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1479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复习提纲

一绪论5-10(数字为考分大概权重)

1.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

理解资源的概念需要建立以下二种认识:

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

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而言的。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自然界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资源的基本分类

按属性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别,其中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称为社会资源

分类标准类别

圈层特征矿产资源(岩石圈)、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土壤圈)和生物资源(生物圈)

资源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资源属性可替代资源、不可替代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流动性或收入性资源、储藏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

3.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它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能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或称同化能力、自净能力,是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存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资源基础(用矿物的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重量)、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资源藏量)、条件储量(已被查明的,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尚未查明,但渴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理论资源(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4.悲观论、乐观派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悲观:

马尔萨斯主义:

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说:

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飞船。

在这艘飞船里,人类能够使用的物质归根结底仅限于地球自然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人类一起共存。

人类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致力于维持地球太空船内尽可能低水平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以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量,并能永续地均衡。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热寂”说:

“熵增加原理”:

任何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或者说,自然界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不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熵增加原理表明,在没有外界的作用下,一个系统的熵沿着熵增加的正方向进行,一个系统的熵越大,就愈接近于平衡状态。

孤立系统里的每一种平衡必定对应于熵的极大值。

地球和太阳有着有限的能量交换,但并无物质交换,因此地球实际上是个封闭系统,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趋向是能量转变为热而使温度趋于相同,最终导致所有物体的工作能力减到零,达到热死状态。

世界模型3(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

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未来。

模型假设:

可耕作的土地数量的极限;单位耕作农业产量的极限;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限。

乐观:

历史外推论:

用历史资料、数据和历史外推法分析全球人地关系的前景。

市场响应论:

认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资源稀缺——价格上涨,需求减少——替代品的出现和新的供给源的探寻——自然资源极限趋向缓和

耗散结构理论:

开放系统能够远离均衡态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自组织现象,人地系统是典型的远离均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人的主动能动作用会推动着人地系统走向更进步、更有序,完全可以对付自然资源极限问题。

 

二气候资源5-10

1.光量、光质和光时

光量,亦称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强度。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光时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可照时间(日长,太阳升出地平线直到落入地平线地时间)和实照时间(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

2.光温生产潜力与温度订正系数

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环境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实质上是光能生产潜力受到地区热量条件限制后的产量,可以代表作物所需水分不受自然界供应条件限制时,如充分灌溉农田或水田的产量上限。

温度订正系数目前主要是基于三基点温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进行拟合,有线性的和非线性的,且喜温植物和喜凉植物有所不同。

 

3.气候生产潜力与水分订正系数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的最高产量。

它是在光温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条件后,农作物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在于水分订正函数(KW)的确定。

一般用实际蒸散量(ET)与可能蒸散量(ET0)的比值表示。

 

4.旱灾与干旱、雨涝与湿润

旱灾不同于干旱,雨涝不同于湿润。

干旱是指降水量偏少或比正常年份偏少的气候条件,湿润是指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

湿润地区同样可能出现旱灾,干旱地区同样可能发生雨涝。

雨涝的危害性质有两类:

洪涝和渍涝。

三水资源10-15

1.水资源的概念:

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2.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水资源评价应该包括:

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综合评价:

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评价基础上进行评价

水资源价值量评价:

核算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3.水资源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析:

各类水工程及措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包括水库、塘坝、渠系、水泵站、水厂、水井等的数量、分布及其运行状况等,为未来可能的工程布局提供依据,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现状供水效率分析:

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水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供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

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

可利用水量是在一定经济社会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40%,即河川可利用水量占水资源量的比例不能高于40%。

工程可供水量是指河川径流在蓄、引、提工程的作用下可利用的水量。

需(用)水量分析: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河内用水

水资源供需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是指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间的供求关系分析。

其目的是通过供需平衡计算和分析,摸清水资源总的供需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预测水资源未来余缺的时空分布、明确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权属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中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制,同时说明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即集体所有制。

为了实现水资源所有权的全民化,对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控,并在服从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管理,也就设置了水的使用权及其他物权如收益权。

对水资源开发权的管理往往采用多渠道投资、市场化管理的方式。

2.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

在水供需中的不同环节,三者相辅相成。

需水管理是这三个环节中最基础的,对各类需水用户进行需水要求分析,使各类需水指标合理化,以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

供水管理是在供水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类措施以减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无效消耗。

用水管理则是在用水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浪费,对各类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和合理用水的管理,并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以及操作方法以节约用水。

3.水质管理

对水的质量方面的管理,通过调查污染源,实行水质监测,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水质规划。

联合国水会议(1977年):

“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其造成的对自然、化学、生物、健康、社会和经济的重大影响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已确定的环境与保健的总目标是:

评价用水户对环境的影响,支持防治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的措施以及保护生态系统”。

环发大会(1992年):

对主要点污染源和具有高度危险的非点污染源所制定的强制性实施标准,开展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各类水体的生物、卫生、物理和化学质量标准,以不断改善水质;……。

 

四土地资源10-15

1.土地资源的特性

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农、畜、林、副产品或提供空间场所。

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于土地性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不同性质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适宜性。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2.性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组成成分多种多样,各种成分的组成要素也多种多样。

类型复杂,简单类型构成复杂类型。

本身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土地肥力可以不断地更新和改善,是一种可更新性的资源

3.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不可再生,绝对面积有限,并且有效利用面积不断减少。

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显得更加不足。

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4.明显的地域性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其地域性。

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生产潜力的差异。

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利用方式的差异。

位置固定性和供给的稀缺性产生可垄断性,并形成独占产权。

5.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和永续性

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其他生产资料代替。

作为空间可以反复利用而不会泯灭,作为生存基础不会因生物的生长死亡而消灭,作为生产资料,也不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以至报废。

6.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土地的承载力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

农业和工业利用土地承载力的方式各不相同;

一定土地面积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7.利用的制约性与可改良性

土地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但土地资源的使用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变更受到制约。

土地资源在人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后,不但可以得到投资回报,而且可以改善其理化性质。

8.新老投资的连续性以及连续投资效果的差异性

土地是投资的仓库,投资可与土地要素结合而不可分割。

难以评判土地上每次投资劳动耗费与提供效果的关系,只能提出区别“改良”和“利用”的界限。

土地初期投资总会带来递增的效果,但超过一定的“经济最佳点”后再投资的效果就会下降;如果超过了“技术最佳点”后就会带来负面效益。

 

2.土地分级与分类

土地资源的划分包括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两个内容,土地分级系统是土地分类的前提。

土地分级

土地分级的任务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

土地级别越高,彼此相似性愈小,差异性愈大;反之,等级越低,彼此的相似性愈大,差异性愈小。

处于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不仅在土地综合属性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在土地利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

土地分级系统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迄今已提出了30多种方案,主要分为英澳学派、苏联景观学派和美国学派。

土地分级系统一般采用三级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情况增加适当过渡性的土地级别。

英澳学派采用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前苏联景观学派采用地方、限区、相。

美国学派采用土地区、土地型、土地单元。

我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采用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

美国的五种土地分类体系:

根据土地自然性状进行的土地分类。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的土地分类。

为土地潜力评价服务的土地分类。

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服务的土地分类。

供实施计划应用的土地分类。

日本按土地规划利用的需要存在着三种分类体系:

根据土地性状分类。

根据土地利用分类。

为土地质量评价进行的分类。

我国应用较多的分类体系

按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土地分类:

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生产性原则、《全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在土地纲上进行分类。

按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土地分类:

农业区划Ⅰ、农业区划Ⅱ、城镇土地分类体系、部标《土地分类》、国标《土地分类》

按土地资源性状分类(为土地评价服务)

《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的5级分类系统:

土地潜力区。

土地适宜类。

土地质量等。

土地限制型。

土地资源单位。

 

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与特定土地用途的利用要求进行对比,从而达到鉴别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等级,是其他评价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进行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指出土地针对这类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适宜程度如何,把它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

土地的适宜性是针对一定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种不同方法。

根据时间尺度又可分为当前的适宜性评价(土地在未经重大改良的现状下对规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土地在经过重大改良之后对规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属于预测性评价)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1976年)

土地适宜性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不适宜(N)。

在某些情况下可增加划分“有条件适宜”,因为有时可能有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对某特定用途不适宜,但如果实现了某些条件可变为适宜。

一般应该避免使用。

土地适宜性类。

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1、2、3按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规定,最常见的适宜纲分为:

高度适宜类(S1)、中等适宜类(S2)、勉强适宜类(S3);不适宜纲分为当前不适宜类(N1)、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等,用e、m等英文字母附在类符号后。

非常适宜类没有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不适宜纲内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也没必要划分亚类。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

同一亚类内所有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

适宜单元用1、2、3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

4.土地潜力评价

又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迄今为止的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大多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

各国使用的评价系统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来源于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1961年提出的土地利用可能性分级系统。

1 评价目的为了控制土壤侵蚀,并以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

2 归属于某一潜力级的土地,它不仅具有相当于这一级的利用潜力,而且也具有低于这一级的其他的所有潜力级的利用潜力。

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土地利用可能性评价系统。

a.潜力级(Ⅰ至Ⅷ级,土地在利用上所受到的限制逐渐增强)

Ⅰ级:

土地利用很少受到限制,可以安全、广泛地利用于农作物、牧草、林木和野生动物栖息

Ⅷ级:

其土壤和地形所固有的限制作用排除了商业性作物的生产,并限定其只能用作休养地、水源地、风景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场所。

b.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土地潜力单元的组合,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侵蚀危害(e)亚级,潮湿、排水和洪涝(w)亚级,根系层(s)亚级和气候(c)亚级。

在两种限制因素程度基本相等而且可以改造的情况下,按照e、w、s、c的顺序划分。

c.潜力单元(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在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在相同植被种类下,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方法。

同一潜力单元内各土地的平均产量的变率不超过25%。

5.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自己加的)

1)属于不同概念,但之间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2)土地潜力评价必须事先规定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目前大多采用农、林、牧、其它或农、牧、林、其它的顺序,即把潜力最高的土地首先分配给农业利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潜力最高的土地只适合农业利用。

3)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不事先假设这种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林、牧、其它利用方式作出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评定,可谓机会平等。

 

6.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按时限不同,分为长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5年以下)。

按性质和目的不同,分为经营型、研究型和管理型规划。

按规划范围和任务不同,分为区域性和企业内土地规划。

按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不同,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五生物资源10-15

1.生物多样性的特性

遗传多样性,包括一个物种内个体之间和种群之间的差别。

物种多样性,指一个区域内动植物和其它生物的不同类型。

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指一个地区内各种各样的生境。

有时还增加功能多样性,指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的不同作用。

2.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其定义为“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构成与特点

构成:

从概念上讲,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包括可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可选择价值,即可能的利用价值(包括非利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价值)。

通常以支付意愿(WTP)作为指标来衡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利用价值是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货币来获得某种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所形成的价值,比如中药材等;

间接利用价值通常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所提供的效益,人们会愿意为在林中游憩等一类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利用而支付一定的货币,从而形成了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

非利用价值是一种模糊和难以表达清楚的经济价值,常常从动机的角度来描述,如替代动机产生和替代价值、利他主义动机产生利他主义价值等等。

特点:

外部经济性---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作为环境财产的外部价值上,而不是表现在作为产业的内部价值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公共所有性---公共所有物具有非涉他性和非排他性,不能在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社会资本性---作为生产资本运作过程中,同时发挥公共效能。

空间流动性---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一些利益往往不能就地实现,可能会通过某种空间流动,到达一个具备适当外部条件的地区,实现其使用价值。

六矿产资源5-10

1.中国的矿产资源分类分级99方案

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和国际对比交流的需要,制定了既便于与国外协调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

三维分类:

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地质可靠程度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大类共16种类型。

地质可靠程度阶段: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可行性研究程度分类:

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资源量

资源量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分三部分:

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资源量

基础储量

指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又分为两部分:

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生产期内每年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

2.经济限额或成本限额评价

经济限额或成本限额进行评价,即条件最劣但尚应开采利用的矿石所生产的产品的最高允许成本。

七社会资源5-10

1.社会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可以将社会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等;而智力资源又可以细分为知识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还有研究把资本作为一种资源,称为资本资源

2.人力资源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质和量的规定性包括两方面:

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

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口素质主要表现为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部分

3.智力资源的类型

科技资源以科学技术为形态的资源,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综合了自然的物质和人的智慧的力量,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科技和潜在科技。

知识资源知识成为资源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知识不仅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智慧和能力,而且其本身也已成为加工成知识产品的对象。

教育资源指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

是为社会提供各类各级不同文化素质人力资源的基础。

八循环经济10-15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传统线型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的内涵:

与传统线型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模式,资源的循环流动是循环经济区别于资源单向流动的传统线型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征。

通过再利用设计和再循环设计,循环经济将线型经济模式中单向联接的过程联系起来形成过程之间相互联接的闭路系统。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三项准则,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判断准则。

 

2.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阶段(不确定)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逐步发展。

公众资源循环利用意识不断提高。

物质循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1.地球宇宙飞船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地球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也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地球就如同浩淼星空的宇宙飞船,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携带的有限资源生存,如果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资源枯竭就会使得地球像宇宙飞船那样毁灭。

宇宙飞船理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利用观,宇宙飞船理论提出了仿效宇宙飞船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来避免地球的毁灭,而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念则认为通过资源利用节制来延缓地球这艘飞船的毁灭

2.工业生态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工业生态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工业与经济体系以及它们与自然体系之间的联系,以便设计出有助于提高资源效率的生产管理以及物系管理手段。

在工业生态学发展中,逐步建立了材料循环的观点和理论,认为生态化的工业过程是一个从原料、元件、产品,再到组合产品,直至最终处理的环境友好过程;逐步建立了环境设计理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能值分析方法。

工业生态学不仅从理论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还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