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381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docx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文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作业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2011级历史班

学生:

李勇

学号:

20111960

摘要:

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之评,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曾国藩,有誉之为“中兴勋臣冠”者,亦有骂之为祸国殃民之奸臣者。

但笔者无心思去纠结历史人物的灰暗面或者是黑暗面,只想发掘一些、学习一些历史人物身上闪亮的、可称赞的、对后人有用的体现正能量的东西。

对于曾国藩,其思想、其阳光事迹,一百多年来,影响了许多人。

毛泽东曾如是说: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曾国藩在某方面的伟大之处。

也有学者这样评论曾国藩道:

“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第一人。

”如此,可想而知,曾国藩在晚清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得到很大的肯定的,而本文也将由此如笔。

关键词:

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湘乡派

一,人物简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被誉为“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自幼好学。

道光十三年(1833)进入县学,成为秀才。

翌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并于同年中举。

随后进京参加会试,但却一再落榜。

通过不懈努力,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考中贡士第三十八名,随后参加殿试,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从此曾国藩进入仕途,任翰林院庶吉士,供职于京。

在京十多年间仕途坦荡,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1853年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由此发家。

曾国藩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的精华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著名的散文学派——湘乡派。

他的古文声调铿锵,深宏骏迈,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

他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作为文章的典范,此乃湘乡派文指导用书。

曾国藩著述颇丰,传世《曾文正公文集》等。

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曾国藩在晚清的朝政、军事近代化、镇压太平军、洋务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朝廷因此赠他太傅称号,谥曰文正。

二,曾国藩与湘军

(一,湘军组建背景)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愈加地肆意无情,而西方列强也在不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肆侵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大有山雨未来风满楼之势。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的涉外赔款,改善由于鸦片大量输入以及鸦片战争而造成的财政亏空的状况,于是在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无情地对普通百姓进行收刮和压榨,横征暴敛,沉重地增加了普通百姓的税务负担以及生活压力,可谓敲骨吸髓,灭绝人道。

此间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各地,使中国城乡手工业不断受到摧残,地主阶级也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于是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不免导致许多人倾家荡产,苦不堪言.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国内阶级矛盾也变得更加的激化.在这期间广大农民成了当时苦难的缩影.广西是南方广大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但清政府却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进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加上天灾人祸,致使广西广大少数民族苦不堪言,仇恨的怒火由此指向了丑恶的清政府.他们饥寒交迫,在痛苦中挣扎,充满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于是纷纷揭竿而起,终于在末(1850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号召群众到桂平金田村进行“团营”,旋即于11月4日召集2万多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清廷闻讯后,大为震惊,迅速调集兵力进行“围剿”。

但是太平军却如洪水一般奔涌而来,永安建制后,太平天国正式形成了与清政府相对抗的农民政权。

随后太平军迅速北上东进,于咸丰三年(1853年1月)攻下武昌,清政府为之震动,紧接着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大军、船1万余艘趁势进军,又与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钦差大臣琦善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以此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避免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

两大营拟南北配合,伺机夺占天京。

此时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清政府,西征长江中游。

对于清政府来说可谓局势甚危,政府军为此也压力沉重,于是清政府打算利用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二,湘军建制)

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帝委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但是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强力军队以压制太平军,于是湘军开始组建。

咸丰四年(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湘军被组建而成,当时有将近两万人的规模,并于同年夏天发表《讨粤匪檄》的出师宣言,开始出省作战。

湘军形式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分陆军和水师,直接受命于曾国藩。

陆军主要有抬枪、鸟枪两种单兵火器,设有炮兵队,直隶于营官,并配有旧式兵器。

水师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旧式单兵武器,以备近战。

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

湘军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向外国置办洋枪洋炮,还自设有兵工厂,仿造新式武器和战船。

另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

(三,湘军成分和作用)

为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且方便控制的军队,曾国藩把湖南各地团练编制成湘军,并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

湘军的主要将领都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

他们中的一些与曾国藩是同乡,或是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

湘军的士兵一般由营官自己招募,并只服从营官,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统领。

曾国藩对于军队的思想纪律相当地重视,而不仅局限在技术性的训练。

他亲自为湘军写了军歌,其中这样唱道:

“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

”他还制定了“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以及“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用以维系官兵的团结,这就使湘军成为一支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重要的地方力量。

但是满清政府对地方汉族武装并不信任,但是为了镇压各地起义,尤其是太平军,也不得不倚重于湘军。

曾国藩在不断壮大湘军的同时,还借助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后来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对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对挽救清政府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使兵权掌握在汉族手里,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军事格局。

