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926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6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docx

小学常识第册教案浙教版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磁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性质

2、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探究磁现象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1、按组准备实验器材:

磁铁  铁架台  小刀和棉纱线

2、有关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磁极相互作用和怎样使小刀带有磁性的幻灯片。

四、课文重难点:

重点:

磁铁的性质

难点:

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过程

1、磁铁具有吸铁的性质

我们在一年级遥时候学过磁铁,现在回忆一下磁铁那时你知道磁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2、每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  (1)磁铁具有吸铁的本领那么磁铁各处的吸铁的本领相同吗?

(2)指导学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用磁铁吸引铁屑, 并观察磁铁各处的吸铁本领是否相同。

(3)讨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磁铁各处的吸铁本领是不一样的)

(4)那么不同形状的磁铁,它的什么部位吸铁本领最强呢?

(5)学生分别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去吸引铁屑。

(6)讨论实验结果。

得出:

不管什么形状的磁铁,它的两头吸铁本领最强, 那么这部分我们叫磁极,每快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3、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

(1)指导学生用线把磁铁中间绑住并挂起来,看盾每快磁铁静止时的指向是否相同。

(2)让挂着的磁铁自由转动一下,静止时每快磁铁的指向是否跟原来的一样?

(3)从中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4)师生共同总结出磁铁的第三个性质:

磁铁能批示南北方向。

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4、磁铁的相互作用

(1)指导学生把两快磁铁的北极相互靠近,看看有什么现象

(2)把两块磁铁的南极相互靠近,看看有什么现象。

(3)把一块磁铁的北极与另一块磁铁的南极相互靠近时,看看有什么现象。

(3)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性的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的磁极相互吸引)

5、制作小磁铁

6、布置作业

怎样去辨断一块磁铁的南北极?

2、摩擦起电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能使物体带电;电荷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探究静电现象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

玻璃棒  丝绸  毛皮  橡胶棒  塑料尺  泡沫塑料颗粒  线  挂钩  铁架台

四、课文重难点:

电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过程:

1、摩擦起电

(1)用玻璃棒去接近泡沫颗粒,玻璃棒能把泡沫颗粒吸起来吗

(2)用实验来证明是能还是不能。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下班棒去迫近泡沫颗粒,能把它们吸起来吗?

(4)学生实验。

(5)实验后得出结论: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具有吸引泡沫颗粒的本领。

(6)讲解:

物体有了这种性质,就叫物体带电。

用摩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7)其他物体摩擦后是否也能带电?

(8)学生实验。

分别用塑料笔杆  塑料尺子  橡胶棒与头发、皮摩擦,然后去吸引轻小物体。

(9)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具有摩擦起电的性质)

(10)你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以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1)当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接近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

把自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接近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实验。

把自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5)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接近, 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6)学生实验。

把自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7)从看到的现象中你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

(玻璃椴所带的电跟橡胶棒所带的电是不同的;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8)讲解:

科学家做过许多实验,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一种是和用丝绸摩2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电,叫做正电,用“+”表示;另一种是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电,电做负电,用“-”表示。

3、布置作业

附实验记录表

相互接近的物体

看到的现象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接近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接近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丝绸

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接近

 

    

                3、怎样接亮小电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电路和电路联接方式的一些知识。

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探究电现象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干电池  小电珠  开关和导线

四、课文重难点:

重点:

电路的联接方式。

难点:

一、电是会流动的,会流动的电叫电流。

          最简单的电路组成

          电的流动方向

      二、电路的联接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电流和电路

  (1)指导学生用1节电池,2根导线把小电珠接亮。

  (2)指导学生用2节电池  2根导线把小电珠接亮,并与上一次比较,看看哪一次更亮。

  (3)指导学生用2节电池、3根导线、1个开关把小电珠接亮 

 (4)讨论:

开关闭合后,小电珠为什么会发亮?

  (5)讲解:

电是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过开关,小电珠又回到负极开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就叫做电路。

  (6)这个电路有几个部分?

  (6)电路和各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7)总结: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3、电路的联接方法

  (1)用同一电源、几根导线、1个开关使2只小电珠同时发光,有几种联接方法 ?

  (2)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联接。

  (3)教师总结学生联接方法并板图。

  (4)根据板图,让学生试一试哪种联接方法灯最亮。

4、布置作业

    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小台灯。

             4、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2、能正确使用电器和处理触电事故。

3、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干电池  小电珠  铜丝  铁丝  铅丝  玻璃棒  塑料线  橡皮筋  半导体整流二极管  插座  灯头  开关  导线

四、课文重难点

重点:

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

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并举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金属导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联接起来,使小电珠发亮,这说明金属导线具有导电的性质,那么,哪些物体容易导电?

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导体和绝缘体

  (1)出示铜丝、铁丝、铝丝、铅笔芯、塑料线、玻璃棒、橡皮筋、毛线,这些物体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

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2)学生实验,把这些材料分别联接在电路中,看看电珠能否发亮。

然后把容易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边,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放在另一边。

  (3)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5)想一想日常生活你所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还有哪些?

