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631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成人礼与当代青年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造成当代青年“成年不成人”的原因之一是成人教育缺失,青年未树立明确的成人意识。

传统成人礼以标准严格的仪节为载体,通过生动具体的情境式体验活动强化成人教育,呈现出严密性、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成人礼在古代青年成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具体表现为:

以象征隐喻,明晰成人身份;用辞令交往,传递伦理规范;借仪式推演,强化情感体验。

继承和发展传统成人礼的形式和有益内容,有助于改变当代青年成人教育不足的现状。

关键词:

青年;成人教育;传统成人礼;继承创新

一、“成年不成人”:

从一个当代青年问题谈起

“青年”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时期,是个体从“孩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是成年的标志,在这个阶段,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开始成熟,被社会定义为成人。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的“成人”其实指的是“成年”,是以个体的生理发育为基础,以法律界定为标准,从而规定个体是否享有某种权利或是否需要履行某种义务,而没有考虑其是否有能力、是否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来扮演“成人”这一社会角色。

何谓“成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在孔子看来,成人不仅需要节制、勇敢、多才多艺且遵守礼乐规制,还需要有道义、有勇气、有担当。

也就是说,“成人”不仅是人在生理和年龄上的成熟,更是其道德品行、心理素质及知识能力的完备。

如此来看,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成年不成人”。

造成当代青年“成年不成人”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代青年成人教育的缺失。

当前,很多青年都是先在不知不觉中成年,再在后续的挫折中建立起成人意识,这是青年成人的途径之一。

但是,如果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如产生自杀、犯罪等行为),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青年应如何在恰当的年龄树立正确的成人意识,继而在自省的过程中变得自立、自强呢?

中国传统“礼”文化中的成人教育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中国传统成人礼的一般程式

传统成人礼是古代青年在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他们迈向成人阶段的一种仪式,是古代成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礼记冠义》道:

“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2]488。

成人礼是青年由家庭步入社会并被社会所接纳和承认的第一步,是青年“社会性的断乳”。

传统社会通过举行,教育并警示年轻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即将长辈的护佑,必须掌握一定的本领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的成人礼主要有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两种,二者虽有不同,但它们的礼节仪式和程序非常相似。

本文以男子“冠礼”为例,对传统成人礼的一般图式展开描述。

冠礼是古代士族男子的成年仪式。

《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在20岁时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中为其举行加冠仪式,并邀请德高望重的宾客参加,以此表明其已经长大成人。

《仪礼士冠礼》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礼仪过程,传统冠礼主要包括以下仪式和程序:

1.筮卜吉期、戒宾、筮宾

在行冠礼之前,主人首先要通过占卜的方式选择行礼日期和主持人。

筮日、筮宾要在家庙中进行,这是尊重祖先的表现。

行礼吉日确定之后,主人要提前三天通知宾客,此称“戒宾”。

在行礼前三天要通过占卜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加冠的“正宾”,再请“赞冠者”担任其助手。

2.陈服器、布席、三加

在正礼之前,主人需要先将加冠所用的冠服、头饰以及祭品等摆出来,并在祖庙阼阶偏北布设好加冠的席位,主宾要在此为冠者加冠。

之后便进入冠礼的中心环节:

由正宾向冠者进行三次加冠,依次为缁布冠、皮弁、爵弁,冠者也要更换三种不同的服饰与之相配,每次加冠后正宾都会赠予冠者不同的祝词。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次加冠的服饰越来越尊贵,意在让冠者体会成人的过程。

