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1469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46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docx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与练习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

 

张申编写

 

怀化医专医学检验系生化教研室

第一章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

实验一刻度吸量管的容积检定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校正

实验三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检测与校正

实验四回收试验

第二章血清(浆)蛋白质测定

实验五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

实验六血清清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

实验七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双缩脲法)

实验八血清粘蛋白测定(酚试剂法)

实验九血清蛋白质测定(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

第三章体液葡萄糖及其代谢物测定

实验十血糖测定(GOD-POD法)

实验十一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亲和层析法)

第四章血清(浆)脂类及脂蛋白测定

实验十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胆固醇氧化酶法)

实验十三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化学修饰酶法)

实验十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化学修饰酶法)

实验十五血清甘油三酯测定(GPO-PAP法)

实验十六血清脂蛋白测定(琼脂糖电泳法)

实验十七载脂蛋白测定(免疫比浊法)

第五章常用酶类测定

实验十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赖氏法)

实验十九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二十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比色法)

实验二十一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二十二血清淀粉酶测定(碘淀粉比色法)

实验二十三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实验二十四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二十五血清γ-L-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重氮比色法)

实验二十六血清γ-L-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二十七血清肌酸激酶测定(肌酸显色法)

实验二十八血清肌酸激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二十九血清脂肪酶测定(速率法)

实验三十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琼脂糖电泳法)

实验三十一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琼脂糖电泳法)

第六章血清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测定

实验三十二血清钾、钠离子测定(火焰光度法)

实验三十三血清钾、钠、氯、钙离子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实验三十四血清总钙测定(EDTA滴定法)

实验三十五血清氯离子测定(硝酸汞滴定法)

实验三十六血清无机磷测定(磷钼酸法)

实验三十七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测定(亚铁嗪法)

第七章血气分析

实验三十八血浆碳酸氢盐测定(酸碱滴定法)

实验三十九血液pH、PO2、PCO2测定(血气酸碱分析仪)

第八章肝功能试验

实验四十血清胆红素测定(改良J-G法)

实验四十一血氨测定(碱性酚次氯酸盐法)

实验四十二血氨测定(速率法)

实验四十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3-α羟类固醇脱氢酶法)

第九章肾功能试验

实验四十四血清尿素测定(二乙酰一肟法)

实验四十五血清尿素测定(酶偶联速率法)

实验四十六血清肌酐测定(碱性苦味酸法)

实验四十七血清尿酸测定(磷钨酸还原法)

实验四十八血清尿酸测定(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第十章激素及代谢产物测定

实验四十九血清(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ELISA法)

 

第一章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

实验一刻度吸量管的容积检定

【实验要求】

学习称重法检定刻度吸量管容积的实验方法。

每位学生检定一支刻度吸量管的容积,并评价该刻度吸量管的等级。

【实验原理】

以砝码重量为基准,精确称量某规格吸量管标示量物质(蒸馏水)的重量,再根据温度系数校正实际容量,由实际容量和标示容量之差评价检定刻度吸量管的等级。

【器材】

1.刻度吸量管规格为1ml至10ml数支。

2.1/10000分析天平

3.称量瓶

4.温度计

【操作】

1.调整分析天平零点。

2.粗称称量瓶,再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其重量。

3.用刻度吸量管吸蒸馏水至刻度,随即放入称量瓶内,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重。

4.测量蒸馏水水温。

5.根据称重结果与水温,利用所学公式计算刻度吸量管的实际容量。

【结果】

根据刻度吸量管的标示容量与实际容量,评定该刻度吸量管的等级。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校正

【实验要求】

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微量加样器、刻度吸量管和容量瓶,配制10mmol/LHCl标准溶液和10mmol/LNaOH标准溶液,并校正浓度。

掌握手持刻度吸量管的滴定过程与终点颜色的变化。

【试剂】

1.1mol/LHCl溶液实验前经准确标定。

2.1mol/LNaOH溶液实验前经准确标定。

3.酚红指示剂称取酚红20mg,加10mmol/LNaOH溶液5.64ml,研磨溶解后加生理盐水至100ml。

4.154mmol/LNaCl溶液(生理盐水)pH=7.0。

【操作】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

1.10mmol/LHCl溶液用微量加样器准确吸取已精确标定的1mol/LHCl溶液1ml,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生理盐水稀释至刻度。

