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29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说课稿共五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上课伊始,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显微镜和照相机的图片,顺势提出问题:

这些仪器的关键部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把思路集中到“镜头”,进而置疑它们有怎样的共同点?

对光有怎样的作用?

从身边曰常生活用品引入,可以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在此利用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透镜。

二、进行新课

(一)通过观察、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对透镜有简单的认识。

我将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及实验等方法去区分两种透镜,在此环节学生会发现透镜中间与边缘的薄厚不同,外面的阳光透过透镜在书本上所投下的光斑的亮度也有不同,观察近远处物体的效果不同等等,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两种透镜的概念,并通过课件演示把透镜分类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进而把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交代到位。

(二)通过演示实验和课件演示,引领学生观察讨论,完成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教学。

探究过程我将采取《课程标准》的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探究活动的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继而通过演示实验得到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用课件演示光路图,再利用光路图讲清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了或才和中国古代人用冰透镜取火的现象,在此渗透找焦点和侧焦距的方法。

(三)反馈与小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关于透镜的名词:

1.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心(O):

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4.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节内容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理性的认识。

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1)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知道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加深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

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具体操作是: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

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图示幻灯机和投影仪构造,通过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把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弄清楚。

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属于了解的内容,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三)、难点突破

依据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投影仪、照相机成像特点(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

这节课上关于生活中的透镜,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已经从上节课的实验中得到结果了,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情况

应用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在2倍焦距和焦距间

放大

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

正立

虚像

放大镜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

实践证明:

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想法,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3.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的一部分内容。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也是学生到高中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成像的规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凸透镜应用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试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归类、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

(1)知道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

(2)知道物体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力训练及其要求

(1)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

(2)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的渗透点及其要求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及其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施策略: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认识。

2.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采用边学边实验、讨论、投影光路相结合的方法和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不同记忆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每四人一光具座、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光屏、一盒火柴,

二、说教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实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的教学是以分组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法。

三、说学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法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并根据练习情况对知识的拓宽。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激趣引学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上课时,首先做如下演示实验:

使凸透镜正对着教室的电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蜡纸做屏,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沿主光轴放一张蜡纸做屏,移动到适当的位置,纸屏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倒立的电灯的像。

引导学生说出此实验说明凸透镜可以成像,刚才观察到像是由实际光线集合而成的,叫做实像。

是位置固定、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那么,凸透镜能否成放大的实像?

能否成虚像?

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有关知识的复习和点拨

要做好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必须弄懂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还要知道成放大、缩小实像的条件。

所以,在做分组实验之前利用课件复习以下光学名词的物理意义:

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物距、实像、虚像,同时,还要知道如何利用平行光源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三)学生阅读实验教材,知道实验过程

要做好实验,必须知道实验的步骤、注意的事项等有关知识,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实验教材,使学生知道实验的器材、步骤,在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如何摆放、如何调节蜡烛和光屏等。

由于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思考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焦点位置,二倍焦距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很容易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而忽略观察其他内容,从而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物理变化的过程。

所以,实验前应要求学生从最好在光具座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地标出与焦距和二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能对物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实验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一步、一步地实验,每做好一步,教师巡回检查,不足之处个别指导,要求学生每做好一步实验都要将实验结果填到对应的表格中。

填好后再做下一步的实验。

(五)实验总结

由于本节出现较多的抽象概念,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教师结合课件投影,启发学生总结实验,重点突出“两个分界点”

1.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凸透镜的2f处是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口诀记忆法和列表记忆法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1)口诀记忆法:

一倍焦距内外分大小,实像与物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同侧又正立。

(2)表格记忆法如下表

物距(u)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距(v)像的虚实

u>

2f倒立缩小f<

v<

2f实像

u=2f倒立等大v=2f实像

f<

u<

2f倒立放大v>

u<

f正立放大/虚像

(六)引导学生分析,师生小结:

(1)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2)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

(3)成实像时:

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物和像移动的方向相同)

五、实验作业和实验探究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验探究题,以强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copyright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难点:

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设计:

(一)教具选择及依据

1、教具:

教师演示:

眼球模型、照相机、气球、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

光具座、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凹、凸透镜等。

2、依据: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

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法和学法:

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加入了分组探究实验环节,通过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了透镜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法主要采取阅读法、归纳法、观察法、讨论法、设疑法等。

欢迎访问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在屏幕上打出视力表,请前、后、近视等几个同学辩认,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就人的眼睛看物体的问题进行思考。

配合回答问题,观察,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眼球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利用眼球模型及多媒体与照相机成像原理对照,说明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观察,思考,回忆,联想体会,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实物和多媒体应用相结合,使展示更真实、有效。

(一)

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像,并将眼睛看物体与该实验进行类比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类比、理解、记录

这个实验上一节做过,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行类比

观察视力表,提问:

为什么在不同的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最大的E?

