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235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内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有“丈夫耕,女子织”的情况。

秦以后,男耕女织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

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只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或缴纳赋税,偶尔将部分产品投于市场,主要是为了换取他们不能制作的生产或生活用品,而不是出于商品生产的既定目的。

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B.棉纺织业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但技术水平很低

C.随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D.当时家庭手工业普遍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生产

2.大历贞元年间(766-8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称“俞大娘”航船。

江湖语曰:

“水不载万”,意思是说大船不过载八九千石。

然“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

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

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此则不啻载万也。

洪鄂之水居颇多,与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

”这反映了我国

A.汉代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活跃盛况

B.唐代造船业技术先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且非常繁荣

D.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和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3.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

”因而咨复:

“仍准照旧开设”。

出现这一决定的原因是

A.甲午战后清政放宽了民间投资设厂

B.民办机器缫丝业创办取得了较大成绩

C.它对西方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

D.洋务派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支持肯定

4.下表是一战后中国第二大新式工业“面粉业”发展情况表(单位:

关担)。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中国出口

396万

13万

洋面进口

75万

360万

500万

500万

 

A.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B.中国面粉业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劣势

C.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压迫使得民族资本陷入了困境

D.一战时中国主要发展轻工业战后转向重工业的发展

5.下图是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据此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认识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占比80%的农业属于完成合作化后的集体经济

B.占比80%的农业仍处于封建个体小农生产阶段

C.中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建立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中国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

国家改委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两会上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一份3页纸的年度计划表,其中为不多的约束性指标集中在民生和环保领域。

它折射了40年的艰难求索,而40年以前,小车间螺母都要列明计划,当时办公室里各类计划要堆到天花板。

”这阐释了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全国人大审议年度计划表表明建立市场经济的曲折性

C.计划表的大幅度减少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D.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7.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

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据此推知

A.郑逸梅的看法是个人观点,主观臆断很强,旗袍可能出现在清末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8.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在险恶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竞争。

在华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大幅度降低运费想挤垮招商局。

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増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

结果旗昌公司破产,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签订“齐价合同”。

李鸿章创办招商局主观目的是

A.抵制外国航运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为洋务派军事工业提供运输和资金辅助

C.创办航运公司推动中国航运事业近代化

D.借助官督商办和政治地位获取巨额财富

9.下表是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市龙岗区创办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愿景等,2021年华为居世界500强的83位,全球拥有18万多员工,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

这体现了

著名产品

智能手机、终端路由器、交换机

口号愿景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宣传语

华为,不仅仅是世界的五百强

 

A.互联网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B.中国民营企业更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C.华为的成功源于当代世界对信息网络过分依赖

D.华为创造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信息产品

10.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它是具有国家职能的,对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垄断的商业公司。

1669年,它发展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公司,拥有150条商船、40条战舰,50000名员工、10000人私人武装,收益率达40%。

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掠夺贸易垄断

C.商业革命带来世界贸易的巨大商机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1.1756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

1763年2月,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被迫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殖民地,英国是七年战争的最大贏家,成为海外殖民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

七年战争本质上反映了

A.商业资本金钱贸易的争夺

B.大国崛起殖民霸权的争夺

C.工业资本市场原料的争夺

D.新旧制度意识形态的争夺

12.1930年美国将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1932年起英国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缩小2/3,倒退到1919年的水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B.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垄断资本主义唯利是图

D.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13.1920年11月,苏俄颁布了《关于租让的一般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其中规定苏维埃可以与殷实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外国资本家订立租让合同,以开发和加工俄国的自然资源,承租者可以获得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在贸易上享有优惠等法律保障。

这表明苏俄

A.国家的性质将因此产生变化

B.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被迫向工人农民士兵做让步

D.经济政策即将做出重大调整

14.下表是1930年—1938年苏联军工产品增长情况表。

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大炮(门)

步枪(支)

机枪(支)

飞机(架)

坦克(辆)

1930—1931年

1911

174000

40980

860

740

1938年

12687

1174000

74657

5469

2271

 

A.二战战场反法西斯的需求

B.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斯大林体制的强大组织力

D.新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

15.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

美国旨在

A.重建世界经济和扩大世界贸易

B.稳定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秩序

C.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蓝图

D.消除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6.在今天,英国下图行为已不仅仅是英国人和欧洲人的事情了。