用试剂瓶密闭保存。

2.10mmol/LNaOH溶液用微量加样器准确吸取已精确标定的1mol/LNaOH溶液1ml,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生理盐水稀释至刻度。

用塑料试剂瓶密闭保存。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校正

如果上述酸碱溶液在同一实验中都作为标准液使用,两者浓度应相等,两者浓度是否相等可用如下试验校正。

取中号试管1支,用微量加样器加稀释酚红溶液0.1ml,用刻度吸量管吸加10mmol/LHCl溶液1.0ml,中性生理盐水2.0ml,混匀,用10mmol/LNaOH溶液滴定至微红色(15s不褪色),记录NaOH溶液的消耗体积。

平行操作2管,取NaOH溶液消耗体积的平均值。

如果NaOH溶液恰好消耗1.0ml则表示两溶液浓度相等。

假如不等,则要计算校正系数。

例如:

滴定时用去NaOH溶液1.1ml,则校正系数为:

1/1.1=0.9

滴定时用去NaOH溶液0.9ml,则校正系数为:

1/0.9=1.1

实验三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检测与校正

【实验要求】

学习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与吸收曲线绘制及波长校正方法。

【实验原理】

光源通过棱镜色散成连续光谱,转动准直镜使色散光谱中某一部分由出光狭缝射出而成一单色光束,该光束的主波长由随同准直镜转动的波长刻度盘指示。

实际主波长与波长刻度盘指示允许有一定误差(360~600nm范围±3nm,600~700nm范围±5nm,700~800nm范围±8nm)。

刻度盘读数与出射光束实际波长是否相符,可通过测绘已知吸收峰波长的标准溶液或标准滤光片(如镨钕滤光片)的吸收曲线而确定。

镨钕滤光片在529nm有吸收峰(λmax)。

以镨钕滤光片在520~540nm范围的吸光度对波长作吸收曲线(A-λ)。

如果吸收曲线的吸收峰偏离529±2nm(超过允许误差波长)时应进行波长校正。

【器材】

721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配件——镨钕滤光片、滤光片支架,白卡纸,螺丝刀,坐标纸。

一、吸收曲线绘制

【操作】

1.接通仪器电源,预热20min。

2.待仪器稳定后将镨钕滤光片(水红色)固定于滤光片支架,置于比色皿座上。

转动波长调节旋钮,使波长刻度盘读数为520nm,以空气调零、调“T”旋钮至100%,将镨钕滤光片推向光路并记录吸光度值(每一波长重复测定3次)。

3.按表1-1中各波长,重复上述步骤(每次均须重新调零和调100%),记录数据。

表1-1 不同波长处镨钕滤片的吸光度

λ/nm

A1

A2

A3

λ/nm

A1

A2

A3

520

532

522

534

524

536

526

538

528

540

530

【结果处理】

1.取方格坐标纸,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每一小格为0.01A)建立直角坐标。

2.将不同波长处测得吸光度的平均值(

)按相应波长在坐标纸上标出。

3.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所测标准滤光片的吸收曲线。

4.观察指定吸收峰波长(实测值)与标度值是否相符,若不符合,即两者存在偏差。

偏差值在±2nm以内,波长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偏差的绝对值>2nm(超过允许误差),则应进行波长校正。

二、波长校正

【操作】

1.接通仪器电源,预热20min;

2.将镨钕滤光片固定于滤光片支架,置于比色皿座内,旋转波长至528(或530)nm处,以空气调零、调“T”旋钮至100%;

3.用螺丝刀卸下仪器侧面板上的四颗固定螺丝,按说明书指示找准波长调节螺杆;

4.手握螺丝刀,缓慢转动波长调节螺杆,同时观察读数表盘上吸光度变化(吸光度下降应反向转动)直至调至最大(透光度则为最小)为止;