3.宾醴冠者、取字

在加冠礼完成之后,正宾要向冠者敬醴酒并祝贺,以表示对其的期许与祝福。

而后,冠者要向母亲姓行拜见礼,以感激其养育之恩。

宾醴冠者后,正宾要为冠者取字,“字”一般用于平辈之间相互称呼或晚辈称呼长辈,表示尊重。

4.行拜见礼、送宾

冠礼正礼完成后就意味着冠者步入成人阶段,此时,冠者要以成人的身份向宾客行拜见礼。

冠者首先要拜见家庭成员(兄弟、姑姊等),然后拜见国君、卿大夫、乡党士绅等。

拜见礼由家庭开始,再到庙堂乡里,意味着冠者从家庭走向社会,标志着其逐渐成人。

最后,主人以酒敬宾客,送礼物表示答谢,并将宾客送至门外,仪式结束。

以上是传统冠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礼前准备(筮卜吉期、戒宾、筮宾等)、正礼(陈服器、布席、加冠祝词、宾醴冠者、取字等)以及正礼完毕后的拜见礼三个阶段。

仪式将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融于每一个仪节中,它是一种精致的成人教育形式,在古代青年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讲,传统成人礼是一种基于活动情境下的体验式教育,它把受礼者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使其亲身感受向成人角色的转换过程,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化,明确自己作为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传统成人礼在青年成人教育中价值分析

《礼记曲礼上》道: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2人作为生物,首先表现出的是自然意义上的动物性的一面,此时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

“礼”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由“自然本色向社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礼”之始的成人礼是青年成长的“社会性断乳”,它通过由一系列象征符号构成的表达系统对青年进行教化,加强了青年向成人转换过程中的体验感。

(一)以象征隐喻,明晰成人身份

象征是人类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重要的符号方式。

中国传统成人礼中看似繁复的加冠仪式,实则是通过器物、服饰、言语修辞等象征符号构成的表达系统传递其背后所隐藏的道德教化意旨,进而影响和规范受礼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传统成人礼中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与成人角适应的仪式仪节主要有三个:

第一,束发。

在加冠之前,赞冠者要为冠者梳头———把头发盘到头顶,将头发从根部束住,用绸带将发髻包起来,梳理为成年人的发髻样式,以备加冠,这就是“束发”。

冠者束发意味着其要从头开始转换身份,自觉接受各种道德规范的约束,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二,加冠易服。

在加冠过程中,主宾将缁布冠(黑麻布制作而成)、皮弁(皮革制作而成)和爵弁(葛布或丝帛制作而成)三种冠依次加于冠者:

首次加冠为“缁布冠”,意为此后冠者具备衣食之能;再次加冠为“皮弁”,意为此后冠者具备基本武技;三次加冠为“爵弁”,意为此后冠者具有参加祭祀的权利。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种冠的样式与含义不同,由布冠到爵弁,越来越尊贵,象征了父母对冠者的期望。

此外,传统冠礼中还有服饰的变化。

加冠之前,冠者穿的是彩色大花纹的童子服,在加冠之后,冠者要到家庙的厢房中换上与帽子相配的衣裳和鞋。

《礼记冠义》曰: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2]489在衣冠得体之后,冠者就应做到形体端正、态度谦恭、说话和顺。

传统成人礼通过外在形象的变化使冠者调适自己的内在心理,进而认同自己的成人身份。

第三,取字。

三次加冠之后,冠者要接受主宾的赐字。

《礼记冠义》有云: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2]489西周之后,成年人除了有“名”之外,还有“字”。

“字”是成年的一种标志,适用于平辈之间的互称或晚辈称呼长辈,是一种尊称。

通过称谓的改变,冠者可以逐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自己社会角色的转换和他人对自己成人身份的认同。

(二)用辞令交往,传递伦理规范

冠礼在帮助冠者明晰自己成人身份的同时,也通过言辞交往的方式对其进行道德上的训导。

冠礼利用辞令与人际交往互动将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传递给冠者,使冠者对其产生认同并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在三次加冠的过程中,每一次加冠的祝词中都包含对冠者个人德行、责任的具体要求。

一加祝曰: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意为希望冠者摒弃幼稚的思想,修养成人的美德。

何为成人的美德?

