,但共产党乘胜追击,没有给国民党机会,接着反动了渡江战役.接下来学习课本第二目:

百万雄狮过大江.

展示渡江战役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南京的位置.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

归纳:

渡江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占领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此结束.

思考:

南京大家很熟悉,自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南京提到过几次?

分别是哪几次?

总结:

南京我们近代史上已讲到过5次,《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以及刚才说到的南京解放.以后同学们要学会总结类似问题.

思考:

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胜利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找学生发言.)

归纳:

1.首先是解放军正确的作战方针,比如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回师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作战.

2.共产党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

3.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深得民心,而国民党则不得民心,军队厌战.当堂检测多媒体出示本课题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篇二:

《战略大决战》优秀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

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请看投影。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

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放电影《辽沈战役》中的片断,向学生指出,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

随后提出问题:

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

导入新课。

[板书]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

(指解放战争第三年)[学生归纳]回答一:

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

回答二:

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回答四:

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答案五:

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

?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

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

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

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

1948年9月,中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

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回答二:

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回答三:

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回答四:

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

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

?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

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

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

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

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

平律战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

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

[学生复述]

(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东北全境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

[学生回答]回答一:

党的正确领导。

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

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回答三:

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

回答四: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

?

[教师讲解](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