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探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1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产业集群探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探讨.docx

《产业集群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探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集群探讨.docx

产业集群探讨

****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路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基地载体建设战略,逐步走上一条项目带动推动载体建设、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块状效应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平台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子。

具体表现在:

块状化发展。

目前,**块状经济已初具规模,一批板块如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等年产值上百亿元,工艺陶瓷、纸业、石雕、电子等板块也都形成数十亿元的规模。

块状经济带动了资本、劳动、技术、信息、品牌的高度聚集,已成为**经济的特色、支撑和优势。

产业化延伸。

加快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内部专业化分工,使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

经过几年的打造,**产业链日趋完善,如鞋业,从制革—鞋底—鞋面—辅料—成品到市场;陶瓷业,从高岭土加工—成型—彩绘—烧制—包装到市场;层层相因,环环紧扣,均自成体系。

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集约化经营。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进企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行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雁群效应”。

2003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83家,产值达1139.8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96家。

多元化营销。

进一步发挥**电子信息市场,**树脂工艺市场,***鞋业市场,***服装市场,***建材、粮食市场,***石雕工艺市场,***茶叶市场,***陶瓷市场等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加快***的鞋业、家具、石材、水暖等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和大宗商品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无形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和产业的互动,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带动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

大力实施“数字**”1118工程,加快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现有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及中国拉链中心等33个国家、市级行业技术中心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进行集中研发,促进产业和企业的升级。

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组建同业公会、行业协会和商会,2003年底,**已有各类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120多个、各类行业中介组织260多家,政府—社会—市场“三层联动”体系初步形成。

二、**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民营经济发展来看,产业集群还处于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其竞争力还不强。

主要问题有:

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不少民营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虽然已初步形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但从总体上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多,单类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依然存在;部分龙头企业向外迁移,影响到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脱节。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小而全”的企业构成。

特别是存在着产业结构性不匹配,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脱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

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滞后。

首先是产业集群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分布面广线长,规模效应差;缺乏对产业集群上、中、下游产品和水、电、气等公用辅助的统一规划布局;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服务支撑的有效规划。

其次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资源的制约,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特别是用地、用电、用水、用工和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峻。

再次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支撑体系相对滞后,公共资源难于共享,基础设施不配套等。

同时服务产业集群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

三、**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产业集群

优化区域布局。

****着重推进石化工业、修造船业、仓储业发展,逐步建设成全国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化工油气仓储基地,并向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国际中转港发展;放开投资领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发展大型港口仓储和海上运输业,主动成为修造船的配套协作企业。

*****以发展出口轻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建设电子信息、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对台贸易加工区要成为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协作、来料加工、吸引台资、对台贸易基地。

*****重点建设资源环保型民营经济生产、出口基地,带动矿业、食品加工、制药、陶瓷等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发展好三大产业集群:

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为主体的主导产业集群;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特种陶瓷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群。

在空间上,要围绕****特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出专业功能区,相对集中发展建设上、中、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在产业内部,要注意尽快形成配套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体系;在功能布局上,通过加强交通、水电、网络、供气、仓库、码头、废水处理、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二)打造**板块,加快构建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制造业基地

打造特色集群。

近期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鞋业、石化等特色明显、产业链长、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

力争至2010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个,即服装;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3个,即石化、鞋业、纺织;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0个,即石材、建陶、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雕刻工艺、陶瓷、纸业、电子、制伞和包袋。

打造名牌。

一是争创名牌。

以产品质量为根本,抓好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使名牌的市场指标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是提升名牌。

把产品名牌提高到企业名牌、产业名牌,特别要注意把一个名牌发展为系列名牌,把国内名牌发展为国际名牌。

三是经营名牌。

加强产业集群名牌管理,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来加强名牌资产管理,提高名牌资产运营效益。

打造规模企业。

在各大集群内部筛选确定一批代表性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规范和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三)构筑跃升平台,为民营产业集群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构筑产业园区平台。

引导有条件的综合工业区逐步向专业园区过渡,鼓励和支持城区同类及相关企业退城进园,加紧**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

重点扶持发展13个经省政府批准的工业区,以一区多园的形式,推进工业园区向特色产业园区转化,充分发挥其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特色集群产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要在四大经济区域范围内,主动协调对区域位置相邻、功能定位相仿、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近的开发区进行各种形式的重组,提高土地规模利用水平;以“几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同时覆盖区域内集群产业特色园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建设、协同开发,引导配套产业向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集聚。

构筑城市发展平台。

把集群产业规划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在2770平方公里规划区和4200平方公里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中,合理布局集群产业的发展空间、基本设施配套和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发展适合中心城市取向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鼓励各县(市、区)间开展城市联盟,搞好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山区县城之间路、水、电、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衔接,推进经济、交通、旅游、信息、能源、环保一体化进程,使城镇成为**民营产业集群的集聚基地和后勤基地。

