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328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9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docx

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

山西XX煤矿探放水施工作业规程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自然条件概况

  一、交通位置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位井田于山西省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村东,行政区划属王和镇管辖。

整合后的井田地理坐标:

东经:

112°12′06″~112°14′49″,北纬:

36°47′36″~36°48′43″。

  本井田至沁源县王和镇约5km为土石公路,即与汾-屯公路接运。

汾-屯公路全程为沥青质路面。

沿其向北约32km,即到达平遥县城,与南同蒲铁路及大运公路接运。

因此,本井田煤炭外运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处太岳山区,地表为山区侵蚀地貌,沟谷纵横,地形十分复杂。

总的地势地形最高点为井田西南部山梁上,标高+1597.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南部边界处沟谷中,标高为+1420.3m,相对高差176.7m。

基岩出露中等,山顶、山脊大面积被黄土覆盖,植被不发育。

纵观该井田所处的自然地形条件,为侵蚀较弱的中-低山区。

  三、河流水系

  本区地表水属黄河水系汾河支流的龙凤河小流域。

沟谷内一般无水流,在雨季遇暴雨时,雨水短时聚集,顺沟向南流入龙凤河,再向西流入汾河。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根据沁源县气象台观测记录,本区7、8、9三个月为雨季,降水量最小为463.3mm(1972年),最大为861.6mm(1975年),蒸发量最小为1306.7mm(1983年),最大1609.6mm(1972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冬春两季雨雪较少,夏末秋初雨量较大,一月份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温度为-22.5℃,平均-6.5℃;七月份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温度38℃,平均23℃。

十一月份开始结冰,次年三月份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度为750mm。

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6m/s。

  据山西省颁发的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表,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二节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晋煤重组办发【2009】118号文《关于长治市山西汾西正新煤焦有限公司贾郭煤矿等3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由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和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两矿及中间部分空白资源区兼并重组整合而成。

重组整合后批准生产能力900kt/a,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300kt/a)为2010年关闭矿井,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300kt/a)为兼并重组主体矿井。

2009年12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颁发了兼并重组后的采矿许可证:

C1400002009121220050900。

批采1#-11#煤层(2、3、6、9、10、11号煤层),批准生产规模900kt/a,井田面积7.6663km2。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沁源县王和镇大栅煤矿和沁源县王和镇虎限煤矿整合而成,本次兼并重组整合前,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矿井及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300kt/a的资源整合项目井下均未施工建设(仅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主斜井施工383m)。

  第二章井田地质和水纹地质条件

  第一节矿井地质及开采条件

  一、井田地质勘探及地质报告批准情况

  2010年3月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编制提交了《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2010年7月28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发【2010】722号文《关于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对该地质报告进行了批复。

  二、井田地质

  

(一)地层

  井田内分布不均,由北向南出露上石盒子组下段、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地层,北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不整合大面积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现依据井田钻孔揭露资料,结合地表出露情况,对井田内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

主要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的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局部含白云质灰岩。

顶部含较多的星散状黄铁矿,下部常夹有薄层状、似层状的石膏层,为浅海相沉积地层。

顶部为古风化壳。

地层厚度为162.8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岩性由灰色、灰黑色铝土岩、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组成,底部沉积有山西式铁矿,其厚度和品位很不稳定。

地层厚度为28.75-30.97m,平均29.86m。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地层之上。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自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地层厚度为90.81-116.37m,平均107.09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主要由灰白色、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组成。

含丰富的动物化石,旋回结构清楚,横向稳定性好,易于对比。

  4、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s)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地层厚度为53.10-65.25m,平均57.63m。

岩性主要由灰色的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1、2、3号煤层组成,其中1部分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底部K7砂岩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性及厚度变化大。

  5、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lx1)

  K8砂岩底至K9砂岩底,地层厚度为39.79-50.85m,平均45.32m。

以灰色、绿灰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局部夹薄层煤线,顶部为黑灰色泥岩。

底部K8砂岩为灰色、灰白色细粒石英长石砂岩,具直线型斜交层理和斜层理,局部含泥质斑块。

  上段(Plx2)