在公投结果统计过程中,欧洲金融市场还没开市,东半球的日本日经指数暴跌7.92%,随后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这一事件表明

A.欧盟对成员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B.英国统治者从历史传统出发坚持自由主义政策

C.日本经济与欧洲经济的联系最密切反映最灵敏

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突出面临严峻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清代,封建土地关系主要包括地权分配关系和土地租佃关系两大内容。

清初,在明末农民起义冲击下,土地占有关系有了较大调整,政府鼓励垦荒并将明朝宗藩田产作为“更名田”分给农民,大量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地权较为分散。

康煕后期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到乾隆后期贵族地主倚恃特权扩大土地,一般地主也依靠权力积累土地,土地买卖使地主不断从小农那里获取田产,地权转移非常频繁,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

地主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

地租有分租制和定租制两种:

分租制只规定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分配比例;定租制则预先规定地租数额,分租制在到清代其比重已逐渐减少。

清代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分为钱租和折租两种。

折租按实物地租折成货币地租交纳,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过渡形态。

钱租是预先交纳的押租,在清代主佃关系日益松弛的情况下,押租制度得到了广泛发展

——摘——选自《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概况》

材料二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堿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

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摘——选自《16-19世纪历史发展中英国圈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初年到乾隆后期地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到乾隆时期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简评17-18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英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体现了怎样的新生产关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新关系在英国当时加快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引发严重金融危机,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制度和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1933年3月6日,美国政府宣布整顿银行系统,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实行货币扩张政策。

1934年1月,在罗斯福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令》,法令规定:

从1934年2月起,金币停止流通,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充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准备金。

不久,美国取消金本位制,改用纸币。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银行存款安全,稳定了银行体系。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诬券法》,要求证券商按照規则公开披露信息。

1934年,又通过《证券交易所法》,明确了政府对交易所的管制,防止弄虚作假,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房主货款法》,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房产法》,成立“联邦房产管理局”,为购房者提供低息借款保险,有利于解决因住房问题引起的金融混乱。

美国金融改革使美国克服金融危杋,战后美国金融业和世界金融秩序深深打上了罗斯福金融改革的烙印。

——摘编自《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金融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金融改革的原因和对战后世界金融秩序的影响。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新一轮的全球化,与“互联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登上全球舞台几乎同步。

经过20多年实践,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都开始品尝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十”的苦头:

全球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国家和私人信息受到惊人攻掠,发达国家的孤立主义和不少国家的民族主义、反移民情绪的急遽上升等等。

2021年,最富裕的国家比2000年多采取了23%的保护主义措施;有的学者甚至判定:

全世界已进入“去全球化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就是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不断交替中曲折前进。

问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利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的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

信息简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男耕女织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只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可知,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故选A。

棉纺织业兴起于宋代以后,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说的是家庭手工业,并未提到私营手工业,排除C;家庭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或缴纳赋税,而不是营利,排除D。

2.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766-805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岁一往来,其利甚溥,此则不啻载万也”可知,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且非常繁荣,故选C。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而不是汉代和宋代,排除A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发生于宋代,排除B。

【点睛】

本题考查唐代的商业发展,解题最关键的信息是材料中的时间,学生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时间和顺序要有大致的了解。

3.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承认以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可知,清政府之所以准许民办机器缫丝业照旧开设,是因为其创办取得了较大成绩,故选B。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民族工业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C;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作”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故对民办企业的支持和肯定一说无从谈起,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挑选出关联词“而且”“因而”,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语句关系,进而明确材料主旨。

4.A

【解析】

【详解】

首先由表格数据可知,洋面进口不断增加,而中国出口面粉量则呈断崖式下跌,其次依据表格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有关,故选A。

中国面粉业的生产技术引自于西方,双方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不会过于明显,B项不是引发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当时的政府为北洋军政府,排除C;一战时,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在此期间轻工业发展迅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本题学生依据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可作出判断,其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时间。

5.D

【解析】

【详解】

由结构图可知,1952年的中国农业仍占据主体,工业发展较为落后,这不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故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符合题意。

