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0128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docx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和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不够整格的作图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统计图。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得到:

①每天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数。

②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星期三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少。

(2)提出问题并解答。

①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人,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这样有什么好处?

a.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一格就表示1人。

b.这个统计图可以表示更大的数量,如果必要时一格还可以表示10人、②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

你是怎么算的?

a.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

b.汇报计算方法、结果。

2.试一试。

(1)出示统计表。

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2)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你认为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呈现统计图。

在老年活动中心菜价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师:

这个统计图:

每格代表多少人?

②你能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让学生在课本中,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描绘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的“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招式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作简要评讲。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

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教学反思: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平移现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两种运动方式即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

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图形,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4.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

教学过程:

【导入】一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今天贺老师是骑车到的学校,那么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上学呢?

(生---------)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步行、骑车、坐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其实人和物体都经常处于一种运动状态,都是在运动的,只是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有可能不同。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游乐场,看看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感知、分类。

依次出示4幅物体运动的画面。

(高空缆车、摩天轮、风车、小火车)

回忆刚才看的物体运动的录象,想想自己做的手势,你能按运动的方式分类吗?

反馈分类,并提出“为什么把他们分一类呢?

,电脑出示分类后的画面。

师小结:

像风车、摩天轮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

平移)

        像小火车、高空缆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旋转与平移。

(板书课题)

三、探索旋转和平移的特点

结合刚才的物体运动的录象说说平移是怎样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特点:

方向不变、位置变化”。

说说旋转是怎样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旋转:

绕一点   转动”。

(举例风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平移的画“——”,旋转画“O”)

依次出示(手推窗户时窗户的运动、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轮盘转动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运动)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电脑演示不同的判断,让画面动起来)。

同学们判断得非常好,那除了这些现象,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现象呢?

生举例,师小节:

看来同学门都善于观察生活,其实不仅生活中可以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我们还能动手做一些平移运动。

四、探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出示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图。

师:

瞧!

大家看到的画面就是三角形做平移运动静止后的画面,虚线图是平移前的,实线是平移后的位置。

想想:

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说说通过观察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用三角形卡片在小鸟图方格纸上动手移移看到底向左平移几格。

电脑演示移动的过程。

(边移,边数几格)

刚才我们是通过移小鸟卡片也就是移图的方法(板书:

方法:

移图),那么不移图比如看小鸟身上的一个点或一条线能知道平移几格吗?

小组试在小鸟方格图上看一看、找一找。

反馈采用什么方法?

 生反馈师小结:

通过找一个点的方法(板书:

移点),通过找一条线方法(移线)。

请找出哪点或线平移到哪了,怎样移动的?

 师:

小鸟嘴的点平移到这点了,这点叫小鸟图平移后的对应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叫小鸟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板书:

对应点)。

找对应点,探索对应点间的距离。

师:

你也能找出对应点吗?

对应点之间有几格呢?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说师板书:

对应点等距离。

小结:

看来一幅图到另一幅图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找对应点,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

出示房子、小鱼、飞机图。

(1)观察图,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思考:

房子图向(  )方向平移了(   )格

鱼图向(  )方向平移了(   )格

飞机图向(  )方向平移了(    )格

(2)展示完成的情况并说说找到哪组对应点?

(3)观察平移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出示鱼图。

思考“哪几只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

提问:

“为什么能重合?

小结:

刚才咱们通过一次或两次的平移也能与这只小鱼重合,现在让大家动动手,画出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出示三角形图、和小船图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

师: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了什么地方呢?

,具体的位置怎样确定呢?

(2)自己画一画。

(3)展示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汇报)

五、小结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对什么事情的印象最深?

欣赏利用平移和旋转画出的美丽图案。

圆柱的认识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二、预习学案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三、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

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从第22页找出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面

(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第22页说一说:

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

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

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引导学生思考得出:

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

(在图上标出高)

(2)讨论交流:

圆柱的高的特点。

初步感知:

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

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

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

沿高剪┤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

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

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

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

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做第24页“练一练”的第1题。

2.做第24页“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五、课后作业:

做第24页“练一练”的第3题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学情分析目的: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

《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

以此为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性。

2.教学对象:

一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而本课十分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间。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写字、识字、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大致理解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突破:

将标点符号与相关事物相结合,指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形”,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指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

进行学情分析时应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我确定学情方法如下:

1.谈话法:

通过和学生的直接交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对比分析。

2.观察法:

通过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提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会运用

进行热量的相关计算。

4.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

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三、学具准备

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注射器、橡皮、铁丝、热水、酒精灯、火柴、打气筒、气体做功内能减小演示器、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水、沙子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

这一节我们来复习第十三章《内能》,我们将围绕分子的热运动、内能和比热容展开复习。

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找位同学来读一下。

2、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会运用公式进行热量的相关计算。

(4)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过渡语: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

请同学们根据你跟前的器材,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看可以完成哪些探究呢?

