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180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型产业集群.docx

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

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

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

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

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

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

根据上述定义和特征,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那些看起来虽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在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且在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也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至少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雏形或一种类型。

如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都可在一定意义上算作创新型产业集群。

市场是推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力量。

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十年来更是加速形成。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和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工协作关系,分工协作深化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的产生和扩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由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等沿海省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较好的市场条件,因此产生了大批具有创新活力、产品和品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攻城略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等。

还有,福建南安石材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市场带动起来的,1998年在福厦公路水头镇路段规划建设了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每年在市场召开一次交易会,短短几年形成了“开采-运输-荒料交易-加工-销售-机械配件配套”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开始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试验,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自1988年以来,国家先后分3批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1个各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些高新区通过不断完善区内的软硬环境,聚集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产生了像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技术和产品,涌现出了联想、方正、华为和中兴等高新技术品牌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主体。

产业集群蕴含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集合竞争力,表现为一群相关企业紧密分工协作而产生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不一定是大企业。

产业集群的这一特点非常适合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育、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逐步提升的实际。

因此,许多地区和企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依靠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找到了自身的定位,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近年来,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

最典型的就是浙江中小企业支撑着绝大部分创新型产业集群。

即使是联想、海尔、华为等当今著名的大企业,在真正成为大企业之前,也是其所在产业集群中极具活力的中小企业。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在许多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大企业越来越多,如浙江正泰、德力西等企业年产值已达100亿,温州鞋业出现了奥康、红蜻蜓、吉尔达和东艺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甚至十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制造业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行业。

虽然在部分大城市的著名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区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主要行业,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制造业仍然是主要行业。

例如,温州的打火机产业集群、诸暨大唐镇的袜业产业集群、绍兴柯桥的轻纺产业集群、湖州织里的童装产业集群、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山小榄镇的五金制造产业集群、河北白沟的箱包皮革产业集群和辽宁佟二堡的皮革产业集群等都是以制造业为主。

但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如吴江电子产业集群围绕引进的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电子品牌企业,集聚了中小专业化配套服务企业近200家,服务业逐步从生产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从而派生出一批包装、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中介服务和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服务型企业。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制造业技术含量在逐步提高,如大唐镇将世界先进的袜业机械引进来,当地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建立袜业科技创业中心,使得大唐袜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第四,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分布区域。

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市场化程度、开放水平、地理区位、交通通讯、产业配套环境和创新意识等有较强的依赖性。

相比之下,沿海地区较多较早地具备了这些条件,因此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两省。

广大中西部地区只有零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而且发展水平普遍较东南沿海地区低。

中西部较成型的产业集群(有的还够不上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标准)主要有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河北白沟的箱包皮革产业集群、石家庄辛集的皮革产业集群、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产业集群、长沙浏阳的花炮制造产业集群、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河南漯河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羊毛加工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四川宜宾等地的酒业产业集群等。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密度较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偏低。

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作用

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

首先,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最好的生存基地。

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能得到较好的专业化服务,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促进区域创新的基本主体——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其次,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区域内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者和需求者,是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

再次,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区域内研究机构产品的重要市场,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促进区域内研究机构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第四,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很好地将区域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整合起来,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有力地支撑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类型。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市场是推动其形成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是其基本主体;制造业是其主要行业;沿海发达地区是其主要分布区域。

目前,我国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还存在认识模糊、制度环境不完善、层次偏低、分工协作水平较低等问题。

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应采取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对策。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目前许多地方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问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一,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很模糊。

虽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我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普遍运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许多人对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较模糊。

例如,一些人将产业集群理解为产业集中或产业聚集或产业链等,将创新型产业集群单纯理解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集群。

同时,一些地方对发展产业集群存在不少误区,如将发展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等同于发展产业集群;将发展工业园区简单等同于发展产业集群,“乡乡建区”、“镇镇办园”,过分强调产业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的条件,过分强调打造(或拉长或延伸)“产业链”,硬搞产业“成龙配套”,导致“大而全”或“小而全”;过分依赖大企业或大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忽视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重视“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忽视文化交流等软环境建设。

第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不完善。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适当引导。

虽然近年来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的来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

有关的法规不健全;鼓励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还很缺乏;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服务不够;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不足;僵硬的行政区划不利于生产要素大范围流动和聚集等。

第三,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

由于我国许多创新型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创新型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

例如,一些集群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强,抽样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还不到4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较低,在一些制造业集群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传统文化的约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够,人才流动性较低。