1952年三大改造并未开始,排除A;1952年新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中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建立了工业化初步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C。

【点睛】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背景,学生需要依据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方可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6.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40年以前,小车间螺母都要列明计划,当时办公室里各类计划要堆到天花板”等信息可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故选D。

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反映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并未提及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曲折性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市场经济体制下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C项“减弱”的说法错误,排除。

7.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

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历史需要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所谓“孤证不立”,故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C项符合题意。

旗袍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郑逸梅的看法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周锡保的推断缺少多方史料的支撑论证,孤证不立,排除B;当时的报刊内容能直观反映当时的时事热点,史料价值较高,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材料中表示转折部分的语句为考查的重点。

8.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自强是目的,求富是帮助自强的手段,B项说法符合题意。

AC属于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洋务派创办企业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是为了获取巨额财富,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学生依据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

9.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华为以“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为愿景,借助互联网使其成为知名的全球化公司,这说明互联网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故选A。

华为仅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B项的说法有失偏颇,排除;华为的成功借助了信息网络的力量,但不可能是过分依赖,毕竟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过分的依赖会埋下企业发展的隐患,排除C;D项“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张,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现今美国对华为的限制则不会发生,排除。

10.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欧洲国际贸易日益拓展,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红利下逐步走向壮大,故选C。

材料并未提及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相关信息,排除A;没有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即使具有贸易垄断特权也无济于事,故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11.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掠夺与扩张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出于资本积累的需求,故选A。

殖民掠夺是西欧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较为快速的手段和方式,不是本质目的,排除B;七年战争时期,英国还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D项不是本质,排除。

12.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受经济危机影响,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倒退到1919年,故选A。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不是引起经济倒退的主要原因,排除B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排除D。

13.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苏维埃可以与殷实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外国资本家订立租让合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调整了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故选D。

租让制以公有制为前提,其国家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修正,开始转变新经济政策,B项“充分肯定”的说法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尊重其基本国情下的正确选择,不是被迫让步的无奈之举,且租让合同是与外国资本家签订,而不是工人和农民,排除C。

1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三十年代推行斯大林模式,制定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其国防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强,B项符合题意。

二战1939爆发,排除A;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由此可见,军工产品的增长是受经济发展策略的影响,而与其强大的组织力无关,排除C;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推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

15.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可知,美国旨在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金融秩序,以此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C。

A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起到的客观作用,不是美国的战略意图,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贸易无关,排除D。

16.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一国的政治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说明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突出,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故选D。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欧盟的发展确实需要成员国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与转移,但这程度的让渡多少是由成员国自身来决定的,故“构成威胁”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A;坚持自由主义政策,则不会发生脱欧事件,排除B;日本经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是因为“欧洲金融市场还没开市”,而不是日本经济与欧洲经济联系最为密切,排除C。

17.

(1)变化:

清初地权由明朝宗藩田产转移到自耕农的田产;再到康乾时,自耕农的田产转移到地主的田产。

原因:

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政府重农抑商压制商品经济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意识驱使官僚商人投资置办田产。

简评:

17-18世纪中国土地关系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下做出了适当调整;清朝仍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

(2)调整:

由农民变化到地主贵族(农业资本家)

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原因:

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地主贵族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资产阶级大力鼓励,政府议会立法。

【解析】

【详解】

(1)变化:

由材料“清初……政府鼓励垦荒并将明朝宗藩田产作为“更名田”分给农民,大量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地权较为分散”可知,清初地权由明朝宗藩田产转移到自耕农的田产;由材料“康煕后期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土地买卖使地主不断从小农那里获取田产,地权转移非常频繁,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可知,康乾时期自耕农的田产逐步转移到地主的田产。

原因:

首先,由材料“康煕后期土地兼并日益普遍……土地买卖使地主不断从小农那里获取田产,地权转移非常频繁,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可知,土地兼并使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其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康乾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政治上,康乾时期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其社会稳定;经济上,康乾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但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压制了商品经济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文化上,宋明理学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意识驱使官僚商人投资置办田产。

简评:

由清初的土地关系可知,17-18世纪中国土地关系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下做出了适当调整;由康乾时期的土地关系可知,清朝仍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故土地兼并问题无法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