5.读取特征波长附近各10nm(间隔2nm测定一次)的吸光度值验证无误后,上好侧面板。

【注意事项】

1.调节前务必确认波长螺杆是否找准,且不可错调,以免引起更大的麻烦。

2.调节波长螺杆时用力要均匀,转动要缓慢,用力过猛,可导致螺杆头损坏。

3.分光光度计波长检定属计量部门定期强制检定项目,各实验室应接受当地计量部门检定,并保留检定合格证书备查。

实验四回收试验

【实验原理】

将被测物标准液加入待测标本中作为回收样品,原待测标本中加入等量的无被测物的溶剂作为基础样品,然后同时用候选方法对两样品进行测定,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回收率。

回收浓度=回收样品测得浓度-基础样品测得浓度

【试剂】

1.血清标本收集无肝炎病毒、无溶血、无脂浊的人混合血清。

2.葡萄糖标准液25mmol/L、50mmol/L。

3.GOD-POD法测血糖试剂盒。

【操作】

1.样品准备基础样品:

血清2ml+蒸馏水0.1ml

回收样品Ⅰ:

血清2ml+25mmol/L葡萄糖标准液0.1ml

回收样品Ⅱ:

血清2ml+50mmol/L葡萄糖标准液0.1ml

2.血糖浓度测定按GOD-POD法测定各制备样品的血糖浓度。

3.将各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表1-2 回收试验的数据处理

测得浓度(mmol/L)

加入浓度(mmol/L)

回收浓度(mmol/L)

回收率/%

基础样品

回收样品Ⅰ

回收样品Ⅱ

平均回收率

【注意事项】

1.吸量要准确,否则将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2.加入的标准液体积要小,一般不超过待测标本体积的10%,否则血清基质被过分稀释,不能反映原有标本的实际情况。

3.一般须做高、中、低不同浓度标准液的回收试验,计算平均回收率;且加入标准液后,样品中被测物浓度最好达到医学决定水平。

4.每份样品应重复测定2~3次,以减少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为防止标准液不稳定、制备中的误差或实验操作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可用比较方法对样品进行同步分析,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判断】

一般实验方法回收率应为95%~105%。

第二章血清(浆)蛋白质测定

实验五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

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是血清中所有蛋白质的总称。

TP的测定方法很多,常规化学测定方法是双缩脲法。

【实验要求】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血清TP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练习比色法的结果计算及标准曲线制作;巩固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作用生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

颜色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比较,经计算或查标准曲线即可求出血清总蛋白含量。

【试剂】

1.6mol/L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NaOH240g,用新鲜蒸馏水溶解并最终定容至1L,置室温贮存在密封的聚乙烯瓶里。

2.双缩脲试剂(Doumas) 称取结晶硫酸铜(CuSO4·5H20)3.0g,溶于500ml新鲜蒸馏水中,加酒石酸钾钠(NaKC4H4O6·4H2O)9.0g,碘化钾(KI)5.0g,待完全溶解后,加入6mol/L氢氧化钠溶液100ml,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L。

室温贮存在密闭的聚乙烯瓶里,可稳定6个月。

3.蛋白标准液 多用商品血清蛋白标准液,或定标质控物为标准。

4.生理盐水(154mmol/L氯化钠)。

【操作】

取试管三支,标明测定、标准和空白管,按表4-4操作。

表2-1 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操作表

加入物/ml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待测血清

0.1

蛋白标准液

0.1

生理盐水

0.4

0.4

0.5

双缩脲试剂

3.0

3.0

3.0

混匀,置37℃水浴10min(或25℃30min),用540nm波长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清TP(g/L)=

×蛋白标准液浓度g/L

【标准曲线绘制】

1.配制20g/L蛋白标准液 如蛋白标准液浓度为70g/L,则取此液2ml,加入生理盐水5ml,混匀即成。

2.取试管六支,标明管号,按表4-5操作。

表2-2 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标准曲线制作表

加入物/ml

0

1

2

3

4

5

20g/L蛋白标准液

0.1

0.2

0.3

0.4

0.5

生理盐水

0.5

0.4

0.3

0.2

0.1

双缩脲试剂

3.0

3.0

3.0

3.0

3.0

3.0

相当于血清蛋白质/g/L

0

20

40

60

80

100

混匀,置37℃水浴10min(25℃30min),用540nm波长比色,以“0”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上述操作应平行测定3次。

