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947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239 大小:83.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9页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9页
亲,该文档总共2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2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影构图》周德尤PPT推荐.ppt

,二、形象表现力强,摄影传播主要依靠视觉手段画面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世界性语言“百闻不如一见”、“一图胜千言”,三、画面要简洁,简洁可以突出主体简洁可以带来视觉快感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第一乐章北京广播学院王生摄,岁月薛国庆摄,四、画面的形式美,画框内的事物都是经过了我们重新组织的事物画面形式美感的强弱,不完全是“观念问题”,而应是“条件、时间是否允许”的问题观察力、想象力是摄影师的必备能力,路旁偶拾郭艳民摄,第二章:

构图的原则,突出主体平衡画面简洁画面,2023/4/30,第一节突出主体,一、主体的定义,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控制画面全局的焦点;

通俗地讲,主要的被摄对象,想给观众观看的主要事物,就是画面的主体。

二、主体的作用,表达内容的中心结构画面的中心,三、处理主体的原则,突出主体突出,是画面构图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四、突出主体的方法,主体位置1、黄金分割构图;

2、九宫式构图;

主体面积1、直接突出主体;

2、间接突出主体,郁金香,缝隙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王生摄,摄影构图的两个规律,根据被摄事物的骨架结构根据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主体的面积,直接突出主体间接突出主体,直接突出主体,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比较大采用近距离拍摄或者长焦距镜头拍摄直接突出主体的画面偏重于“写实”,间接突出主体,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比较小间接突出主体的画面偏重于“写意”,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利用明暗对比,窗前,静夜的窗口,利用色彩对比,利用线条引导人的视线,搅麦场,利用框架性前景,红棉帆影,利用动静对比,五、支点,当拍摄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为主的大景别画面时,往往需要在拍摄场景当中寻找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点,以起到统帅全局、结构画面的作用,这个事物或者这个点就是画面的支点。

长江万里图陈复礼摄,火焰山陈复礼摄,沧海一粟郭艳民摄,第二节平衡画面,一、对称与均衡二、陪体的处理,裸跑者,对称式构图(4),秋塘清趣钟大年摄,对称式构图给人平衡感,水乡怀想林森摄,均衡,画面各部分的重量感要平衡,一、陪体的定义,陪体是画面中陪衬、渲染主体,并且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次要对象,是和主体联系最紧密的次要对象。

二、陪体的作用,

(1)解释、限定、说明主体;

天使之光,口琴演奏家阿莱德,二、陪体的作用,

(2)点明、深化主题;

乌干达的干旱威尔斯摄,(3)陪体有时可以同时做前景。

讨价还价王新华摄,三、陪体的处理,直接处理陪体间接处理陪体,直接处理陪体,陪体在画面内,偏重于“写实”;

位置:

往往处在四边、四角等非优越性位置;

色调、影调:

明暗和色彩方面不会压过主体;

形象完整性:

往往不完整,只是保留足以说明问题的局部。

第一次进城北京广播学院83摄影韦大军摄,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太监,间接处理陪体,陪体在画面外,偏重于“写意”;

画面中要保留必要的“桥梁”或“媒介”,引导、限制观众的想象。

射箭,第三节:

简洁的画面,一:

前景二:

背景三:

空白四:

运动,前景,一、前景的定义二、前景的作用三、框架性前景四、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前景的定义,前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距离镜头最近的景物。

二、前景的作用,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西校园七桥之一郭艳民摄,路边的问候郭艳民摄,西校园的教堂郭艳民摄,前景景物与主体、背景景物形成联系或对比,表达主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北京广播学院95文编范苇菁摄,填补画面中过多的空白;

清华园的历史北京广播学院77摄影马国力摄,交代主观视点,拍摄主观镜头。

马克吕布摄,伴儿北京广播学院97电编续本吴冰摄,琉璃厂马克。

吕布摄,构图梁国太摄,林肯纪念堂郭艳民摄,千秋业绩佟毅夫摄,四、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要为前景而前景”;

一般忌讳过大、过亮、过虚;

注意前景和主体的配合。

背景,一、背景的定义二、背景的作用三、背景的处理,一、背景的定义,背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起陪衬和渲染作用的环境景物。

*背景运用的常见问题前后景物的不良重叠,二、背景的作用,交代画面的时间和空间特点;

渲染气氛;

与主体和前景中的事物构成特定主题。

三、背景的处理,

(1)对于主题表现有意义;

冯巩牛群摄,咱们那时候北京广播学院田广摄,深圳。

1985马克。

吕布摄,喜庆佳节伯伟摄00函授,

(2)在明暗和色彩方面要和主体有对比;