曾国藩的湘军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起码作为地方力量来讲是这样的。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何键下台,蒋介石把湘军改造成了半中央军,直到1949年湘军才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才宣告终结。

三,曾国藩对太平军的镇压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于咸丰三年(1853年),由赖汉英率军两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

其目的是夺取皖赣,进而谋取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

在太平军西征的同时,曾国藩湘军的组建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昌,曾国藩派罗泽南领兵三千前往增援。

这是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对垒,结果湘军惨败。

但赖汉英在进军湖南时,受到了曾国藩所率湘军的强力阻击,与其战于岳州、湘潭和靖港,随后败退。

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正式建立,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咸丰五年(1855年)10月上旬,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曾国藩自江西遣援军仍不效,结果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一举扭转不利战局,再克武汉三镇。

清廷为挽救败局,调集兵力围攻武汉,西征军与湘军在武汉周围激烈争夺。

咸丰六年(1856年8月)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又率部西上,进军江西,连占7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事达到巅峰。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团团包围安庆,经一年多的血战,终于攻克安庆,从此太平军全面收缩,陷于无可挽回的困境。

同治元年年(1862年),曾国藩指挥湘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展开进攻。

曾国荃则率湘军主力沿江而下,直指天京。

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天京被攻陷,太平天国运动熄火。

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曾国藩对太平军的坚决镇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

 曾国藩作为封建士大夫,一方面他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巨大的功绩,对封建传统文化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他,已经觉察到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步伐,中国已经不再是所谓的高不可攀、强不可敌的“天朝上国”。

他深知要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必须开眼看世界,就必须是中国强大起来。

于是他萌生了推行洋务的思想,并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曾国藩经历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见证了两次鸦片战争对对大清王朝的震荡。

觉悟“天朝大国”已经日落江河。

他深知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是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必然结果。

此时的曾国藩为无尽的内忧外患所困扰着,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凶如洪水,各地起义动荡不断;外部又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沉重的内忧外患使得腐败的清政府开始有所觉悟,不得不采取自救,以挽救其统治。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重视汉族官员的重要性。

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筹江南全局。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改变了清政府无汉族总督的状况,清王朝的部分军政大权开始掌握在汉人的手中,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首先是在军事方面展开的,这得益于曾国藩湘军的组建。

由此,洋务运动从曾国藩组建湘军开始发端。

(一,主要实践活动)

曾国藩把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贯彻到了自己的强军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军工实践活动,对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和军事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写道:

“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随后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等,成为日后清军的重要火器供应中心。

同治元年(1862年10月),曾国藩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加上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于同治(1863年)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同年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在日记中写道:

“窃喜洋人之智巧中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

同治七年(1868年)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曾国藩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同治十一年(1872年)领衔上奏:

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

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

选派子弟出洋留学一事,为日后洋务运动的推进和中国的近代化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人才。

(二,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晚清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思想等方方面面多长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曾国藩所发起和推动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作为洋务运动的首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虽有封建传统方面的保守之处,但他无疑很有远见卓识,能够突破传统的桎梏,进行革新,足见其思想的先进性和爱国性。

曾国藩秉承“师夷长技”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的有利因素,在强大湘军的同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在器物上,而且还在思想上。

洋务运动让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觉悟,开始重视外部的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更切实际地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启蒙。

而曾国藩在期间的产生的政治军事方面的思想对后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曾国藩与湘乡派

湘乡派是中国近代古文流派,由曾国藩所引起形成,因其首要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曾国藩首先是倡导坚持理学道统的桐城派,使桐城派古文一时盛行于世。

湘乡派也逐渐从桐城派发展起来,但是其风格却与桐城派并不相同。

桐城派文风一般“清淡简朴”,而湘乡派文风则是“气势雄厚”。

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扩大了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流,成为作文之指导范本。

他针对桐城派古文之弊,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扩大古文的传统和范围,提倡“雄奇瑰玮”,这就使得古文更能反映现实问题,也使得桐城派古文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湘乡派”。

六,总评

曾国藩是晚清史上的的著名人物,他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立下赫赫功绩,《清史稿》这样称赞他说: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毛泽东也曾如是赞许曾国藩说: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以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而起历史功绩又都是只得肯定的。

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有其保守的一面,亦有其开放迎新的一面。

他既维护了封建传统但又超越了封建传统,他保守旧事物的同时却又冲撞了旧事物。

面对内忧外患,国家的贫弱落后,他毅然决然地为之奔波,鞠躬尽瘁,倡导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对曾国藩来说,无论后世对其如何评价,其无疑是晚清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