各管取3次吸光度均值作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成标准曲线。

【注意事项】

1.血清标本以新鲜为宜;明显溶血标本可干扰双缩脲反应,不宜使用;黄疸血清应做相应血清空白;含脂类极多的血清加入试剂后仍混浊不清,可用乙醚抽提后再比色。

2.蛋白标准液要求澄清。

不可选用未知性能的蛋白质作为血清蛋白测定的标准。

3.双缩脲试剂要密闭贮存,防止吸收二氧化碳;双缩脲试剂中二价铜离子容易还原成一价铜,故不宜长期保存。

4.右旋糖酐对测定有干扰,若患者注射右旋糖酐后,应过几天之后再行测定。

5.血清蛋白质的含量一般用g/L表示,不用mol/L表示。

【参考范围】

60~80g/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增高

(1)血液浓缩 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外伤性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失水)。

(2)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 如多发性骨髓瘤。

2.血清总蛋白降低

(1)血浆稀释 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

(2)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 如长期食入蛋白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

(3)合成障碍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浆蛋白质合成量减少,以清蛋白最为显著。

(4)蛋白质大量丢失 严重烫伤、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

【方法评价】

1.双缩脲法并非蛋白质特有的颜色反应,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均能发生双缩脲反应。

2.双缩脲法呈色稳定,30min~4h内颜色不变;操作简便、快速,试剂稳定。

不仅适合手工操作,也便于上机分析。

3.线性范围为0~140g/L,RCV为4%。

实验六血清清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

清蛋白(albumin,Alb或A)由肝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在不分离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条件下,用溴甲酚绿直接测定清蛋白的方法。

【实验要求】

掌握BCG法测定血清Alb的实验原理与方法;学习微量加样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

在pH4.2的缓冲液中,清蛋白作为一种阳离子与阴离子染料溴甲酚绿(bromocresolgreen,BCG)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在波长630nm处有吸收峰,颜色深浅与清蛋白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清蛋白标准液比较,可求得血清清蛋白含量。

【试剂】

1.0.5mol/L琥珀酸缓冲贮存液(pH4.1) 称取氢氧化钠10g,琥珀酸56g,溶解于800ml蒸馏水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4.1±0.05,加蒸馏水至1L,置4℃冰箱低温保存。

2.BCG贮存液(10mmol/L) 称取溴甲酚绿(MW720.02)1.80g,溶于5ml浓度为1m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蒸馏水至250ml,置棕色瓶保存。

3.叠氮钠贮存液 溶解叠氮钠40g于1L蒸馏水中。

4.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35)溶液 称取聚氧乙烯月桂醚25g,加蒸馏水80ml,置60℃左右水浴中使其溶解,加蒸馏水至100ml。

5.BCG试剂 于1L容量瓶内加入蒸馏水400ml,琥珀酸缓冲贮存液100ml,准确加入BCG贮存液8ml,再加入叠氮钠贮存液2.5ml,聚氧乙烯月桂醚溶液2.5ml,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配好的BCG试剂的pH应为4.15±0.05。

6.清蛋白标准液(40g/L)多用商品血清蛋白标准,或定标质控物。

此液冰箱保存。

7.生理盐水。

【操作】

取试管三支,标明测定、标准和空白管,按表4-6操作。

表2-3 BCG法测定血清清蛋白操作表

加入物/ml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待测血清

0.02

清蛋白标准液/g/L

0.02

生理盐水

0.02

BCG试剂

4.0

4.0

4.0

充分混匀,置室温10min,用630nm波长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清清蛋白(g/L)=

×清蛋白标准液浓度g/L

同时测定血清清蛋白与总蛋白,以总蛋白浓度减去清蛋白浓度,即得球蛋白(G)浓度,并计算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比值)。

【参考范围】

清蛋白:

35~55g/L球蛋白:

20~29g/LA/G:

1.5~2.5/1

【临床意义】

1.血清清蛋白

(1)增高 常见于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浆浓缩。

(2)降低 临床上较常见,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急性降低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受损、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出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