花卉素描黎照芳摄,风草Linusyin摄,()背景要简化;

(画面简洁与否主要取决于背景简化的程度),SantaMonicaBeach郭艳民摄,简化背景的方法,角度:

仰拍和俯拍;

光线:

逆光照明;

镜头焦距:

长焦距镜头;

光圈:

大光圈;

追随拍摄:

主体实,前后景成为虚线条;

天气条件:

风、霜、雨、雪、雾等。

(1)角度:

东校园教堂郭艳民摄,牲畜交易王世龙摄,

(2)光线:

(3)镜头焦距:

蜻蜓杨秋玲摄00函授,小女孩杨秋玲摄00函授,友情戴力群摄,(4)光圈:

路边的问候北京广播学院83摄影韦大军摄,(5)追随拍摄:

瞧闺女詹耀福摄,运用动感虚化背景,红舞宋海晖摄,穿梭孔艳铭摄00美术,车流王琎摄01电编续本,洪流滚滚刘春英摄,雏燕于飞,(6)天气条件:

雾,回娘家刘广辉摄,空白,一、空白的定义二、空白的作用三、空白的处理,一、空白的定义,空白不一定是纯黑或者纯白,凡是在画面当中没有实体意义的部分,都可以被看成空白,如天空、地面、水面或被虚化的背景。

二、空白的作用,影响主体的突出程度;

(空白大,则突出,反之,不易突出);

使画面简洁;

营造意境;

(空白较多的画面往往偏重于写意),三、空白的处理,注意被摄事物的方位和朝向;

(“人有向背,物有朝揖”)注意空白部分与实体部分的比例;

大面积的空白要“破”。

在英王加冕仪式上布列松摄,江南春早李保国摄,早晨北京广播学院83摄影韦大军摄,高远的天空,贫瘠的土地,原野朱远祥摄,空何藩摄,霜叶红于二月花陈复礼摄,SantaMonicaBeach郭艳民摄,第三章:

摄影构图的方式,摄影构图的元素,构图的基本元素:

点、线、形、色照片构图时,可以将被摄取对象看做是点、线、面、色的组合、调和的结果,通过照片的画面构成达到体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1,点,指较小或者较为集中的视觉主体,在画面上呈现为一个视觉上的点。

2,线包括山水或者可以呈现出线条的被摄体,通常线表现为方向性和韵律感。

比如地平线、水平线、对角线、波浪线、S曲线等,它们都能引导读者的视线,其视觉效果和情感表现力都很强。

3,形,多个线条会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比如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等。

线的作用在于集中视线,形的作用在于体系化图像。

色,包括明暗和色调,能表达照片的情感或者感受,主要以明显的冷暖对比或者色调区分来表现。

它的载体最后仍然是在点、线、形上去体现。

构图的画幅,1、画幅:

指横画幅、竖画幅与方画幅:

当我们举起相机时,往往会不自觉的横持相机拍摄横画幅的照片,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相机竖起来拍会更精彩。

一般而言,横画幅适宜于表现平坦,开阔的场景,比如拍摄全景式照片。

竖画幅适宜于表现高大,向上的场景以及高度大于宽度的被摄体,比如高楼,大树,全身人像等。

值得提醒的是,除部分特殊被摄体必须用横或竖的一种画幅进行拍摄外,有很多景物都是两种画幅可以同时进行拍摄的。

正方形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均衡而对称。

作为有四条等边的抽象几何形状,正方形缺少张力,显得静止。

所以在拍摄对称结构的物体时,正方形构图显得既简单,又可以达到很均衡的效果。

画幅形式并无优劣之别,更主要的是用途会有区别,比如电脑桌面只能是横画幅的,杂志封面则多为竖画幅的,在报刊杂志上的排版时也须要横竖混排,以避免版面单调。

因此我们拍摄图片时,最好尽可能的同时拍摄两种画幅的照片,以便满足不同的用途。

构图的景别,2、景别:

指根据取景范围的不同而划分的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1)远景远景构图,画面包括了广阔的空间,所容纳的景物范围大,数量多。

擅长表现被摄景物自然气势,强调其整体结构,给观众一种气氛上的渲染。

但对于画面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细节则不要求再现得十分具体。

远景构图多用来表现山川的壮丽,江湖的秀美,是风光摄影、环境摄影的主要景别。

拍摄远景画面时,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川河流的走向,海洋沙漠固有的色调,结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2)全景全景构图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

全景范围取决于被摄对象的大小,被摄现场的大小。

只要能够反映全貌,给观众一个整体印象,就称为全景。

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范围大小与被摄主体大小相对而定。

拍摄全景要注意环境与主体对象呼应关系和主体整体富有特征的轮廓,以达到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完整。