3、学生完成6组实验

实验一:

探究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二:

探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三:

如何改变铁丝的内能

实验四: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演示

实验五: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

实验六: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4、小组展示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

每组代表陈述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

课件演示重点操作过程

总结归纳如下:

(1)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4)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5)初温、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较高的物质比热容小。

(6)初温、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升高一样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大。

5、自我检测

知识点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和____构成的.分子很小,人们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

(1)扩散定义:

的物质在互相时,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

a.分子间存在间隙;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影响因素:

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_____越高,扩散现象越_____.

(2)分子热运动的定义:

由于分子运动跟有关,所以分子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之间同时存在_____和。

斥力使分子彼此分离,使分子间有间隙;而引力使分子凝聚,使分子在某些区域内维持平衡状态。

4.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_、_____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运动;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和______.

知识点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与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

_____,符号为___.

(3)大小:

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温度升高时内能。

(4)特点: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_____.内能的大小除了与温度有关以外,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等有关。

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小。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做功

热传递

实质

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_____

内能的____

方向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__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_____

由高温物体转移到____物体或从物体的____部分转移到____部分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3.热量

(1)定义: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单位:

_____(J).

(3)与内能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知识点三比热容

比热容

(1)定义: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

(2)特性: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

2.热量的计算

(1)公式,Q表示________,单位是;c表示________,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

(2)变形公式:

求质量m=,温度变化量Δt=。

6、学以致用

(夯实基础)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2、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搓动双手感到暖和B.用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C.石头被太阳晒热D.热鸡蛋在水中变冷

3.如图所示,用力向上拉动玻璃板,玻璃板并未与水面分离,却发现其边缘处的水面稍微向上弯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自身重力.

考点二:

内能

4.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量可以从内能少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多的物体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和内能均不变

C.0OC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为零

D.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5.如图所示,在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就燃烧起来,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是将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考点三:

比热容

6.已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铁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沸水中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让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后,把铝块与铁块再放在一起时,则()

A.它们间不会有热传递B.热从铝传到铁C.热从铁传到铝D.无法确定

7.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正确的做法是()

A.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B.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D.早晨和傍晚都要多排水

8、如图甲所示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是: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⑴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

更容易控制__________相同。

⑶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

没有控制_________相同。

⑷图甲的实验物体吸热多少用_________表示,用到了物理中的________法,使水和食用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越长的表示吸热能力越_________,比热容越____________。

⑸图乙改正错误以后继续实验,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升高越多的表示吸热能力越_________,比热容越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9.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大于乙液体升高的温度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

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10.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l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l00g、温度为l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

[铜的比热容C铜=0.4×103J/(kg·℃)]

7、课堂小结

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比比看谁的收获更多:

1、物理概念

2、公式

3、实验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二、内能

三、比热容

四、热量的计算

【教学反思】

1.教学程序一改过去考改考的枯燥复习模式,通过以实验为线带出全章知识,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课中一直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章知识。

2.通过实验设计让知识瞬间再现,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非常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学习中教师要积极深入各个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并对每个小组的复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记录,进行总结反馈。

希沃白板的功能介绍

希沃白板是一款备授课工具,它的课堂互动性特别强。

利用它可以设计很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更高效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可以设计搭配题,设计好题以后,直接让学生在白板上划线即可;

二、可以设计填空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拖动到横线处即可,并且做完以后可以用机器检查对错:

三、可以设计分类题。

四、可以设计小组竞赛题。

五、可以设计判断对错。

当我们需要进行认字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成搭配题来练习,让学生把正确的读音和生字进行搭配;当我们需要背诵课文的时候,可以进行选词填空的练习;当我们需要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成超级分类的题来练习;当我们进行口算的练习时,可以设计成小组竞赛题;当我们需要进行对错的判断时,可以用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进行。

每一个练习内容,都有很多个模板可以选择。

所以同样的练习内容,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新鲜感,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

学情分析目的: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

《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