  K9砂岩底至K1O砂岩底,地层厚度为62.87-65.15m,平均64.01m。

底部K9砂岩为灰白色中粒砂岩。

其上为互层状绿灰色、灰色中、细粒砂岩和灰绿色泥岩、粉砂岩。

顶部为一层状灰绿色与紫红色花斑相间、含鲕状铁质结核的泥岩,俗称“桃花泥岩”可作为确定K1O砂岩的辅助标志。

  6、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井田内只出露下段(P2s1)下部地层,厚度约70.00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主要由浅黄色和灰色的细粒砂岩、粉砂岩、暗紫色泥岩组成。

  底部K10砂岩为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含少量的白云母、黑云母等,底部常含有细砾岩,具泥质包裹体。

  7、第四系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井田中部大栅下游地段,岩性以砾层、粉土及砂砾组,厚度0-6.5m。

  8、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底部多为砂层及砂砾层,中部为灰黄色亚粘土和亚砂土,上部为灰黄色亚粘土夹古土壤条带。

厚度3.5-16.5m。

  9、第四系中更新统(Q2)

  为棕红、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组成。

厚度5.5-32.50m。

  

(二)构造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北东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地层倾角5—15°。

在北部原万峰铁水井田发育两条正断层,落差均在100m以上。

组成地垒构造,中部发育王和南断层,落差在40-200m,向南为阶梯式下降,井田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1、褶曲

  铁水沟向斜:

向斜轴由井田西南部向井田北东部沿伸通过,向北东倾伏,轴部出露下石盒子顶部及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

两翼不对称,西北翼出露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地层倾角5—15°。

东南翼出露下石盒子组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地层倾角5—10°。

  2、断层

  ⑴铁水沟北正断层:

位于本井田北侧铁水沟村北、关子岭北,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落差150—100m,倾角70°,由西向东落差逐渐变小,上盘出露上石盒子组上段(P2s2)地层,下盘出露上石盒子组下段(P2s1)地层。

  ⑵坡底北正断层(F3):

位于本井田北部,坡底村北,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落差80—300m,倾角65°,由西向东落差逐渐变小。

上盘出露上石盒子组地层,下盘出露下石盒子组地层。

  ⑶王和南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落差40-200m,倾角65°,向西落差很快变小。

  ⑷铁5号钻孔东北正断层

  位于铁5号钻孔东北150m处,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落差10m,倾角70°,断层北部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段地层,向南部延伸被黄土覆盖。

  ⑸铁6号钻孔北正断层

  位于铁6号钻孔北40m处,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落差25m,倾角70°,断层东西两头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地层,中部黄土覆盖。

  ⑹F2正断层  位于王和南断层南侧,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落差10-30m,倾角70°,井田内延长约900m。

  ⑺F1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端西南角,在2003号孔以东的山上,落差80m左右,倾角70°,走向北弱东,倾向北北西,区内延伸长度500m,倾角70°左右。

  3、陷落柱  铁水沟煤矿在开拓过程中,遇有一长轴45m的陷落柱,在勘探过程中未发现陷落柱,但是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还会有陷落柱呈现出来。

  4、岩浆岩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煤层及煤质均不受岩浆岩的影响。

  井田构造属于中等类。

  三、煤层  

(一)、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山西组平均厚度57.63m,含煤2-4层,含煤总厚度为1.21-2.36m,平均2.07m,含煤系数5.41%。

山西组含煤性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变化大,达可采厚度的层数少,其中2、3号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1号煤层为不稳定,零星可采煤层。

  太原组平均厚度107.09m,含煤5-7层,总厚度为4.44-10.90m,平均7.39m,含煤系数6.98%。

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达可采厚度者层数较少,但可采煤层厚度较大。

其中9+10号、11号煤层为本区稳定的可采煤层,6号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7号、8号煤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

  

(二)、可采煤层  本井田共含煤10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1、2、3、6、7、7下、8、9、10、11号煤层,其中2、3、6、9、10、11号煤层属可采煤层见表2-1-1,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表2-1-1先期开采地段可采煤层特征表

(三)、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2号、3号煤层:

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具参差状,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

9号、10号煤层:

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具阶梯状,裂隙较发育,条带状结构。

6号、11号煤层:

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具阶梯状,裂隙不发育,条带状结构。

  各可采煤层一般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属半亮型煤-半暗型煤。

  各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组分:

镜质组含量介于60-90%之间,平均在80%左右,主要为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

半镜质组含量介于1-6%之间,平均在2.5%左右,多为无结构的团块状,棉絮状。

丝质组含量介于5-30%,平均在15%左右,多为半丝质体、粗粒体、碎屑体。

无机组分含量除11号煤层平均在20%左右外,其余煤层均在10%左右,主要以粘土为主,呈分散状和充填状,可见少量的黄铁矿和次生方解石(多在9+10号煤层见到)  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一般在1.50-1.60%间,属第Ⅳ变质阶段,相当于焦煤。

  第二节矿井采空区积水情况  

(一)区域水文地质  井田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东南侧为龙凤河,龙凤河发源于井田东约11km的西沟村为季节性河流,雨季出现洪水流。

短时减为溪流,水流由东向西流于古寨与南流的王涛河向西流入介休境内入汾河,汾河南流折西于河津入黄河。

  按照《中国北方主要煤矿区水文地质图集》的划分,本区属于霍山岩溶水系统,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这是奥陶系构造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霍山背斜以南北走向耸立于矿区西侧,背斜轴部出露地层为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层,两翼出露大面积碳酸盐岩地层,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出露面积约1420km2,背斜西翼受霍山大断裂和太谷大断裂的切割。

地下水向南北径流,构成南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

北单元为介休洪山泉域,泉水从第四系砂砾石中溢出,流量1.4-2.3m3/s,水温14℃,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0.48g/L;南单元洪洞广胜泉,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5km,霍山背斜的南端与霍山断裂的交汇处,泉口标高581.60m,流量4.53m3/s,水温14℃,水化学类型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0.31-0.56g/L;二者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基本近似。

本区属于洪山泉域,位于泉域中北部地带。

  区域含水层  1、第四系冲积洪积含水层:

多分布于较好,为村镇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区域内广泛出露,多见有小泉水出露,具有一定含水性,但一般富水性较弱。

  3、上石炭统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主要为太原组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其含水性随埋藏深度和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变化,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之一。

  4、奥陶系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

区域西部广泛出露且为地下水补给区,本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好,为区域主要含水层。

  区域隔水层  隔水层有本溪组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2号煤层底板至K2灰岩之间的粉砂岩、泥岩等;山西组顶界以上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本井田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的龙凤河流,井田内仅为冲沟,平时为溪流。

,沟谷内在雨季遇暴雨时,有短时聚集,井口附近洪水位标高在1426m左右,井口标高最低为1436m。

因此,洪水位对井口及工业广场影响不大。

所以对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或基本无影响。

  1、含水层  井田内及周围的含水层自上而下有:

  ⑴第四系砂砾岩层孔隙含水层  分布在山涧河谷地带,岩性为黄白色砂质粘土、砂砾层组成,厚度变化大,含水性好,厚度大时可成为中等富水性的含水层。

  ⑵上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较稳定,一般厚4.00m左右,岩性为黄绿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埋藏浅时,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与蓄水构造有关,一般在地形切割地带以泉水形式排泄,因此,该层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⑶下石盒子组(K8)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位于1号、2号煤以上,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裂隙稍发育至较发育,富水性与蓄水构造及风化裂隙有关,一般则为含水性较弱的含水层。

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只有0.0016L/s·m,水位标高1288.50m,含水性微弱,因此,含水层为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⑷山西组底部(K7)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为1号、2号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裂隙不发育或稍发育,钻孔钻进消耗量一般在0.2m3/h以下,含水性微弱,因此,该层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⑸太原组(K4、K3、K2)石灰岩岩溶含水层  K4、K3石灰岩,厚度变化大,裂隙不甚发育,含水性弱,K2、K2上石灰岩含水层为下组9+10+11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一般厚7.00m左右,浅部地带裂隙发育,钻孔钻进消耗量出现15.00m3/h的全漏,表明具有一定的富水性,深部地带含水性减弱,南部2010号孔,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9L/s·m,铁4号孔本组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92L/s·m,渗透系数为0.053m/d,水位标高为1387.13m。

