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628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有多重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有多重。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师:

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一千克重的物品,我们先来秤秤看,一千克的物品放在盘秤上时指针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掂一掂,一千克和一克到底有多重?

请小组长上来领一袋一千克重的物品和一枚一克重的硬币,同组同学轮流掂一掂,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千克比较重,一克很轻)

我们一般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2、“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

“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

咱们来做个实验吧。

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包重量

数量

100克

200克

500克

800克

总重量

三、巩固练习:

2kg=(    )g     4000g=(    )kg

7kg=(    )g     8000g=(    )kg

四、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1吨有多重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用“吨”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3、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

(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测体重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猜一猜:

一头牛、1桶油、1袋面粉和1个小学生的质量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

(课件演示)

3、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桶油质量是100千克,这样的10桶油正好重1吨

1袋面粉质量是50千克,()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

()人大约重1吨

一头水牛重350kg,()头水牛约重1吨

三、小结:

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通常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1吨=1000千克;1t=1000kg(板书)教师强调: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四、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1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

(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什么是面积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什么是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渗透面积单位的作用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重点

通过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什么是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课前谈话:

什么是面积?

二、动手拼摆,在操作中理解什么是面积

1、看一看,比一比

(1)、课本和硬币哪一个面积大?

(2)、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面积大?

提示:

试着用小正方形摆一摆,比一比。

2、引导发现问题:

师:

老师也把摆出的这些长方形带给了大家,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大小一样吗?

3、学生汇报:

(1)平铺后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2)重叠后比剩余部分的大小;

(3)摆出单排的小正方形,算出个数后比较;

(4)利用方格纸比较……

4、小结引导:

师:

通过比较,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正方形最大)

5、巩固扩展:

出示三角形、心形、十字形,引导比较面积大小,渗透封闭图形的概念。

三、实际体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面积

1、引导认识: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面积呢?

同桌两人找一找并比一比它们的面积。

2、出示:

长方体2个

它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来摸一摸)

生体会:

6个面的面积之和是长方体的面积。

现在这样能直接看出长方体的大小吗?

怎么办?

3、小组合作认识立体图形面积

请你摸一摸拿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并给小组内的同学展示你拿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

4、引导归纳:

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面积,那你能用自己话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

四、练习提高

1、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

哪个面积最小?

2、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大小等于12个方格那么大。

五、小结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喜欢用那种方法来比较面积?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面积单位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3、小组汇报。

二、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

认一认。

1、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出你身体上所表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2.摸一摸:

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

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

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

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

封闭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

三、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长方形的面积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

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

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

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

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有图,图长3厘米,宽2厘米;图长5厘米,宽2厘米;图长4厘米,宽3厘米。

分组操作。

第一组:

图我们摆了6个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第二组:

图我们摆了10个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

第三组:

图我们摆了12个小正方形,即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摆好后,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2.师:

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投影出示下表,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2.练一练。

四、归纳公式

(1)研究到现在,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五、板书设计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面积单位的换算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系。

2、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和1平方分米的方格纸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一、问题引入

小明家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师:

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认为首先要解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面积单位的换算(出示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板书)

二、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师下到每组与学生交流。

三、班内组间交流

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结:

我们知道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可以看成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书结论(100)

2、解决课前问题

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了,小明家的问题能解决了吗?

3、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交流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生1:

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10=100平方分米。

  生2:

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1排摆10个,摆满10排,10×10=100平方分米。

  生3:

只摆1排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可以摆多少排,这样估算出要用100个 1平方分米。

师小结: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师:

你能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吗?

四、单位换算。

(一)、填一填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解决问题

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若用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地,需要砖多少块?

五、总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少讲多练”教学设计

内容:

练习四第1课时

主备人:

曹胖胖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查缺补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尺子等

学习活动

二度备课

1、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第五单元的新知识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分析。

复习整理:

1.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形成知识体系。

(1)面积单位及进率。

(2)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练习巩固;

1.师用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58页第1-6题。

2.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第7、8题。

3、师生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