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920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及答案

第九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6上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

A.花生油B.食盐C.白糖D.白酒

2.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3.炎热的夏天,小明把一杯30℃的蔗糖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子底部有少许蔗糖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在冰箱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除用上述方法得到蔗糖晶体外,小明还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蔗糖晶体

D.“海水晒盐”利用的就是蒸发溶剂结晶的原理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5.(2016重庆)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6.有如图所示的装置,小试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进行溶解时,会造成U形管的液面出现a低b高的情况(  )

A.氯化钠B.氢氧化钠

C.活性炭D.硝酸铵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15℃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为20%

B.24%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出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2%

C.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8.啤酒中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9.(2016遂宁)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X、Y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

B.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各50g分别加入100g水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10.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水迅速出现倒吸现象,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水和氯化钠B.水和氢氧化钠

C.水和硝酸铵D.稀硫酸和锌粒

11.(2016菏泽)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为25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甲物质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从50℃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5%

12.如图是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②④⑤①

B.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10g氯化钠

C.配制该溶液需要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

D.称量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边,应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13.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14.将1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变为2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5g水

B.加入氯化钠固体0.1g

C.倒出一半溶液

D.加入1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15.(2016安徽)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5小题,共32分)

16.(4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

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填“温度”或“压强”)有关。

 

(3)大理石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质是  。

 

(4)20℃时,为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方法即可)。

 

17.(4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

(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水,锥形瓶中是硝酸铵固体,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则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

 

18.(2017湘潭)(8分)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

 

(3)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将A、B、C各8g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19.(10分)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

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  ,你的预测 ; 

因素② ,你的预测 。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20.(2016永州)(6分)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

度/g

NaCl

36.0

36.6

37.3

38.4

KNO3

31.6

63.9

110

169

(1)上述两种物质中, (填化学式)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2)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搅拌充分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针对上述信息,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得到如下结论,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

 

甲:

4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乙:

KNO3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NaCl固体。

丙:

KNO3与NaCl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一定在20~40℃。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共8分)

21.(8分)现欲配制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4g(使用了砝码和游码),若称量时出现了右盘高的现象(如图A),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向右移动游码

B.左盘中增加氢氧化钠

C.左盘中减少氢氧化钠

(2)若按照图B的方法量取水,会使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3)D中所贴标签有一项内容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

 

(4)若要将已配好的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水  g。

 

四、计算题(共2小题,共15分)

22.(4分)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

现有过氧乙酸溶液,需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消毒。

请填空:

(1)8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

为  kg。

 

(2)要配制8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需要质量分数为16%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是 kg。

 

23.(2016乐山)(11分)向盛有20.0g稀硫酸的烧杯中倒入5.0g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粉末,恰好完全反应,称得未溶物质量为3.7g。

完成下列计算:

(1)该黄铜样品中含Zn的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第九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6上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 )

A.花生油B.食盐C.白糖D.白酒

解析:

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食盐、白糖及白酒都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2.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解析:

A项,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正确;B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C项,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应是溶解,错误;D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正确。

3.炎热的夏天,小明把一杯30℃的蔗糖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子底部有少许蔗糖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3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在冰箱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除用上述方法得到蔗糖晶体外,小明还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蔗糖晶体

D.“海水晒盐”利用的就是蒸发溶剂结晶的原理

解析:

杯子底部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而30℃时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常用的结晶方法有两种:

蒸发溶剂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海水晒盐”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结晶。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解析: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A不正确;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B不正确;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C不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D正确。

5.(2016重庆)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解析:

从图中看出,温度越高,甲剩余的固体越多,故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C错误;t1℃时,两者剩余10g,即50g水中溶解了20g,达到饱和,因此该温度下溶解度为40g,B错误;由于水的质量相等,a、b、c三点剩余的固体为ca>b,D正确。

6.有如图所示的装置,小试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进行溶解时,会造成U形管的液面出现a低b高的情况( B )

A.氯化钠B.氢氧化钠

C.活性炭D.硝酸铵

解析:

U形管内的液面a低b高,说明密闭容器内气压增大,应向水中加入溶解放热的物质才能使气压增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1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15℃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为20%

B.24%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出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2%

C.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

1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15℃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20%;溶液具有均一性,24%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出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4%;若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8.啤酒中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解析: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9.(2016遂宁)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t1℃时,X、Y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

B.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各50g分别加入100g水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解析: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Y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2℃时,把X、Y两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都会析出晶体,故C正确;t2℃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80g,Y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X、Y两种固体物质各50g分别加入100g水中,X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

10.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水迅速出现倒吸现象,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C )

A.水和氯化钠B.水和氢氧化钠

C.水和硝酸铵D.稀硫酸和锌粒

解析:

氯化钠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温度基本不变,不会产生压强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造成压强变大,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遇冷压强减小,试管①中的水迅速出现倒吸现象;稀硫酸和锌粒反应生成氢气,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

11.(2016菏泽)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为25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甲物质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从50℃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5%

解析:

20℃时,甲的溶解度为25g,其涵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即该温度下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甲,则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一定小于25g,故A错误。

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B正确。

由于没有说明甲的溶液是否饱和,若是很稀的甲的溶液,将甲物质从50℃降温到3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错误。

没有说明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若是很稀的甲、乙的溶液,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从50℃降温到20℃时不一定都有晶体析出,无法确定溶质质量分数;且即使都有晶体析出,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不可能为25%,故D错误。

12.如图是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该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②④⑤①

B.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10g氯化钠

C.配制该溶液需要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

D.称量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边,应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解析: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该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②④⑤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0%=10g,所需溶剂的质量为100g-10g=90g(合90mL),应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天平指针偏向右边,说明药品质量小于砝码质量,故应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13.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解析:

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两者溶液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B正确;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如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故C错误;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时,在100g水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小,其溶解度越小,故D正确。

14.将1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变为2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A.蒸发5g水

B.加入氯化钠固体0.1g

C.倒出一半溶液

D.加入1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解析:

设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

×100%=20%,

x=1.25g;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100%=20%,y=5g;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倒出一半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向1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

15.(2016安徽)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错误;

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68g的高氯酸钾,所以2g高氯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在98g水中,会有部分剩余,因此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中不能配制2%的溶液,B错误;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6.8%,C错误;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

40℃有结晶现象,D正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5小题,共32分)

16.(4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

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溶解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温度 (填“温度”或“压强”)有关。

 

(3)大理石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质是 氯化钙(或CaCl2) 。

 

(4)20℃时,为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其他合理答案) (任写一种方法即可)。

 

解析:

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大理石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钙;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17.(4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

(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水,锥形瓶中是硝酸铵固体,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高右低 。

 

(2)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则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氢氧化钠(或氧化钙) 。

 

解析:

(1)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装置内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高右低。

(2)由题意可知,出现该现象是由物质溶于水或与水相互作用时放出热量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引起的,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18.(2017湘潭)(8分)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C晶体 。

 

(3)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将A、B、C各8g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w(A)=w(B)>w(C) 。

 

解析:

(1)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的不饱和溶液,故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C晶体,所以出现浑浊

现象。

(3)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为20g,C的溶解度小于8g,故t1℃时,将A、B、C各8g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之间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