因此,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⑹奥灰石灰岩岩溶含水层  奥灰是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西部浅部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向东随埋藏增加,岩溶发育减弱,含水性减弱。

上段厚58.62m岩性为致密块状质纯石灰岩,裂隙较发育,局部具角砾状,下段厚103.56m岩性为泥质灰岩或角砾状泥质灰岩,间具脉状、网格状、薄层状石膏,为相对隔水层。

南约5km的2010号孔峰峰组单位涌水量只有0.0036L/s·m,水位标高1130.09m,为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井田东侧新超供水井,马家沟岩溶水为1034m,出水量32m3/h,因此,该层为含水弱—中等富水性溶隙含水层。

  2、隔水层  ⑴中石炭统本溪组,主要隔水岩层为铝质泥岩,一般厚度26.75m左右,系一较好的隔水层。

  ⑵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主要由具有可塑性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各层砂岩间及灰岩间均有泥岩分布,一般厚2.00m至数米不等,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3、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煤矿区内含水层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局部接受雨季冲沟洪水补给,补给有限,砂岩及太原组石灰岩受周围地形切割强烈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地下水径流距离短,并以浅部地带为主,受地形切割以泉的形式予以排泄,奥灰岩溶水主要受上部含水层在断层地带侧向补给,向北径流,在介休洪山予以排泄。

  (三)矿井充水因素  1.地表水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井田东邻龙风河上游,为季节性河流,低于西部开采煤层,对矿井开采不会产生影响,井田内无河流,仅为冲沟,雨季可出现洪水流,但短时减少为溪流或枯竭,由于有隔水岩层的存在,一般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但在上覆变薄河谷地带,由于开采塌陷裂隙的出现,使得矿井涌水量在雨季增大,应加以防范。

  2.地质构造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井田为倾向北东,并伴随着与倾向一致的宽缓褶曲的单斜构造,断层较发育,且落差较优大,是承受大气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良好环境,但井田地形切割除强烈,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的排泄,使得各含水层均以弱富水性为主,但构造破碎带可基岩风化裂隙水或采空区积水进入巷道,对矿井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或事故,应引起矿方的重视,加以防范。

 

2号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约根据“三下”采煤开采规程公式,

目前采空区上覆盖层均较厚,地表水流对其影响不大,可能在局部冲沟地带,覆盖层变薄,最薄处小于23m,地表水流将可能通过导水裂隙入渗巷道,再者随着覆盖层变薄,导水裂隙带可与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使得矿井涌水量增大,因此,矿方要加强观测,做好防范措施。

  9、10、11号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约根据“三下”采煤开采规程公式,

目前尚未开采。

由于9号煤层距2号煤层的采空区约100m左右,一般不会使得采空区积水通过导水裂隙带进入巷道,但可以通过断裂构造叠加的情况下,使得采空区积水进入巷道或采空区,因此,在开采9+10号煤层一定要引起矿方的注意。

  3.含水层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井田内砂岩含水层,均以弱富水性为主,总体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局部富水性有所增加,只要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注意防范,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可达中等,由于石灰岩含水层具有不均一性,使得含水层的富水性发生变化,钻进过程中出现了12.00m3/h的全漏,可以说明裂隙发育,富水性明显增加,因此,应在开采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作,防止事故的发生。

  奥灰岩溶水是井田的主要含水层,主要发育在上、下马家沟组,富水性达中等以上,水位1030m左右,低于井田11号煤层的最低标高1090m,因此,井田内不存在奥灰岩溶水带压开采。

  4.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井田内开采2、3号煤层,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由于地层总体向东倾斜,西部埋藏较浅,并出现2、3号煤层露头,这样顶板砂岩裂隙水与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顶板裂隙水相对较大,随着埋深的增加,顶板裂隙水将减弱,矿井涌水量明显显示这一特点,虎限煤矿和铁水煤矿开采2号煤层时相对埋藏浅,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与顶板砂岩裂隙水发生靠近水力联系,矿井涌水量偏大,涌水量在100-160m3/d,而相对靠近东部的铁水煤矿和大栅煤矿开采时矿井涌水量在40-90m3/d,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均能将矿井水排至地面,矿井关闭后,逐渐形成了采空区积水。