  (6)教师小结:

大地、不纯净的水、人都是导体,橡胶、塑料 、玻璃、 干燥的空气都是绝缘体。

3、注意安全用电

  (1)人们使用的各种用电器,开关,电线等需要通电的地方都用导体做,为什么外面要包上一层绝缘体。

  (2)根据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我们怎样才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3)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通电的插头,插座和破损电线的金

属部分;不要用湿手或湿的布去接触和擦抹电器、电线,不要让电器和电线的金属部分裸露在外面。

  (4)当你发现有人触电后,应怎样做?

  (5)当因电引起的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做?

4、半导体

  (1)教师什么叫半导体。

  (2)教师指出半导体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介绍一下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的一些性质。

5、布置作业

                    

                 5、电磁铁

一、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2、让学生亲自发现接通电流,产生磁性,以吸引铁钉;断电流,磁性消失,铁钉掉下的现象。

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某些性质。

    3、让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用处,调动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极性。

二、课前准备:

    磁铁、铁钉、电线、电池、电铃、扬声器、收录机、幻灯片、磁铁吊模型  大头针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老师拿磁铁给学生看,问:

“这是什么?

    2、老师又拿磁铁去吸大头针。

问:

“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呢?

    3、把各自桌上的铁钉靠近大头针,看看能不能吸起来。

(学生各自做此实验)

    4、为什么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5、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铁钉变得象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这一节课,我们就是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变成有磁性,也能吸引铁。

看谁最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二)新授

    1、自制电磁铁

    把电线顺着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钉上,线头两端要留两寸长,作连接电池用。

    (1)互相讨论怎样用桌上已有实验器材,作一个电磁铁。

    (2)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3)按正确的讨论结果,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2、进行吸引铁钉实验。

    接通电流,吸引铁钉,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拿铁钉去吸大头针。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铁钉能吸引大头针。

    (2)把电流断掉,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3)开始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的,现在为什么能吸引呢?

    (4)小组各自讨论是什么原因。

    (5)各组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板根据回答板书:

    接通电流  产生磁性  吸引铁钉

    切断电流  磁性消失  铁钉掉下

    (6)这种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的铁,我们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7)学生讨论后。

板书课题:

电磁铁

    (8)讨论磁铁和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9)学生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看看谁吸得多。

    (10)唱儿歌:

电磁铁真好玩,吸引铁钉一大串,自已动手做实验,学会知识乐无边。

    3、了解电磁铁的用处。

    (1)你知道电磁铁有什么用处吗?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接着引导学生看实物。

    (2)电铃

    老师指电铃问:

“你们猜这里面会有什么?

    那么电磁铁在电铃里面有什么作用呢?

    (3)扬声器

    这是什么?

他里面装了什么?

    扬声器有什么作用?

(传播声音、扩音)

    老师把扬声器安干电池演示给学生看。

    (4)你们还知识哪些机器里面用了电磁铁?

    (三)巩固

     1、天你学了什么?

     2、学一首儿歌:

电磁铁用处大,大吊车有了它,钢铁一下搬了家。

 电铃电话有了它。

钉铛钉铛通了话,扬声器里有了它,播出的声音挺呱呱,它对四化贡献大,很多机器需要它。

    (四)布置作业

                      6、电能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说出电是从哪里来的

2、确认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3、说出人们对电能的应用。

情感目标:

  激发研究电能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手摇发电机1台  电磁铁1块  低压电源1台,导线若干

四、课文重难点:

重点:

电的来源和用途。

难点:

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电灯通电后会怎样?

电音机通电后能怎样?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电具有能量,人们通常叫电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

2、电从哪里来

  (1)出示手摇发电机,介绍发电机构造。

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实验。

  (2)手摇发电机靠什么力量推动发电机转动发电?

  归纳:

靠人力推动,要消耗人的能量。

  (3)平时家里用的电、工厂里用的电从哪里来的呢?

  (4)出示水力发电站挂图,水力发电机是靠什么推动发电机转动发电的?

    归纳:

水力发电站发电靠水力推动,要消耗水的能量。

  (5)出示火力发电站挂图,讲解火力发电厂构造。

  (6)火力发电厂发电靠什么力量推动发电机转动的。

    归纳:

火力发电厂发电靠蒸汽的力量推动,要消耗燃料的能量

  (7)出示原子能电站的挂图。

讲解原子能发电的原理。

  指出它是靠原子的力量推动,要消耗原子的能量。

  (8)不管什么发电站发出来的电,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

3、电能的优点

  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么了广泛的应用,它的作用也确实相当大,哪些它具有什么优点呢?

4、电能的用途

  (1)看书本13页的各种电器。

说说这些电器有什么用途?

通过这些电器电能变成了什么?

