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487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检测模块检测卷二含答案1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

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

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

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

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

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

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

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

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

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

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

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

还有更神奇的“奇观”。

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

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

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

这更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解析:

D说法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第⑤段表述是“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

答案:

D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解析:

原文第③段第1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进入“观看猎奇时代”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2、3句显示我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却是出现在20世纪末。

B项,“观看猎奇时代”后缺“在中国”的限制,将中国的情况说成了全球的情况,范围扩大了。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解析:

A项,文章最后就“微时代的阅读”提出来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确实“对人们是否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但第一个问题并非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B项,“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错。

原文第④段说“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

另外,与“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D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④段是“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从中找不到“是……发展规律”的内容信息。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①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

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

①菶(běnɡ)茸:

草木茂盛。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

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

寻找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

解析:

C项,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答案:

C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则:

均为连词,表承接,就。

B项,代词,它们;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C项,代词,指物,它、竹子;代词,指人,他们。

D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对象引进,可不译。

答案:

A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解析:

抓住句中虚词,可以轻松断开句子。

答案:

D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看到它的竹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一致的品性。

(2)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

(3)(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

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坚贞不拔的德操。

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君子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

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竹节坚贞,坚贞用来树立志向;君子看到它的竹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一致的品性。

像这样,所以君子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

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

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就说:

“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做扫帚的来砍,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

”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

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似乎有所依,也有所喜,好像有情,对它的际遇有所感激。

唉!

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

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如果人们怜惜它,栽培它,(它都会如此,)更何况(对待)那些真正的贤者呢?

既然这样,那么竹子比草木,就像贤者比众人了。

唉!

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他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

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众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

因此我写下《养竹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11分)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8.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比较中体会诗人感情的异同点。

要抓标题,抓关键字,抓情感字,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案: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

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

《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9.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炼字题,要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和表达效果。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答案:

“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

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其二,“溪”本是名词,用作量词修饰“月”,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

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分)

10.

(1)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5)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术业有专攻(3)孤舟一系故园心(4)蓝田日暖玉生烟(5)连峰去天不盈尺(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范旭东:

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有句名言:

“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

190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柏利使合成氨迈入工业生产轨道,从此,欧美国家合成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曾指使陈公博与洋商洽谈建立合成氨厂,但未有结果。

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长后,指派孔祥熙办理此事,孔派技师刘荫笰赴上海与英、德商讨兴办氨气工厂,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宋子文斟酌再三,决定请范旭东“出山”,担当重任。

范旭东在天津接到国民政府邀请函后,与侯德榜、孙学梧等留洋博士研讨后答应兴建合成氨厂,当年底,行政院通过创建合成氨厂的计划。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创建合成氨厂需资金八九百万,制碱公司1933年共赢利二百万,资金缺口高达六百万。

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

宋子文想乘人之危吞下永利公司这块私营肥肉,于是他向范旭东表示,如允诺他出任永利董事长,他可以全部承担投资费用。

范旭东一生憎恶奴颜媚骨,从不与官府发生经济往来,以免陷入官僚资本囹圄,便断然拒绝了宋子文的提议。

他从天津孑然一身来到上海,把目光投向民营银行。

在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邹秉文的穿针引线下,范旭东先后登门拜访了上海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行储蓄会等多位民营银行老总,终于博得银行家们的理解与支持,答应由七家银行组成银团,承购永利公司发行的债券六百万元,用永利公司全部固定资产作担保,按期偿还本息。

范旭东原打算将工厂厂址设在湖南株洲,而银行家们却主张设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附近,认为这样可保其投资近在眼皮底下,不致受损。

对此,范旭东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有二:

一是化工厂绝不可建在城市内;二是上海租界地价令人咋舌,每一万平方米地价高达七十万元,完全不利于投资。

几经商议后,双方同意厂址选在南京卸甲甸。

范旭东率领一群开拓者亲临这块长江岸边的荒滩地勘察多次,最终购地建厂。

永利铔厂于1935年春动工修建,1937年2月7日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中国首批化肥(硫酸铵)。

在庆祝会上,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等官员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均莅临祝贺,范旭东在讲台上情绪激越,慷慨陈词:

“我国化学工业先有纯碱、烧碱,这只是一只脚。

现在又有了硫酸、硝酸,有了另一只脚。

有两只脚,我们的化工就能大踏步前进了……”

