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8919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江西赣州二模,1)《史记》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2.(2017安徽淮南一模,24)下图是西周青铜器史墙盘的铭文拓片,铭文前半部分追颂了历代周王的文治武功,后半部分颂扬了作器者祖先的功德。

这表明西周时(  )

A.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

B.青铜器的功用有重大改变

C.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

D.“家国同构”的色彩较浓厚

3.(2017安徽合肥三模,24)据《礼记·乐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该材料(  )

A.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

B.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

C.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

4.(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据此判断,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  )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

D.促进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导学号25390036〛

5.(2017广西北海二模,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6.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

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7.(2017四川德阳三模,24)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这种做法(  )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推动决策权的转移

8.(2017河南濮阳一模,26)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9.(2017全国Ⅰ卷猜题卷,9)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的统计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克服了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10.(2017山东潍坊二模,26)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实行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1.(2017吉林延边一模,27)“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2.(2017安徽安庆二模,27)“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

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导学号25390037〛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黑龙江哈三中四模,40)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其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两宋

20

8

2

8

4

8

2

19

8

15

14

7

9

2

8

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明朝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材料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

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5分)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10分)

 

14.(2017齐鲁名校模拟,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1.A 武王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的意图是希望得到古代帝王的后代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武王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武王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2.C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开始形成是在商朝,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器基本上都是礼器,也有少数青铜器用于日常生活,青铜器的功用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半部分颂扬了作器者祖先的功德”,可知西周时期尊敬祖先的意识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铭文上有歌颂祖先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家国同构”的色彩,故D项错误。

3.C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的意思是乐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故C项正确;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C A、D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

5.C 皇权至上的原则与“皇帝制度”有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从秦朝开始,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6.C 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A项错误;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力,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B项错误;“限于外郡人”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D项错误。

7.A 根据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统治者通过设立内朝以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导致武将专权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行政机构膨胀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决策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

8.D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与材料“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不符,故A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宰相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项错误,D项正确;“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与“宰相一致原则”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9.A 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科举制形成,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B项错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C项错误;D项亦与“最大影响”不符,排除。

10.A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知实行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A项正确;“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管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C 材料“部权尽归内阁”与皇权的变化和内阁行政效率无关,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压制六卿矣”“部权尽归内阁”说明阁权上升,六部权力受到制约,而不是六部从属于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12.A “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

(1)特点:

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

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士人的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在政治中心的分布尤为密集。

(2)观点:

相权不断削弱。

论证:

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

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

北宋设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观点:

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

论证:

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武帝为了抑制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时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帝创设军机处。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表格信息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可知,西汉时宰相籍贯主要分布在咸阳、沛县,唐朝以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

(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

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即可。

14.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一:

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二: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信息三:

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承宣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四: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信息五: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提取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

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