构筑全球采购平台。

进一步融入全球采购链和价值链,使**民营企业与国际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能够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来进行生产、提供产品,促进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鼓励大企业集团和优势民营企业“走出去”。

**中小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依附战略,主动参与专业配套协作,把自己有机融入跨国企业生产链之中,从而获取价值链条的高端收益。

构筑人才保障平台。

围绕产业集群需要,抓住培育、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壮大三支队伍。

一是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二是培养培训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

三是培育引进一支新型工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提升整体素质,推动民营产业集群向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转变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抓好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生产促进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和以经济政策为主要形式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等五个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推广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机制转换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

重点培育一批支撑集群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工作。

积极推广应用一批重大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上提高集群产业的创新能力和集群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外向带动水平。

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战略机遇,努力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

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的契机,加强外引内联,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化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要加强产业上下游产品的跟踪研究,“倒逼”配套加工企业跟进,形成“葡萄串”效应,确保引进和培育一个大项目或新产业就形成一个大产业或新产业。

抓住台湾产业外移和CEPA机遇,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与港澳台企业之间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循环发展水平。

树立生态产业园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为抓手,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制的要求,建立废物交流系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生态产业群。

(五)营造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产业集群促进体系

营造政策环境。

要从立足于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出发,通过制定出台用地、税收、资金、科技、外贸、供水、供电等扶持民营集群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弊端,保障民营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营造政务环境。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从市、县、乡三个层面推进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

建设“阳光政府”,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营造市场环境。

应以构建快捷、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先导,规划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通道,以大流通促进大聚集,以大聚集带动大繁荣。

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同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倾力建设“诚信**”,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竞争。

营造服务环境。

要规范健全行业协会,制定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协会的培训,提高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和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政府对于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到底如何起作用?

就我所在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政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还是非常强的,很多时候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且服务意识不是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利用集群理论提升地方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时,政府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

我个人以为,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有很多事可以做。

一、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政府主要职能,就是做好宏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也必须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职能。

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方

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例如现在各地都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拟发展产业,但是更应该用集群的理念去考虑地方产业的发展。

比如提

出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规划,当然这种规划应该建立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凭空地创造集群,毕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演化的过程。

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因为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的“栖息地”。

故此,政府可以创造和提供

企业集聚的环境,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

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物理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等等;软环境方面,要匹配相应

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

目前各地建设的各类园区和基地就是很好的开始,更应该引导现有的园区基地、产业带朝着集群的方向发展。

其次,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也可以促使

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但是如果是跨国企业和公司的聚集,似乎又无法真正发挥集群的作用。

  从大的方面看,政府加快地方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体制创新、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的这些对一般企业发挥作用的措施,对集群发展的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

落后地区往往在以上方面做的

不好,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方面的观念和创新动力不足,很多方面仍然不能消除计划经济的烙印。

三、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各类经济活动,一是因为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各类资源(主要是资金资源),各部门都有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二是因为企业的创新创业的活动仍然比较弱,尤其在欠发达地

区。

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在空间和产业中的重新配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对一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中企业的支持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其他企业的集中和聚集。

四、微观方面推动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

  在具体的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引导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例如,今年是科技部提出的中介机构建设年,地方也在积极响应,建立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

其实,在企

业集群的地域空间中,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中介机构、协会等提供各类培训和咨询,或者有目的的组织企业家交流集会,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以及企业协作联络网络的生成,从而促使企业之间知识、

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为创新的发生提供可能。

  对一些初具规模的集群,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排除一些阻碍集群发展壮大的消极因素,等等。

 

今后集群研究的方向

 产业集群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歇尔的“外部性”。

但是传统经济学一直受着均衡框架的束缚,解释集群机理和现象一直是经济地理学们,如韦伯、佛罗伦斯、廖什等。

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柔性、灵活中小企业集群集中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所以重新获得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从理论上将,国外对产业群的研究分为三大学派,一是弹性专业化学派,如皮埃尔和赛佰;二是加利福尼亚学派,如斯哥特和斯多波等;三是技术创新学派,以纳尔森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在实践中,由于克鲁格曼、波特等人的影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如2001年1月23-24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土规划与区域行动议会(DATAR)组织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国际组织和法国经贸部等在巴黎联合召开世界大会探讨世界经济中的地方企业网络-地方集群,这表明发展地方集群成为各国公共政策的热点。

2003年1月10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名学者在丹麦进行欧洲集群政策研讨会,就集群政策如何从竞争力政策和增长政策中吸取经验、及作为增长工具的集群政策如何在未来起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注重产业集群的研究(当时称之为工业地域组合),陆大道(1986)、魏心镇(1981)、周世宽(1983)、沈小平(1987)、仇为之等人结合国内实践写出了有关论著,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最早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是张蕴岭和顾俊礼(1988)、王缉慈(1994)、李小建和庞效民等人。

