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741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天津一中益中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天津一中、益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化学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Fe:

56Cl:

35.5Cu:

64C:

12Ca:

40

第Ⅰ卷选择题(单选)

(本卷共20道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

B.HClO的结构式:

H-O-Cl

C.肼(N2H4)的电子式为:

 

D.CCl4分子的球棍模型是

 

3.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g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AB.一定条件下,6.4g铜与过量的硫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C.常温常压下,22.4LSO2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NAD.6.4gCaC2中所含的共价键数为0.2NA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A.溶解度(25℃):

Na2CO3

HCl

C.沸点:

C2H5SH

LiOH

5.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0.1mol·L−1KI溶液:

Na+、K+、ClO−、OH−

B.0.1mol·L−1FeCl3溶液:

Cu2+、NH4+、NO−

、SO2−

C.0.1mol·L−1HCl溶液:

Ba2+、K+、CH3COO−、NO3−

2−−

D.0.1mol·L−1NaOH溶液:

Mg2+、Na+、SO4

6.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HCO3

A.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后,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NH4+

B.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C.为区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D.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7.工业上常用氯氧化法处理含氰(CN-)废水,一定条件下,氯气和CN-反应生成无毒气

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N-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B.该反应的产物之一是无毒的N2

C.当1molCN-参与反应时,转移3mole-

D.处理含0.1molCN-的废水,理论上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为5.6L

8.关于下列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表示:

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NH3

的体积分数(NH3)与时间(t)的关系

B.图2表示:

一定量饱和氯水中加入CaCO3固体,溶液中的c(Cl-)与加入CaCO3物质的量关系C.图3表示:

NH4HSO4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中的c(NH4+)与加入NaOH质量的关系D.图4表示:

25℃时,Na2S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的c(H+)与加入水的体积的关系

9.某同学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取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设计了如下流程:

 

足量酸烧渣

固体

试剂X

溶液

NaOH溶液

固体

控制pH

溶液

 

FeSO4·7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试剂X选用铁粉

B.固体1中一定含有SiO2,控制pH是为了使Al3+转化为Al(OH)3,进入固体2

C.从溶液2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D.若改变方案,在溶液1中直接加NaOH至过量,得到的沉淀用硫酸溶解,其溶液经结晶分离也可得到FeSO4·7H2O

10.下列实验现象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SO2分别通入Ba(OH)2和Ba(NO3)2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B.溴水分别滴入植物油和己烯中,溴水均褪色C.鸡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和HgCl2溶液,均有固体析出D.分别加热盛有NH4Cl和单质碘的试管,管口均有固体凝结

11.已知A、B、C、D为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四种物质,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且D为强

电解质(其它相关物质可能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O2O2H2O

ABCD

A.若A为非金属单质,则D一定为硝酸或硫酸B.若A为金属单质,则A一定位于第三周期ⅠA族

C.不论A是单质还是化合物,D都有可能是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浓溶液在常温下都能使铁和铝发生钝化

D.若A是共价化合物,A的水溶液一定能显碱性。

2-

12.某溶液仅有K+、Al3+、Mg2+、NH4+、Cl-、SO4

、HCO3-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

分,做如下实验:

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全部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无沉淀产生。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Al3+、Cl-,一定没有HCO3-和SO2-

B.肯定有Al3+、Mg2+、Cl-,可能有NH4+、K+

C.肯定有Al3+、NH+

、Cl-,肯定没有HCO3-

D.该溶液可能显弱酸性,也可能显中性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4(g)+2O2(g)=CO2(g)+2H2O(g)△H=-801.3kJ•mol-1

结论:

CH4的燃烧热为△H=-801.3kJ•mol-1

B.稀溶液中有H+(aq)+OH-(aq)=H2O(l)△H=-57.3kJ/mol

结论:

将盐酸与氨水的稀溶液混合后,若生成1molH2O,则会放出57.3kJ的能量C.Sn(s,灰)

Sn(s,白)ΔH=+2.1kJ/mol(灰锡为粉末状)

结论:

锡制品在寒冷的冬天因易转化为灰锡而损坏

D.C(s,石墨)+O2(g)=CO2(g)ΔH=-393.5kJ/molC(s,金刚石)+O2(g)=CO2(g)ΔH=-

395kJ/mol

结论:

相同条件下金刚石性质比石墨稳定

14.有一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酸,其中H2SO4和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4

mol·L-1和2mol·L-1,取10mL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设反应中HNO3被还原成NO)

A.0.224LB.0.448LC.0.672LD.0.896L

15.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甲装置制备少量O2B.利用乙装置制备无水氯化铁C.利用丙装置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D.利用丁装置收集氨气

16.将CO2气体缓缓地通入到含KOH、Ba(OH)2和KAlO2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所通CO2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整个反应进程中的各种描述不正确的是

A.O~A段反应的化方程式是Ba(OH)2+CO2=BaCO3↓+H2O

-2-

B.B~C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O2+3H2O+CO2=2Al(OH)3↓+CO3

C.A~B段与C~D段所发生的反应相同D.D~E段沉淀的减少是由于碳酸钡固体的消失所致

1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

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能氧化Fe2+

B

Cu与浓硫酸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冷

却后,再向反应器中加入冷水

溶液变蓝

验证生成Cu2+

C

向盛有Na2SO3溶液的试管中向加

入BaCl2溶液,再滴入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

的白色沉淀

原Na2SO4溶液已被

空气中O2氧化

D

电解Fe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电解

一段时间后,在阳极附近滴加KSCN溶液

阳极附近溶液变

红,并无气泡产生

Fe2+的还原性强于

Cl-

18.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用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溶液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MnO4-+6H++5H2O2=2Mn2++5O2+8H2OB.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