清蛋白如低于20g/L,患者可出现水肿。

2.血清球蛋白

(1)增高 严重脱水、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

(2)降低 血液稀释、严重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

球蛋白浓度如低于10g/L时,可怀疑为无γ球蛋白血症。

3.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临床上常用A/G值衡量肝病的严重程度,当A/G值小于l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方法评价】

1.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标本对本法不产生干扰。

严重高脂血症可使结果偏高,应采用标本空白校正。

若标本混浊,可做标本空白(血清0.02ml,加琥珀酸缓冲液4ml),用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后再计算结果。

2.BCG系一种pH指示剂,它受酸、碱影响较大,所用器材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

3.BCG试剂的pH必须严格控制在pH4.15±0.05,pH升高可使染料空白增高,与清蛋白结合率下降。

所以,控制反应液的pH是本法测定的关键。

4.BCG与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较低。

它不仅与清蛋白结合呈色,还与血清中其它蛋白质呈色,其中以α1球蛋白、运铁蛋白(属β球蛋白)、触珠蛋白(属α2球蛋白)最为明显,BCG与不同蛋白质的反应速率不同,与清蛋白可立即发生反应(快反应),与其它蛋白质反应较慢(慢反应)。

实验证明,血清与BCG试剂一经混合,“慢反应”即可发生,约持续1h才完成。

5.Brij-35是一种非离子去垢剂,它可增强BCG-清蛋白复合物的溶解度,消除BCG同清蛋白反应时可能产生的沉淀,它的浓度高于或低于所指定的浓度时,均导致敏感度降低和直线性丧失,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

故其配制浓度和所加试剂量一定要准确。

6.当60g/L清蛋白标准液与BCG试剂作用后,溶液在光径1cm、波长630nm时,测定的吸光度应为0.811±0.035,若达不到此值,表示BCG试剂灵敏度较差。

7.本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并可用于自动化分析技术。

8.线性范围为10~60g/L,CV<3%。

实验七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双缩脲法)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测定方法有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复钙双缩脲法等。

本章介绍复钙双缩脲法。

【实验要求】

掌握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实验原理与方法;学会比色法计算公式的推导。

逐步养成严谨务实的良好工作作风。

【实验原理】

在稀释血浆中加入钙离子,使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凝块,分离并洗涤沉淀后,用双缩脲法测定其含量。

【试剂】

1.225.2mmol/L氯化钙溶液 称取氯化钙25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L。

2.生理盐水

3.双缩脲试剂

4.蛋白标准液(试剂2、3、4同血清总蛋白测定)。

【操作】

1.测定管制备

(1)在25ml小烧杯中加入新鲜血浆0.5ml,生理盐水10ml,225.2mmol/L氯化钙溶液0.5ml,混匀。

置37℃温箱保温,直至凝块形成(大约需30min)。

如纤维蛋白原含量过低,需延长保温时间,对无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标本,需保温过夜后方可作结论。

(2)用一小玻棒小心将凝块卷起,转动玻棒并在杯壁挤压,使凝块紧裹在玻棒上,取出,用滤纸小心吸干,用蒸馏水小心冲洗数次。

(3)将裹有凝块的玻棒放入一试管中,此即为测定管。

2.另取试管两支,标明标准管和空白管,按表4-7进行操作。

表2-4 双缩脲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操作表

加入物/ml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步骤1制得的凝块

全部

生理盐水

0.1

0.1

玻棒搅动直至凝块完全溶解

1:

10稀释的蛋白标准液

0.1

双缩脲试剂

5.0

5.0

5.0

混匀,置37℃水浴10min(或25℃30min),用540nm波长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浆纤维蛋白原(g/L)=

×

×

【注意事项】

1.本法所用标本为血浆,要求标本新鲜,不能溶血。

抗凝剂使用不能过量。

2.制备测定管时纤维蛋白凝块的卷起、挤压、吸干和洗涤每一步都要特别小心,避免纤维蛋白丢失而使结果偏低。

【参考范围】

2~4g/L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增加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无菌炎症:

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心梗及脑梗等。

(3)其他:

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2.纤维蛋白原减少

(1)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

一种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不能合成纤维蛋白原。

男、女两性均能发生,但以男婴为多见,患婴出生时,半数出现脐带出血,其血液凝固缓慢或只有部分凝固。

(2)继发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

如胎盘早期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