《礼记冠义》曰: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2]489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有父子、兄弟、君臣和夫妻等,当一个人成人之后,应当懂得做人的基本要求,恰当地处理这些关系。

第二次加冠和第三次加冠的祝词进一步对冠者进行引导。

二加祝曰: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三加祝曰: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主宾对冠者的三次教导和劝谕在意义上基本相同,即要恪守和保持成人的仪节与道德准则,“善自谨慎其身”。

此外,祝酒醴词“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乃申尔服,礼仪有序”中也包含了长辈对冠者的道德期望。

以上祝词和醴词将古代社会的孝、悌、忠、顺、友、仪、德等人伦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冠者,使冠者可以在冠礼过程中体悟这些道德价值观,并亲身践行相应的礼仪规范(行拜见礼等)。

这种知行合一、情理交融的教化方式使古代成人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冠礼是冠者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的过程和仪式,参加冠礼仪式的来宾都是厚德贤能之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值得冠者效仿和学习的。

在正礼过后,冠者还要以成人的身份去拜见来宾,包括家庭成员、国君、卿大夫及乡大夫等,这些来宾也会给予冠者祝福和教诲,向冠者传递伦理道德规范。

(三)借仪式推演,强化情感体验

冠礼是一种以仪式为场景的情境体验式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不是以此来人,而是以此来教化人。

在冠礼过程中,人的道德情感因仪式的推演逐渐强化。

冠礼通过一系列程式化、规范化的仪式推演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情境和氛围。

冠礼的整个仪式过程非常严格:

行礼的日期要经占卜后选择吉日;参加冠礼的宾客要德高望重;行礼的地点应选在宗庙,以表示对祖先、家族的敬重……在举行冠礼的过程中,冠者会亲历“束发”“三加冠”“三加祝”“敬醴酒”“拜母亲”“取字”“敬宾客酒”等仪节,这些仪节不单单只是形式,而且还蕴含了孝、敬、悌、友等伦理精神。

仪式的层层推演使得冠者受到伦理道德的规训,繁复的仪节反复地训诫冠者要遵守道德规范。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

“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油然现前,其效最大最神。

”[4]可见,中国“礼乐教化”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借递进式的仪式推演感化个体的心灵,使个体的身心得到理性和情感的双向教化,形成道德自觉,这样仪式推演产生的教化效果是抽象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所谓“内心修德,外被礼文”,就是举行冠礼的意义所在。

四、传统成人礼在当代青年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

造成当代青年“成年不成人”的原因之一是成人教育的缺失。

由于缺乏有效的成人教育,很多青年没有形成正确的成人意识,他们在成年之后,心理和道德依然处于比较幼稚的状态,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成人礼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参加成人礼仪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目前成人教育中的成人礼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成人礼在形式上过于简单,内容空洞,忽略了仪式细节中的礼义精神。

彭林教授在其课堂上询问参加过成人礼的同学有什么感受时,有同学直言:

“就是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穿上传统的服饰,领导用一篇讲话加以训示,匆匆结束,没啥感觉。

”[5]这不是传统成人礼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过于形式化的仪式未能有效地向青年传递成人意识,对青年向成人身份转换的意义微乎其微。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传统成人礼存在一些弊端,如礼节仪式过于琐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

我们在对青年进行成人教育时,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基于现实的条件和需要重新对传统成人礼进行设计,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部分,传承和发展其体验式的情境教化方式。

首先,营造庄重严肃的情境气氛,适当保留传统仪节。

成人礼应该在一个庄重严肃的情境中进行,从而使青年端正对成人礼的态度。

当代青年成人教育中的成人礼应密切联系青年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传统成人礼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礼节仪式,适当保留“三加”“三祝”等内容,使青年从中体会成人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注重传承礼义精神。

仪式承载的礼义精神比仪式本身更重要,当代的成人礼不仅应该保持仪节的程序性和规范性、言辞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更要注重仪节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在仪式的推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孝敬、、自强、友善、爱国等伦理价值观传递给青年。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153.

[2]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

岳麓书社,2004.

[3]汤海燕,杨明.中国古代冠礼及其道德教育功能初探[J].伦理学研究,2011(4):

119~12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6.

[5]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座[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