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753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1~5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资源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导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认识长方体

1、师:

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师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师:

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三)、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1、师: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做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思考:

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是怎样知道的?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4、做练习三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5、做练习三第5题。

全课总结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记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第3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6-9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资源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导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

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

师:

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

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思考: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全课总结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记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第6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5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导入

谈话:

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

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

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导学

自主探究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

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

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比较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4)提出要求:

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看图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教后记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第7页的例5,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6~10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提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正方体呢?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

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

导学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读题,并思考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再想想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启发思考:

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完成练习四第7题

4、完成练习四第8题

5、完成练习四第9题

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教后记

5、体积和体积单位

(1)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第10~11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1~4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资源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导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认识体积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

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

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

为什么?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4)师指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体积)

追问:

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二)、认识容积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师:

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

容积)

追问:

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

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

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思考:

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教后记

 

6、体积和体积单位

(2)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第12~13页的例8,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5~10题。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资源

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导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导学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比较体积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突出:

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

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板书: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

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

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

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应用评价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6—17。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以旧引新。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导学

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师:

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

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师:

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

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

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2、验证、交流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过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同学们能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问: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

V=abh.

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

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

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理解

的含义,进一步明确

的读法、写法。

做“试一试”。

应用评价

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做练习六第2题

课堂作业:

做练习六第1、2题。

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哪些疑问?

教后记

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8。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和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情景激情。

师: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

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

“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

”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导学

探究新知

1、理解“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师:

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

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总结算法:

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2、总结、归纳长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问:

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3、总结、归纳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问:

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

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V=Sh

应用评价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2题。

2、练习六第4题。

3、练习六第5题。

课件展示:

什么叫“横截面”?

4、练习六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

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5、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6、7题。

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教后记

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9-21。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导入。

师: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师:

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导学

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师:

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出来?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

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问:

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

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

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师: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问:

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

应用评价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2、练习七第1题。

3、练习七第2题。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

4、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3、4题。

评价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教后记

 

10、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1-22。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