2-

2C6H5O-+CO2+H2O→2C6H5OH+CO3

C.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

AlO2-+HCO3-+H2O=Al(OH)3↓+CO2↑D.等体积、等浓度的FeBr2溶液和氯水混合,发生反应

2Fe2++2Br-+2Cl2=2Fe3++Br2+4Cl-

19.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

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ZW2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B.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碱性D.W和Y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合价

20.向体积均为10mL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CO2得到溶液甲和乙。

向甲、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1盐酸。

此时反应生成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体积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

B.当0

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后产生CO2体积的最大值为112mL(标准状况)

第Ⅱ卷(本卷共4道题,共60分)

21.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100mL0.1mol/L的溶液.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所用溶剂需除去溶解其中的氧,除去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用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

(2)甲组同学取2mLFeCl2溶液,先加入1滴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几滴氯水,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

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l滴KSCN溶液和几滴氯水,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

(4)丙组同学取10mL0.1mol/LKI溶液,加入6mL0.1mol/LFeCl3溶液混合。

分别取

2mL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在水层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②第二只试管中加入1滴铁氰化钾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的离子方程式为;实验①和③说明:

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

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生成沉淀的原因

是(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22.已知元素X位于Y的下一周期,X、Y的原子序数均不大于20.某含氧酸盐甲的化学式为XYO3。

请回答:

(1)常温下X的单质能与水发生反应,395℃时,甲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盐,一种是含Y元素的无氧酸盐,则X位于周期表,甲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2)若甲难溶于水,且甲与盐酸反应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①则甲为(填化学式)该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X、Y形成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用离子符号表示).

③25℃时,甲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右图所示,若要使溶液X2+离子沉淀完全,则YO32-离子的最小浓度为mol•L﹣1。

(当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时,该离子沉淀完全)

(3)若甲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乙.则:

①乙的电子式为;

②甲在水中持续加热生成一种更难溶的物质并逸出气体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常温常压下,一氧化二氯(Cl2O)为棕黄色气体,沸点为3.8℃,42℃以上会分解生成Cl2和O2,Cl2O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ClO。

【制备产品】

将氯气和空气(不参与反应)按体积比1∶3混合通入含水8%的碳酸钠中制备Cl2O,并用水吸收Cl2O(不含Cl2)制备次氯酸溶液。

 

(1)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C→。

(2)写出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3)装置B中多孔球泡和搅拌棒的作用是;装置C的作用是。

(4)制备Cl2O的化学方程式为。

(5)反应过程中,装置B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

(6)此方法相对于用氯气直接溶于水制备次氯酸溶液有两个主要优点,分别是

、。

【测定浓度】

(7)用下列实验方案测定装置E所得溶液中次氯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量取10.00mL上述次氯酸溶液,并稀释至100.00mL,再从其中取出10.00mL于锥形瓶中,并加入10.00mL0.8000mol·L-1的FeSO4溶液(过量),充分反应后,用

0.05000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剩余的Fe2+,消耗KMnO4溶液24.00mL,则原次氯酸溶液的浓度为。

判断下列情况对HClO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

响”)若FeSO4标准溶液部分变质,会使测定结果;若配制酸性KMnO4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使测定结果。

 

24.氯吡格雷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的药物。

以2氯苯甲醛为原料合成该药物的路线如下:

 

(1)A中官能团名称为,A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

(3)X(C6H7BrS)的结构简式为。

(4)写出C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物质G是物质A的同系物,比A多一个碳原子,符合以下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_种。

①除苯环之外无其他环状结构;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个吸收峰,且峰值比为2∶2∶1∶1∶1的结构简式为。

(6)已知:

,写出以乙烯、甲醇为有机原料制备化合物

的合成路线(无机试剂任选)

 

选择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C

B

C

C

D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C

C

C

C

D

D

A

A

 

21.

(1)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将水煮沸后冷却

Fe3++3H2O=(加热)Fe(OH)3(胶体)+3H+

(2)2Fe2++Cl2=2Fe3++2Cl-

(3)隔绝空气(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4)3Fe2++2[Fe(CN)6]3-=Fe3[Fe(CN)6]2↓Fe3+可逆反应

(5)H2O2+2Fe2++2H+=2Fe3++2H2OFe3+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22.

(1)第4周期第ⅠA族4KClO3=395℃3KClO4+KCl

(2)①CaSO3

5SO2+2MnO-

②S2->Ca2+

③0.021

+2H2O=2Mn2+

+5SO2-

+4H+

(3)MgCO3+H2O=(加热)Mg(OH)2+CO2↑

 

23.

(1)ADBE

(2)MnO2+4H++2Cl-=(加热)Mn2++Cl2↑+2H2O

(3)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除去Cl2O中的Cl2

(4)2Cl2+Na2CO3===Cl2O+2NaCl+CO2

(或2Cl2+2Na2CO3+H2O===Cl2O+2NaCl+2NaHCO3)

(5)防止反应放热后温度过高导致Cl2O分解。

(6)制得的次氯酸溶液纯度较高浓度较大

(7)1.000mol·L-1偏高偏高

24.

(1)醛基、氯原子

 

(2)取代反应

 

(3)

+2Ag(NH3)2OH→(水浴加热)2Ag↓+3NH3+H2O+

 

(4)

(5)17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