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517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日英雄事迹5篇.docx

抗日英雄事迹5篇

抗日英雄事迹5篇(精选多篇)

  抗日英雄事迹5篇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

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牺牲时,年仅19岁。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国共产党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

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

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

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

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

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

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

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

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

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

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

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

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

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

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

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

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

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

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

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

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

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

“乖乖投降吧!

皇军不会亏待妇女!

”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

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

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请继续关注本人:

.HAooRD.)者占领了东山省。

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

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

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

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

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抗日英雄事迹:

  赵一曼,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

四川省宜宾县人。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

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

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

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被俘,于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

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从容就义。

时年31岁。

  为纪念她,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一曼大街。

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她题了词。

  少先队誓词: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我在队旗下宣誓: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世博会资料:

  20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

于20XX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举行。

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

  展会名称:

中国20XX年上海世界博展会类别:

综合类

  览会参展方数量:

240个国家地区组织

  举办地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

  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

  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

  会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XX.5.1—10.31,共184

  天

  海宝投资成本:

会场面积:

参观人数:

约450亿人民币5.28平方公里预计7000万人次吉祥物:

  奥运会精彩: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多少年来的渴望与期盼。

我们和世界人民共约北京,在比赛中相识相知,传递奥运友谊,共续五环精神。

请记住那些在运动赛场上勇于拼杀的体育健儿,不管他们是否取得好成绩,他们流的汗水都体现出了比赛的辛劳。

每当国歌响起,获奖选手站在领奖台上,眼含泪水深情地注视着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我坐在电视机前和中国的运动员们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欢呼,我也欢呼,他们激动流泪,我也跟着流泪。

看,体操队的邹凯、李小鹏,乒乓球队的马琳,跳水队的郭晶晶等,他们是多么棒,他们为中国争得了荣誉,我佩服他们,他们那种不放弃、带伤训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

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

  1880年调北洋水师。

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

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

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

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邓世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参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世昌: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

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将领

  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

甲午战争,使丁汝昌交上了厄运,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

  在丰岛初战之后,丁汝昌数次率舰队出海未能击敌,他就开始受到朝廷一些高级文官的奏参。

8月26日,朝廷将丁汝昌革职,经李鸿章多次上奏力保,丁汝昌方得“暂免处分”,但日后“倘遇敌船猝至,有畏缩退避情事,定按军法从事,决不宽姑。

  在山东半岛战役中,丁汝昌始终处在戴罪留任而以观后效的境地里,情绪悲观低落,内心矛盾重重,自然难以从容指挥战事。

1895年1月24日,丁汝昌在打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

“致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

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

  丁汝昌:

  在冰天雪地而又炮声隆隆的威海卫军港内刘公岛上,久经沙场的丁汝昌知道,处于日军严密海陆夹击之中的北洋舰队已形同瓮中之鳖而在劫难逃。

丁汝昌更清楚的是,这支由大清王朝花费巨资历时二十年建成的舰队一旦被日军彻底歼灭,在北京城等待他自己的只能是一座断头台。

因此,丁汝昌此时已下定战死在刘公岛的最后决心,他甚至还请来六名木匠为自己打制了一口棺材,并亲自躺进棺材里一试尺寸是否合适。

1月27日,丁汝昌给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真实地流露出丁汝昌当时悲观失望至极的心态:

“······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

自顾衰朽,岂惜此躯?

······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又多莫测。

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

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

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无暇过计也。

  丁汝昌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丁汝昌“获咎甚重”而未对他议恤。

直至光绪皇帝死后的1910年4月2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其原有官职军衔。

丁汝昌的遗体被运到安徽老家,安葬在无为县严桥乡梅山村的小水鹳山的土岗之上。

一代无大作为的海军统帅,就这样长眠在安徽无为的山冈上。

历史,就是如此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丁汝昌不管怎么说也算个英雄,因为最后被困刘公岛时,眼见败局已定,便自杀殉国了。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九,记载到(27):

“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

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

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

?

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

?

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

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牺牲时,年仅19岁。

  阎锡山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

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黄继光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

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

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

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

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

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

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

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

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

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

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

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

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

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

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

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

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

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

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

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抗日英烈之戴安澜将军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

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

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

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英国的《泰唔士

  报》称之:

“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

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抗日英烈之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河北高阳人,中国抗日英雄。

出生于农民家庭。

  1933年初,日军进逼热河,二十九军奉命调至长城一带迎敌,他参加了长城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长城抗战失败后,回驻张家口,兼任张家口警备司令。

同年5月,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冯被推举为总司令,他任察哈尔省代主席兼第一军军长。

与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

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被迫撤销,改任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一度到北京香山隐居,消愁度日,等待时机报效祖国。

1937年初,应冯治安、赵登禹等人邀请,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军训团团长。

在军训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日本不断侵逼我国,是我们的仇敌。

抗日保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个人一定和大家一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为国家的荣誉而献身。

  抗日英烈之赵登禹将军

  1898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山东荷泽人。

家境贫寒,塑造了他的嫉恶如仇的性格。

1922年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

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凤翔剿匪,屡立战功。

1929年,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1930年,改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旅长。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

奉令率部作为先头部队,移军通县,继驻三河、蓟县,构筑工事备战。

日军主力在飞机数十架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与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起指挥南苑驻军顽强抵抗。

右臂中弹负伤,部属劝其退出战斗,执意不肯。

未久,腿部等处亦受伤,仍督部力战。

后奉命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不幸被日军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

殉国后,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抗日英烈之谢晋元将军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

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二个多月,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

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

10月27日,上千的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

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

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

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

29日,写下遗书: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

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30日,接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

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仓库,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

坚守仓库4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他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为上校团长。

  抗日战斗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

“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

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

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

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

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

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

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

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

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

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

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

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

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

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

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