第四,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创新型产业集群本是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受市场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许多地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外包意识差,产业链不完善。

深圳有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集群,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多数产成品及其零部件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配套企业吃不饱;集群内同类企业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除了中关村等少数高校区外,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

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对策

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一,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

对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来说,要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向产业集群演化。

对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则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

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创新型“种子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

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

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关键。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包括:

一是要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打破地区垄断,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尤其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更广阔的要素来源渠道;二是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三是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第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仅靠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银企合作,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区域整体营销,推进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和数据库,绘制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最好的生存基地。

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能得到较好的专业化服务,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促进区域创新的基本主体———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区域内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者和需求者,是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动

力。

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通过企业的衍生自发形成

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

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区域研发中心一般由大学申请,中央政府审批,私人企业与大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共担费用。

1995年建了3个区域研发中心,1996年10个,1997年1个,1998年13个,1999年10个。

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在班加罗尔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利用产业集群方式发展软件业。

至90年代末,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

日本东京政府为促进大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了一个企业产品和技术数据库,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学习系统和合作交流系统,支持企业举办国内外贸易博览会。

行业协会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

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

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

俱乐部目前有28个会员,每年编辑出版《意大利产业区指南》,介绍意大利产业区的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

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型产业集群

政府非常强调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

对申请创办企业者要求其必须首先参加为期五周的培训;对失业者要进行反复多次培训,直至其就业;对在职人员也要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

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意大利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建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业区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一般为公有机构,由生产商协会、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所有,提供信贷担保、出口保险、组织展览会、提供信息、处理客户申诉、咨询培训服务、品质监控、资格授予、商标推广和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服务。

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风险投资不仅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解决了资金瓶颈,而且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和培养了新兴企业家。

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许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

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

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意大利制定了许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

《意大利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意大利1998年的第192号法案为防止大企业控制小企业做出了专门规定。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培育鼓励创新的区域文化

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

“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包括老企业给予新企业鼓励甚至金融支持、各公司工程师之间非正式交流与合作、公司内部各层次人员间非正式的联系与合作。

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一种敢于创新的区域文化。

年轻一代逐步形成了一种热心于技术、挑战高技术的共识,通过频繁的交流,巩固了技术综合体。

创新型产业集群-相关资料

中部崛起应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中部地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中部各个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相互竞争中,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徽商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表述的观点。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徽商论坛5月18日在合肥开幕。

刘世锦做主题报告,安徽省副省长文海英出席并致辞。

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400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出席了会议。

刘世锦说,中部崛起需要积极发展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机遇是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对此,刘世锦给予了分析。

他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直接依托于中国经济结构近年来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可称之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因此这一地区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在全国先走了一步。

但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这一“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土地、劳动力、环境、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的冲击,其突出地表现为“地价、人价、电价”等上升,使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削弱。

内在的调整出路之一是“转出去”,即寻找新的低成本区域,转到那里去生产。

但对那些准备承接这一产业转移的地区,包括中部地区来说,仅仅保持自身相对于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是不够的。

许多问题需要从发展阶段的变化来观察和处置。

刘世锦认为在这些方面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并就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沿海地区成本上升的同时,中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也在上升,有的地区上升得相当快,低成本的优势并不明显。

这是由于一方面与中部地区竞争产业转移承接地区,有西部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还有境外的国家,竞争主体较多。

另一方面,近几年,中部有些地方政府对地价、房价上升事实上持支持态度,虽然得到了房地产业较快增长、财政增收的好处,但忽视了本地区商务成本提高的事实,增加了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难度,对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其次,中部各地区之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相互竞争,在大家都采取大体相同的优惠政策时,每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也就不会突出了。

而对那些即便具备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也并不意味着有足够能力承接沿海拟转移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企业。

他认为这中间涉及到地区产业配套条件问题。

在中部地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中部各个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的相互竞争中,产业配套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最后,城市之间的竞争,通用性要素不可少,但形成特色、构成竞争力基础的往往是专用性要素。

各地都在改善投资环境,但大体趋同,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小。

只有包括产业配套条件在内的专用性要素多了、突出了,地区之间虽然会有竞争,但是一种错位的、差异化的,因而也是可持续的竞争,而不是同质的、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刘世锦认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中,应该有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个人(包括企业家、技术人员,也包括政府和中介组织中的活跃分子),有一个通过相互竞争、学习和合作而持续创新的网络,通常在技术、设计、品牌、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尊重知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