(3)中景中景的拍摄距离比全景要近些,如果有人物的画面,常以人物腰部以上来结构画面。

中景的特点是,擅长表现人物动作、情节的局部,环境降为次要地位。

交待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动作情节来说明画面内容。

拍摄中景人物时应注意,人物的面貌、神态、活动的情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近景近景构图主要突出人物的神态或物体的质感。

如人物摄影的拍摄,自胸前到头部充满画面,可称为是近景构图。

运用近景构图应注意,处理好人物的眼神光,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这主要是要运用好摄影光线才能实现。

(5)特写特写构图只表现人物或物体以及景物的特别之处。

表现的是重要局部,不反映全貌,更没有环境、背景。

比如人物的眼睛特别的神态,脸部的表情,人物手的动作,物体的某一部分细节都可以成为特写画面。

与其他景别比较,特写构图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运用特写构图,要注意选择最能揭示被摄人物内心情感、物体或景物的局部特征的结构画面。

关键在于摄影者敏锐的观察力。

三,构图的模式,

(一),点的构图

(1)九宫格构图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前面以讲过,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

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

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方向等因素。

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

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2)三分法构图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

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

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

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3)消失点构图“近大远小”是客观存在的透视现象,尤其是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时候,能够拍摄到非常明显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如果拍摄对象是一条马路,则这条路将会渐渐变窄直到消失在远方,因而这样的构图也被称作“消失点构图”。

利用这种构图方法,可以制造出强烈的空间深度感,在平面的照片上凸显出景物的立体感。

(4)散点式构图有的被摄体非常的多而且分散,分不出主体或者我们需要表现出他们的整体美,比如一片竹林,一片花,一大片的人群等。

(二),线构图,

(1)水平线构图利用横线构图能在画面中产生宁静、宽广、博大等象征意义,但单一横线容易割裂画面。

实际上在摄影中会经常出现横线,如地平线等。

因此在摄影构图中忌讳横线从中心串过,一般的情况下,可上移或下移躲开中心位置。

摄影中所说的“破一破”就是在横线某一点上安排一个形态,使横线断开一段。

此单一横线的掌握难度要大一些,而多条横线的组合,在摄影中的掌握要容易一些,而且非常有趣。

如在多条横线充满画面时,可在部分线的某一段上安排主体位置,使某些横线产生断线的变异。

这种方法主体突出明显,富有装饰效果。

(2)竖线构图竖线构图要比横线构图富有变化,单一线时也存在和横线一样不足的地方,但多线时变化相对的要多一些。

如对称排列透视,多排透视等都能产生有时想象不到的效果。

竖线,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

其摄影面对的自然竖线要多于横线,如树木、电杆、柱子等等。

竖线所产生的效果非常醒目。

(3)十字线构图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

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

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

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

所以对于不同的题材我们应该选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去适应它。

横线竖线庄严、肃穆,(4)对角线构图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在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感或者纵深的效果。

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

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

对角线构图图例,(5)不规则线的构图不规则线的构图是很麻烦的事,掌握不好的话,很容易弄乱画面。

不规则线其本身存在着多样的属性。

如杂乱的、抽象的、理性的、神秘的等等,单一不规则线段也存在着视觉指引性,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奇特画面效果。

如果将杂乱的不规则的线充满整个画面,这时再把简捷的主体形态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可出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会呈现出抽象的、神秘的画面气氛。

俯视构图展现广阔的场景,(三),形的构图,(6)S字形构图S字形构图,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曲线的美感。

S字形构图动感效果强,即动且稳。

可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

表现题材,远景府拍效果最佳,如山川、河流、地域等自然的起伏变化,也可表现众多的人体、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以及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

河道弯弯郭勇坚摄,国魂鲍昆、凌飞、李川摄,饥饿的女孩,过马路柯夏、王一波摄,(7)C形构图C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捷明了。

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

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的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用。

(8)O形构图也就是圆形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圆心中所形成的视觉中心。

圆形构图可分外圆与内圆构图,外圆是自然形态的实体结构,内圆是空心结构如管道、钢管等,外圆是在(一般都是比较大的、粗的)实心圆物体形态上的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安排在圆形中的变异效果来体现表现形式的。

内圆构图,产生的视觉透视效果是震撼的,视点安排可在画面的正中心形成的构图结构,也可偏离在中心的方位,如左右上角,产生动感,下方产生的动感小但稳定感增强了。

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是激动人心的。

如再配合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如炮管内的来复线,即优美又配合了视觉指向。

运用框架构图增加画面空间感,三、框架性前景,加强画面的图案美;