目前,产业集群已在国内形成了研究热点,2002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以产业集群为主题的达到200多篇,也相继出现一些以集群为研究重点的博士学位论文(仇保兴,1998;邱成利,2001;刘军国,2001;钟宁,2001;盖文启,2001;朱华晟,2002;梁琦,2002;魏守华,2003)。

目前集群有更多学者关注,2002年11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在宁波市成功地组织了题为“产业集群(簇群)与区域创新发展”的研讨会,会议得到了全国百余名学者的积极相应;学术讨论正在深入,2003年9月7日将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产业集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2003年北京大学王缉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了科技部的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集群战略》,在比较研究国际上发展集群战略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集群模式和发展集群的占领的公共政策问题,遗憾的上主要涉及的是传统型地方集群。

 2003我国全面启动制定我国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2003年8月15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在这个本届政府第一个重要的规划中,第20个专题是“区域科技发展研究”,而“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已经列入这个专题,作为5个课题之一。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中小企业集群政策研究。

尽管如此,我国关于集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提创新型产业集群好

我们在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意识到中小企业的集聚并不能够自动地将企业集中地转变为富有竞争能力的地区;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集中地就能够获得成功的,尤其是持续地发展。

为了使产业聚集地富有竞争能力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我认为,首要的从战略上意识到:

建立顾客导向型的、创新型的企业集群才有利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持续保持和提升。

顾客导向型的产业集群,不同于产品导向型或技术导向型。

1、建立顾客导向型产业集群,全面实施营销战略

产业集群既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具有灵活性和规模性的中间组织,又是一种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由于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传播,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同时,由于区域产品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育区域产业品牌。

因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政策的一种新形式。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积极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

2003年8月15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在这个本届政府第一个重要的规划中的第20个专题是“区域科技发展研究”,而“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被列入这个专题,作为5个课题之一。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中小企业集群政策研究。

但是我们在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意识到中小企业的集聚并不能够自动地将企业集中地转变为富有竞争能力的地区;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集中地就能够获得成功的,尤其是持续地发展。

为了使产业聚集地富有竞争能力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建立顾客导向型的、创新型的企业网络。

顾客导向型的产业集群,不同于产品导向型或技术导向型。

首先实施集群营销战略。

在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的管理上,全面引入营销的观念和方法。

在产业集群建设中,无论是企业,还政府不能总是低头搞建设,不抬头看市场。

这点对于政府行为而言,很重要。

如各地的产业发展推动政策要根据自己本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来确定。

二是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搞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集群规划是一个战略远景问题,不同集群要有不同集群的定位和远景。

如武汉市汽车产业就既面临武汉市以神龙为主的轿车产业和以东风为首的货车产业的整合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何整合已有的资源,要深入分析自己的基础,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其他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找出自己的目标市场。

三是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上要建立全集群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共同平台。

这一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新材料的扩散,有利于把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也可以为“内部产品”的创新提供窗口机会。

四是产品行销,应该将集群内的企业行销联合起来。

这就需要由政府或有关的中介组织出面。

一个成熟可行的集群策略应该是充分利用特殊的事件和已有的区域平台,并为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而服务。

2、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升集群竞争能力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有三种:

一是生产要素驱动型,即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廉价的生产要素获取竞争优势;二是投资驱动型,即由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能力构成,同时企业也致力于吸收先进的外来技术。

但上述两种都容易被其他地区所取代,因此要建立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因为只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产品和制作工艺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一旦产业集群内企业等组织具有了不断创新的能力,本区域内部就形成了自我强化、创造高级而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机制。

创新集群具有学习和自组织的功能,能够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有机的整合和互动,推动创新知识的不断产生和流动,形成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集群具有报酬递增的能力,因而能够形成自我强化的发展趋势;创新集群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因此,创新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势支撑区域。

武汉城市圈,尤其是武汉市已具备了实施推动创新集群发展战略的基础:

有一定特色的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数量众多的大学、研究机构、高素质人才的存在为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缺乏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的配合、知识生产机构与应用机构缺乏产业机构的有机合作,创新链条和功能还不完整。

我认为,在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网络,发展公共研发平台,推动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发挥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建立和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根据武汉市现有情况,既要大力推行便利的创业制度和环境,同时特别注意发挥核心企业在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三是将产业集群建立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结合起来。

3、营建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局面

4月20日,《长江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消息:

武汉市爱帝公司不愁订单愁生产,但是接单外协的武汉工厂有7家,浙江、广东和省内其他地方有30多家,大头在外。

去年,爱帝完成外贸合同额1000万美元。

因为外协企业难找,有些订单只好放弃。

作为老纺织工业基地,经多次调整,不少企业消亡,染整、面料、辅料生产短缺,产业链条出现结构性缺损,这本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可以到武汉市的周边地区寻找外协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