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991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海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苟,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

“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潭州东池藏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六)

22.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3.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25.B

26.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

“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

“诺。

”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

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

公呵吏曰:

“官市金当有文符。

”独不肯署。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

留者色动惶顾,公曰:

“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然。

公曰:

“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

”囚即涕泣曰:

“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

(3分)

17.

(1)交往

(2)到(3)一向(4)调任

18.C

19.

(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爱民正直睿智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

“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

”对曰:

“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

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

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题。

沈 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没,或劝之仕,对曰:

“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

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

“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

”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

“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

“沈先生有牍乎?

”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

“沈先生何人?

”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

①牣:

满。

②铨曹:

吏部官员。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漫应曰(     )

2)宽备言其状(     )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3)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答案】

(1)1)随便 2)详细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解答时不仅要了解该词语的义项,更要结合语境合理地解释该词语的意义。

“漫”的基本字义有:

(1)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

(2)淹没;(3)满,遍,到处都是;(4)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

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四个义项。

“备”的基本字义有:

(1)完全,应有的都有了;

(2)事先安排好;(3)设施。

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一个义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的理解。

解答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是否是通假字。

A项“没”通“殁”,B项不是通假字,C项“辟”通“避”,D项“辩”通“辨”。

故选B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A项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介词,把。

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接;后一个“而”,连词,表因果;C项两个“为”均为动词,是;D项前一个“其”,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代词,他们。

故选C项。

(4)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得分点:

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

比、谒、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5)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对比,侧面说明了沈周的影响力及其品质。

(6)沈周不喜欢热闹喧嚣的地方,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本题需要联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概括沈周隐逸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答案】

17.答案:

(1)坚守,固守

(2)成功

(3)一起

(4)防守,登

18.答案:

B

【解析】“为”在各句中的用法分别是:

A项,表被动,介词。

B项,做,动词。

C项,对,向,介词。

D项,替,给,介词。

19.答案: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虽然(1分)这样,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1分),不像差役、百姓那样(1分)。

20.答案: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答案:

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2008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

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

“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

①贵游:

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

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

(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答案】

22.答案: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答案:

C

【解析】原文中“予悲夫悲秋者”的原因是“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可见是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24.答案:

25.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

26.答案:

开头交代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响应,结构严谨(1分)。

“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

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

“此旱之由也。

是物不死,旱胡得止?

”帅闻,以为然。

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冤哉焚也!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人情初不怿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人无复议驴。

[注]厌、镶:

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

小数:

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人情初不怿也(     )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

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请诸帅而释之                                     B.而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

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2)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答案】

18.(4分)

(1)属下

(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1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

(1)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

(3分)

(“何”1分,“爱”1分;意思连贯1分)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

(3分)

(“摧”1分,“何”1分;句式1分)

22.(3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

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①廉肉:

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

②方:

原则。

③缀兆:

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

“和”具体表现在

(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答案】

23.(1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

(1)君臣和敬(和顺恭敬)(1分)

(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1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1分)。

27.(3分)3分:

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

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

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

答非所问。

2007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居中的意思

(1)统过干     

(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   (4)不矜小节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亮相是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答案】

17.参考【答案】

(1)拜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