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395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3.16《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

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图片:

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

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

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

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

那么,西域在何方?

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

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

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

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时代

  战

  和

秦始皇

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

汉高祖

“白登之围”,战败

和亲政策

文帝、景帝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汉元帝

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

注意:

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

(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

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

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

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

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

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

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

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

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

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

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

可是派谁去呢?

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

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

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

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

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

(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

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

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

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

希望你不辱使命。

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

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

“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

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

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

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

  (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

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

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

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

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

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

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

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

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

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

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

(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

(生答)好。

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

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

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

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

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

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

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

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

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

(生答)对。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

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

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

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

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

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

“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

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

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

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02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

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

(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

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

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

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答:

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

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

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

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

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

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

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

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

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

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

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

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

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

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

  (三)小结

  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

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填空题

  1.公元_____年,______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2.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汉朝的_____和_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______等特产也输入到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138年   D.公元119年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4.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

  A.甘英    B.班固     C.窦固       D.窦宪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是一枚什么印章?

  ②这枚印章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田都护。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剑,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

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

……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因以超为都护……。

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①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②“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

有何意义?

为什么?

  ③“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案:

  一、1.16 大秦安敦王朝 2.铸铜 制漆 名马

  二、1.C 2.A 3.B 4.A

  三、①这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与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这是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①“武帝”指汉武帝。

“北虏”指北匈奴。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3.17《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知道《九章算术》。

  〖教学建议〗让历史课外小组几个学生仿造古代造纸术过程,教师录制过程在上课时播放,并且把学生的成果在讲述古代造纸术过程中展示。

同时把学生在这学期的年级活动到中国科技馆参观的成果展示给学生,如科技馆中四层"中国古代科技"展品展示。

增加"文字演变"的内容设计文字与书写材料演进表。

文物古迹:

有甲骨文。

有文字的彩陶。

钟鼎文(金文)。

石鼓文。

秦代竹简。

汉代木简。

居延汉简。

长沙的吴简。

敦煌文书。

资料有范晔《后汉书·蔡伦传》。

范晔《后汉书·华佗传》。

陈寿《三国志·华佗传》。

算盘。

龟算。

八卦算等等。

  〖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把古代造纸的工序流程与现代造纸工业的工序流程区别,并且能够指出现代造纸工业比古代造纸先进之处。

  〖重点难点〗古代造纸术及造纸术传播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的讲解。

  〖教学过程〗

  先把历史课外小组录制好的造纸术录像片在课上播放。

并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科学:

是指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技术:

是包含方法、经验、能力和创造。

  提问:

有人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是技术,你是否同意,请讲出理由。

  一、造纸术

  先提问学生:

①纸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携带方便。

  ②纸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环境的恶化,人们生存的环境被坏。

  ③假如没有纸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带来生活不便。

  1.书写工具的演进:

结绳上古记事(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陶器刻画符号(是人们在制作或使用器物时有意识地刻下的记事符号)、甲骨商朝文字(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青铜商周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竹木简和帛(春秋战国秦汉)。

  2.造纸术的发明:

  纸的起源与养蚕有关,古人把质优的蚕茧用于抽丝,质差的用于制丝棉。

制丝棉时,须将蚕茧放在浮于水面的竹席上用棍子敲打漂洗。

事后,总有一些残絮粘在竹席上,干了就形成薄薄的丝棉片。

人们将其揭下,称为“纸”。

西汉初期为大麻纸,以后又有了西汉麻絮布料绳头纸,到了东汉中期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主要记载在范晔《后汉书·蔡伦传》中,“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橬帛者谓之纸。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蔽布。

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自193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发现汉代古纸,而且多在蔡伦之前。

因此我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此时多为"麻纸"——是以大麻。

亚麻等麻类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

此后为韧皮纤维纸、茎杆纤维纸、草纸、混料纸。

让学生参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90页《造纸流程图》来描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现代造纸的定义是:

把植物纤原料经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是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薄膜,再经干燥脱水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交织结成的平滑薄片,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和包装的材料。

  3.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2世纪末,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逐渐外传,首先传到越南,公元4—6世纪,朝鲜就开始生产麻纸,到9世纪高丽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朝鲜人学会了制造韧皮纤维纸,并通过贸易手段输入中国内地,这种纸称为“高丽纸”日本开始造纸是在公元610年。

造纸的技术传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等国,使这写国家的书籍制作材料由使用贝叶改为用纸,书籍的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军事冲突,在这次战役中,随着一些手工业工人,包括造纸工人出身的唐朝士兵被俘,中国的造纸技术由此传到了西亚。

公元793年,阿拉伯国家在报达建立起的第一家造纸厂,公元900年,在今埃及的开罗开办造纸厂,公元1100年,北非的今摩洛哥也开始有造纸厂。

公元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

公元1189年,传入法国,公元1276年,经过阿拉伯国家向北,造纸术从另一方面传入了欧洲大陆。

  二、医学和数学:

  1.医学

  中医是通过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生理机能和各种病因进行斗争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的较量,“正气”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机能,“邪气”是指病因。

最简明的诊断术就是望、闻、问、切四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书书籍为《黄帝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家族在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伤寒,因此他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先人的成果,采纳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书的精髓,根据伤寒发病的起始变化过程以及病邪侵害腑脉络的程度,结合患者内在正气盛衰,总结伤寒发展规律和辩证施治原则,形成了《《伤寒杂病论》》。

  2.数学

  我国最古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书中采用周公与商高对话的形式,对战国以前的数学成就作了很好的科学总结,商高定理(勾股定理)的特例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比欧洲毕达哥拉斯定理早600年。

主要是利用周髀(立杆)测定日影,再用勾股法推算太阳高度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推算了夏至日和冬至日以及太阳离地面的高度。

让学生看图画出《周髀算经》中原图,可以在课外讨论解答。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一共分为九个章节:

“方田”38问题四则运算;“粟米”46问题主要是比例;“衰分”20问题按比例分配;“少广”24问题开方和开立方;“商功”28问题工程计算方法;“盈不足”20问题双设法;“方程”18问题正负加减运算等。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重视情境设置。

利用直观、新颖的录像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来设置情境,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和哲思性。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和合作探究。

3、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4、注重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如安排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

5、在设计问题、陈述意见时能照顾到优、中、学困三类不同水平的学生。

  总言之,本节课的设计和组织较好地体现了课改和新标准、新教材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