  (2)归纳: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3)请学生讲讲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4)教师小结

5、总结

6、布置作业

                        7、常见的金属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金属;

2、归纳金属的共同性质;

3、提供3-5种金属制品分别说出人们是根据金属的什么性质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和选用材料。

技能目标:

  在老师示范、指导下进行金属是否有延展性等实验。

情感目标:

  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

金属共同特性。

难点:

延展性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常见的金属制品,铝锅锄头等生活和生产用品。

  2、铁丝  铜丝  铝丝  铁块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出示各种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钥匙、铁钉、铁夹子、文具盒、汤匙等,请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金属制成的?

   (3)除了铜、铁、铝等金属外,你还知道哪些金属的名称呢?

2、常见金属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1)这些金属,在生活或生产中还可以做哪些物品呢?

  (2)如果没有这些金属制造的用品,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怎样 

  (3)教师归纳小结:

如果没有这些金属制品,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困难,生产发展也会受极大的影响。

锅没法烧饭了,机器也不能运转了。

正由于常见的金属制品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常见金属十分有意义。

3、常见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我们刚才把铜、铁、铝都称为金属,可见它们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你们自己动手实验了解金属的共同特性。

大家说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研究出来呢?

  (2)实验一:

了解金属的导热性   A 提供瓷匙和不锈钢匙。

问它们分别分什么材料做的?

   B 将它们浸在热水中,用手分别拿住匙柄,感觉手有何不同感受?

(每个同学都感受一下)

  C  讨论这说明了金属有什么特性?

  D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实验说明了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

(导热性)

  E  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做的?

(板书:

锅  铝壶等)

  (3)实验二:

了解金属的导电性

  A  提供电池、导线、电珠连接成电路,把不是金属的捡出来放一边,是金属的捡出来放一边。

  B  将金属和不是金属分别连接入电路,看有何现象?

说明金属有何特性?

  C  学生实验

  D  讨论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E  师生共同小结:

只有导线,各种常见金属能使小电珠发亮,而其余物体都不能。

说明金属有导电性。

(板书:

导电性)

  F  利用金属的这一特性,有何作用呢?

(板书:

电器、电线等)

  (4)实验三了解金属的延展性

  A  提供铜丝、铝丝、铁丝、瓷片、纸,学生用郎头分别敲打这些物品,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B 讨论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3)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所以金属被广泛地用于制造电器和炊具。

    

4、常见金属的延展性

    (1)一片圆的金属片通过轧压,可以制成一只啤酒瓶盖;我们也可以通过  打,将啤酒瓶盖还原成一片金属圆片。

那么,是不是常见的金属都可以通过  打改变原来的形状呢?

    (2)教师示范操作。

    (3)学生实验证明,要求注意安全,防止打伤手指。

    (4)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5)归纳得出:

常见金属通过  打或轧压能够延伸而不易碎裂,具有延展的特性。

    (6)出示一些农具,说一说这些农具是根据金属的什么特性加工制造的?

5、常见金属的光泽

  (1)观察金属物品和塑料,玻璃制品,看看它们的光泽有什么不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常见金属都有特别明亮的光泽,但不透明,玻璃也很明亮,但它是透明的。

6、总结归纳

7、布置作业。

  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常用的金属制品,说说它们是根据金属的哪些特性制作和选用的。

                  8、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

  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

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锈铁块  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  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

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

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

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生锈?

(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

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

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4、布置作业

                    9、多种多样的塑料制品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塑料制品;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塑料制品的优点和不足之。

3、能根据塑料的特性把塑料仿制品与金属、陶瓷 、玻璃制品区别出来。

技能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塑料是否易变形,易燃烧的实验。

情感目标;

  培养探究塑料特性的兴趣。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

主要特性。

难点:

塑料可塑性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乒乓球  塑料袋  塑料杯  塑料盒  塑料齿轮  开关  灯头  插座  金属、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杯子、盒子、瓶子,酒精灯  火柴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习用品哪些是塑料制品?

家中有哪些用品是用塑料制作的?

  这说明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2、塑料的可塑性。

  (1)为什么塑料制品能够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

  (2)解释什么叫可塑性。

  (3)说明塑料的可塑性是塑料的最大特性。

  (4)出示金属制造的杯子和塑料杯,让学生说说这两种杯子制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塑料的绝缘性

  (1)各种不同的物体其导电的本领是不同的,如金属的导电性能较好,塑料的绝缘性能较好。

  (2)利用塑料的这种特性,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开关灯头  插头  插座等

4、体积相同的塑料制品比金属、陶瓷要轻得金多

  (1)学生比较大小相同,分别由金属、陶瓷和塑料制成的各种用品的轻重。

  (2)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3)比较一下,说一说塑料制品的优点。

5、塑料取村广泛,成本低,加工方便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段

  (2)制造塑料的原料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塑料的优点。

6、塑料的不足之处。

  (1)学生把旧牙刷柄放在酒清灯火焰上片刻,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观察废旧塑料制品,看看它们是否变硬或开裂。

  (3)从以上观察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塑料易变形,易燃烧,易变硬和开裂。

塑料变硬、开裂的现象是一种老化现象。

7、布置作业

                  10、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确认惯性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分组实验,自行归纳: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能用惯性知识分析和推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技能目标

  尝试着进行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培养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

二、课文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