  

(1)先期开采地段采空区积水  矿井周围各矿与本矿无越界开采现象,先期开采地段为铁水沟煤矿和原红莲煤矿分别开采过2、3号煤层,原铁水沟煤矿位于先期开采的地段的西南部,只开采过2号煤层,原红莲煤矿位于先期开采的地段的东北部,分别开采过2、3号煤层,据采空区所处地质条件和井巷相对位置,对各开采煤层采空区积水进行了预测计算,其预测结果详见表:

  采空区积水计算采用公式:

式中:

Q——采空区积水量(m3)

S——采空区投影面积(m2)

 α——煤层倾角

 M——煤层平均厚度(m)

 K——充水系数(0.1)

 经计算井田内先期开采地段2号煤层采空区积水量约35100m3,3号煤层采空区及水量约19000m3,因此矿方在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周边无生产矿井及采空区积水。

   

(2)井田南部地段采空区积水

   井田南部有原虎限煤矿,位于井田的西南角浅埋藏地带开采过2号煤层,积水量约4300m3,原大栅煤矿位于井田东南部,只开采过2号煤层,积水量约5100m3,其南部旧井田采空区积水约4900m3。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空区积水还将增加,矿方在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加强探放水工作,防止事故发生。

   (3)周边矿井采空区积水

   周边矿井主要是东南为古寨村煤矿,开采2号煤层,且采空区范围大,存大量积水,与本矿界井无越界开采,且远离先期开采地段,相距2km以上,在将来的开采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其采空区积水对本井田开采的影响。

   (四)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先期开采地段)

   综上所述,上组煤层K8砂岩为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弱富水性。

由于存在采空区积水,因此,矿井水文地质中等类型;下组(9、10、11)煤层K2石灰岩为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弱富水性。

由于存在上组煤层采空区积水,不存在带压开采,因此,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五)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矿井开拓面积,开采2号煤层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K8砂岩裂隙水,根据生产矿井及邻近生产矿井调查,矿井涌水以顶板淋水为主,并在局部以裂隙缝出水,矿井经过排水渠流到水仓,排水量测量方法以泵量乘以排水时间得,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是水量的增大;与降雨量有关系的是浅埋藏地带,由于风化裂隙以及开采塌陷裂隙,使得矿井涌水量在雨季有所增大。

矿井正常涌水量145m3/d,最大涌水量235m3/d。

因此,根据矿井规划先期开采地段面积先期开采地段约2.6km2,斜井开拓,开采2、3、6、9+10、11号煤层,预算先期开采地段井下各煤层涌水量可获得如下结果:

   设计取矿井正常涌水量45m3/h,矿井最大涌水量72m3/h,其中9+10号煤层正常涌水量40m3/h,最大涌水量取65m3/h,6号煤层正常涌水量取5m3/h,最大涌水量取7m3/h。

   目前矿井在生产过程中未发生过任何水害,但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采空区积水,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安监总煤调〔2008〕160号文件精神,按“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生产。

要认真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并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以防采空区积水对生产造成影响。

开采过程中应有掘必探,针对采空区积水问题实施探放水。

第三章探放水

     

     第一节成立防治水领导组及专业探放水队伍   一、成立防治水领导组:

见矿行文

二、专业探放水队伍:

见矿行文

三、探放水的范围

胶带大巷、轨道大巷、水仓、副井车场绕道

  四、探放水的范围及概述

(一)胶带大巷、轨道大巷、水仓、副井车场绕道

(二)胶带大巷、轨道大巷、水仓、副井车场绕道分布在井田中部,南部开拓,煤层上部主要含水层含水性质为岩溶、裂隙水。

裂隙沟通上部风化裂隙带发生水力联系时,风化裂隙含水层亦成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来源。

由于煤层上覆含水层富水性弱,一般对煤矿生产影响不大。

据调查可能遇到采空巷道,有可能存在采空积水、积气,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