观察、思考、讨论、争辩

为学生理解近、远视眼作铺垫

实验

(二)

改变物体的远近,研究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

位置是改变的?

小组复习、实验、记录

引入思考

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距离透镜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都在光屏上,怎么办?

(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思考)

引入眼睛的焦距调节问题

思考、讨论、争辩

(只有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才行)

创设信息交流的机会,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真理

(三)

利用所给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研究透镜焦距与透镜扁凸的关系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学生自己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白:

看物体是晶状体和睫状体共同所起的调节作用

学生归纳,认识,分析,发言:

统一认识

(四)

利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眼睛调焦问题,f=10cm,u=21cm时,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f=15cm,调节u(大约70cm),仍能成像在光屏上。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实验验证,认同

为有的同学发必须在眼镜的帮助下才能算清物体,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学习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探究矫正的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内容来自第九文书网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培养自学能力,可多让学生自学

(五)

近视眼矫正的实验:

先模拟近视的两种情境,然后探究矫正方法。

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采用自学的形式,与近视眼进行类比,加深学生理解。

自觉、思考、理解、体会

实验验证、感受

(六)

远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完全交给学生完成

实验验证。

若时间不够,该实验可不做

问题讨论:

多媒体课件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不完的留到课后完成

4.5《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

教材分析: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该章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因此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

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

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

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基础。

但由于学校教学器具的缺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未能完成必要的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理解成像规律不深。

而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

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初步认识“组合方法”的神奇效果,本节须突出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⒉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知道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利用组合透镜成像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五、教法与学法:

⒈教法:

采用探究式、启法式、讨论式和直观教学法。

(由一个小实验水凸透镜看字引出要放更大能否用两个透镜对物体放大两次呢?

引出显微镜结构教学及成像原理学习。

由用一个凸透镜看远处物体,得到总是缩小像,能否再用一个透镜把这个缩小像放大呢?

引出望远镜结构及成像教学。

⒉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釆用模拟方法,发现方法,对比方法,训练方法形式学习。

(具体中让学生利用课堂小实验,通过简单手段,用简单的凸透镜作为基本元件,进行两块透镜的组合,自制模型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获得光学仪器成像的神奇效果,使学生通过体检和实践性的操作性学习活动来获得本节学习的基础。

⒊教学器具:

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若干),显微镜及望远镜挂图,透明塑料片(若干),水、烧杯、胶带等。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学生小实验:

两人(同排)一组进行:

学生用一张透明塑料片(或小块玻璃),上面滴一滴小水珠,通过小水珠观察纸上所画一带小箭头的符号。

师:

巡回指导(让学生调整水滴跟桌面距离或者改变水滴厚度。

生:

合作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现象。

(看到正立放大箭头和倒立放大箭头)

抓住契机提出我们如何能放大得更大呢?

合作小组讨论方法。

(有的用放大镜加一个看,有的再用一个大水珠组合看。

让小组两排同学将两个水珠重放观看。

(或每组发一凸透镜在水珠上面调整距离看。

交流观察现象。

(此时学生对结果惊奇而迷惘)师:

此时让生看投影仪投影的箭头(放大实像),再让学生用凸透镜再看看屏幕上箭头。

(学生理解了小实验中放得更大原因,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指出人眼睛看精细微小物,分辨有限,把物移近些增大视角可以看得清楚些(恰好将视角点缀一下),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对更细微物如细胞移再近些,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楚,此时我们怎么办?

生:

合作小组交流用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放大两次,就能看清楚。

(引出了显微镜结构原理新课教学。

㈡新课:

1.显微镜师:

显微镜挂图出示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出发,介绍显微镜成像原理(物镜成像类比投影仪,成放大实像落在目镜焦点内,目镜类比放大镜,以实物作为物体第二次放大虚像)介绍显微镜放大镜放大倍数。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载物体(师巡回指导。

有条件可作)

2.望远镜师:

故事引入(400多年前荷兰一个磨眼睛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用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看远处物体,发现物体近了很多,后来意大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