突出主体;

遮挡后景中多余的事物。

(9)W形构图W形构图,具有极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人物的近景拍摄。

其在背景及前景的处理中,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此种构图,要寻求细小的变化及视觉的感应。

(10)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产生不稳定感。

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11)口形构图口形构图也称框式构图,一般多应用在前景构图中,如利用门、窗、山洞口、其它框架等作前景,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

这种构图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使人感觉到透过门和窗,来观看影像。

产生现实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是强烈的。

第四章:

构图禁忌,取景的核心是稳定性和协调性,使视线集中到被摄主体上,以达到突出主体,表现主题的目的,但一定要同时注意协调主被摄体和周围背景的关系,摄影经验不足的人常常会只看到主体而忽略背景,许多失败的照片,并不是没有选好主体,大多数是没有选好背景或者是没有协调好背景,甚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背景,从而造成画面散乱、失调。

1,主体居中这种情况会让画面显得单调、呆板,这是初学摄影人常犯错误的首恶,因为现在很多数码单反相机(尤其是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的主对焦参考点,测光点大多都在相机取景器中心,因此一般的摄影者,很自然就会把主题摆中间,所以很多初级摄影培训班上,对新学员会强调有二个不准,一是不准用自动档拍照,二是主题不许摆中间(特殊状况除外),是很有道理的。

2,画面太复杂初学摄影的人往往希望把眼睛看到的美景统统拍下来,生怕漏掉任何内容,使得画面上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且内容之间缺乏呼应、协调、主从关系,便画面复杂而散乱。

这就要求我们拍照时要根据自己的拍摄意图选择确切的被摄主体,从而有所取舍,不要让画面容纳太多不必要的景物,应该尽量维持画面的单纯,这样才能突出主体和主题,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摄影要做减法。

3,背景不单纯这在人像,微距摄影中最为常见,初学者大多只看主体好不好,不管背景是否合适。

所以我个人常常认为,有时选个好的主体不如选个好的背景,找到个好的背景往往比找个好的主体更难,千万不要让复杂的背景破坏了画面。

4,画面不平衡主要是画面内容过于集中在某个点或角落,且没有与之相呼应的东西来平衡画面,从而形成画面的视觉重心不稳定。

应以构图的均衡的原则来布局,将景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或者安排某个与之有关联的物体与之呼应,避免造成上下左右的不平衡,让画面不会有倾斜不稳,或头重脚轻的现象。

地平线倾斜风光照片,又是横向构图,水平线却是斜着的,感觉象是房子会倒,水要流出来似的,这是风光摄影中较为常见的构图失误。

主要原因是相机没端平,造成画面上的水平线或者垂直线的倾斜而让人感觉画面不稳定。

也有时是因为没能合理组织好透视而产生的斜线造成画面倾斜。

6,水平线中分画面这里的水平线既可能是地平线,也可以是其它任何物体形成的水平线。

不要让横贯画面的水平线中分画面。

7,空间保留不当在人物朝向部分使取景框嘎然而止,或者后面比前面留空更多,导致画面沉闷憋气。

一般而言,依据人或者物的视向、朝向或移动的行进方向比相反方向保留更多必要的空间,才能让人的视线生理得到释放。

8,头上长出电线杆、树枝、草丛等除了人之外,任何物体的“头上”都可能长出“树枝”,这被称为重叠干扰,值得我们留意。

当我们开始留意“头顶上”是否长出东西时,请不要忘记“身上”和“脚下”也可能长出东西。

和“头顶”上长出的东西相比,这类重叠干扰更容易被忽视。

9,从人体大关节处裁剪分割画面来自于画面中的线条可能造成分割或切割的感觉。

在主体前面出现的线条比较容易被发现,而在主体后面出现的则更加隐蔽、更加容易被忽略。

横贯画面的线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产生强烈的分割感,比如说地平线上的巨石和海平线上的船只等等。

通常在线条连接在主体的薄弱部位时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切割或分割感。

所以,在拍摄人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线条切割或分割人体的薄弱部位。

在室外拍摄人物时,也要注意地平线、天际线或者栏杆等和主体的相对位置。

10,画面太满透不过气我们讲摄影要突出主体,于是有人就会认为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比例越大就是越突出,也就越好,于是将要拍摄的景物拉得很近,直到画面放不下为止。

当我们看到拍出的照片时,会发现这些照片中的景物令人感到非常的压抑,透不过气来。

我们一般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三分线等位置,留出适当的空间给背景,使主体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中,画面留空要合理,不能太满,当然也不能太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