南京永利铔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一流、质量一流。

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然而,时局突变,工厂刚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

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沦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

日伪汉奸与侵略者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

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

“宁可举丧,也不求存。

”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

“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

”1942年4月,三菱公司依仗军事占领并强行拆卸永利公司制造硝酸的设备,将其运往日本九州横须贺工场,直到战后1948年,几经周折,才将这批机器运回南京永利铔厂。

远东第一大厂饮誉中外,也让蒋介石对范旭东刮目相看,他托宋子文带口信给范,请范接替孔祥熙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

殊不知范旭东从创办民族工业开始便立誓不与官僚政府结交,因而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盛邀,蒋闻之徒叹奈何。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二、三段概述了范旭东接受建设合成氨厂的社会背景:

一是欧美合成氨工厂的快速发展,一是在中国建设合成氨厂的艰难。

B.第四段中“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一句主要表现了范旭东建设合成氨厂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创建民族工业的热情。

C.第六段中,范旭东与银行家关于厂址的争论是双方出发点不同造成的,银行家们是从监督的角度考虑的,范旭东是从节省资金的角度考虑的。

D.国民政府对永利铔厂十分重视,建厂是国民政府邀请的,在永利铔厂投产成功后,国民政府还派官员来工厂祝贺,这些都体现了范旭东与政府较好的合作关系。

E.抗战时期,日本人不但轰炸了永利铔厂,而且还把工厂中的一流设备运到日本去,这些描写凸显了日本人的残暴和贪婪,也表现了范旭东创业的坎坷。

解析:

B项,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范旭东遭遇创业困境的焦急。

C项,“范旭东是从节省资金的角度考虑的”片面,还因为范旭东认为“化工厂绝不可建在城市内”,表现的是范旭东对城市环境的保护。

D项,“这些都体现了范旭东与政府较好的合作关系”错,范旭东的工厂是民营企业,没有与政府合作。

答案: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体现了南京永利铔厂在国际上的地位。

②表现了范旭东不与官僚结交,办独立民营实业的追求。

③通过蒋介石对范旭东的肯定表现范旭东对国家的贡献。

④照应前文,强化人物品格。

这段话与前文范旭东拒绝宋子文的内容照应,表现了范旭东的性格特点。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范旭东的性格特征。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性格坚毅,不攀附权贵。

无论是宋子文想通过担任永利公司的董事长来给范旭东的新厂注入资金还是日伪汉奸劝诱范旭东投入“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范旭东都严词拒绝。

②善于沟通。

范旭东向上海民营银行贷款时,就是通过与行长们的沟通得到认可的。

③从实际出发。

银行家们想把合成氨厂建在上海,而范旭东从化工厂的实际情况方面考虑拒绝在上海建厂,而把厂房建在了南京。

④认识事物深刻。

当有人劝范旭东在厂房悬挂英国国旗来保护厂房时,范旭东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4)为什么范旭东说“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旭东认为创业是艰难的,特别是站在科技前沿的革命性的创业更难。

范旭东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创业遇到很多困难:

①创业需要的先进技术受到欧美的封锁。

②新技术性的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创业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境。

范旭东建立合成氨厂时,资金缺口达到六百万。

③在旧中国创业,还有可能遭遇官僚资本的吞噬。

当范旭东建厂有资金缺口时,宋子文想通过注入官僚资本侵吞范旭东的公司。

④新技术创业有一个被人理解的艰难过程。

到上海民营银行贷款的范旭东与银行老总们深入交流,最终才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像“铜钱楼”这类众口一词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②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其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止与韩国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形势如箭在弦。

③《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记忆犹新。

④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⑤“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耳濡目染的词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热潮。

⑥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困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表示,应对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刻不容缓。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解析:

众口一词:

指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句①使用正确。

如箭在弦:

比喻势在必行。

句②不合语境,可换为“剑拔弩张”。

记忆犹新: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句③使用正确。

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句④使用对象不当,此处应用“不温不火”,形容不冷淡也不火爆,平淡适中。

耳濡目染:

强调长期看到或听到,自然受到影响。

句⑤不合语境,应改为“耳熟能详”。

刻不容缓:

片刻也不允许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句⑥使用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