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581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

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教学反思1

1、由于主题图及巩固练习中,规律的出现都是比较的单一(两种颜色交替出现),所以在图气球时,学生出现的情况都是两种颜色交替出现。

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多一些形式,如出现表格式、十字型等,或是在颜色的交替规律上多一些准备,那学生填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不会被此框死。

2、在串珠子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黑珠不变,白珠一个个增加的想法,教师在及时表扬的同时,也应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出现这种方法时,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就,及时提问,“根据这个白珠一个个增加,黑珠不变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

”这样课堂上会更精彩,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的教育。

如在涂气球时,有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个涂,一个不涂的规律,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她太懒了,空了一个不填。

”而此时的我只是“那有没有规律呢”一个反问而过去了,如果此时在提问的同时,再表扬这为同学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这样的处理会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

《找规律》教学反思2

1、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考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把课堂的时间交给了学生。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

而现在,却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主要体现在,老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意识大大增强了。

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生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使用活动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一定要要从学生的角度动脑筋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更要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

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

2、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把整节课放在一个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在两次小组学习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

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

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发现,而且有的优生能将横向和竖列的规律归纳为同一规律。

4、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因为学生的两次探究交流时间要保证,交流不充分收不到效果所以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

遗憾的是最能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创造规律没有时间在课上展示。

怎样高效的利用时间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

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

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

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

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

然后,故作神秘地问:

“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

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

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

我话锋一转说: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

”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

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

“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

你们有信心拿到吗?

”此时,学生大声答道:

“能!

”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

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

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

学生:

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

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

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

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

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

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

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

(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

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

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

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

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

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

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

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

看!

这是谁?

刘翔在2021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

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

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

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

质疑:

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

探究规律:

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

在小组内试一试。

c:

汇报小结:

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

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

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

对比联系:

师:

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

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

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

(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

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

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

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

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个别习题学生掌握地好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一做综合习题就犯糊涂。

但总的来说,学生掌握地较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

教学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我运用猜颜色的活动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第一组好猜,第二组猜不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知规律。

导入课题找规律。

接下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

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

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创造规律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

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学生放手探究还不够,总害怕学生不会,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是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应读懂读透教材,例子举得太少,都局限在颜色里,应让学生感知更多的规律。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

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

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

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

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事物简单的搭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按顺序进行全面思考这一数学方法。

学生要探索的排列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

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同学排队照相的生活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

如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学生说是9种,有学生说是3种,也有学生说是6种,到底是几种呢?

我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

而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人物来排演探索的等等,再通过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想法,从而体验错误的由来,最后形成共识。

这样教学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排列问题)》,课前布置了预习题:

1、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小军、小明、小红三个小朋友排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上课一开始,学生讨论的相当热闹,也很有条理,也列出了算式3×2=6(种),可是在表述算式所标示的含义时,绝大部分学生语塞了。

当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该怎么办?

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有责任告诉他们。

但在后来的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说算式的含义。

在练习的时候,我适当把题目拓展了一下,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我又把数字改成8、2、0,8、2、5、1让他们找规律。

“想想做做”第二题我又把4支球队改成8支球队、100支球队,真正体现规律的作用。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没有出示书本的例题,而是让三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提出问题:

“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学的答案就是9种,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课内容的影响,后来我让这三名同学交换位置,发现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针对此,我就大家思考:

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9种,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质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出现。

例题解决完后,我又进行了拓展,让一名同学找出几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两个问题:

一是你们见面后每两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

二是在过节是您们要互相赠送礼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礼物呢?

显然,学生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礼物,我又追问:

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结果?

感觉有些孩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还有些欠缺,需要继续培养。

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来得及完成课堂练习,可能与没有设计预习作业有关,新授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

《找规律》教学反思8

本册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

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

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

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规律情景。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图形引出规律:

呈循环排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

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图中排列规律。

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过程。

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

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

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

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的汇报课终于在今天第二节课上课了。

准备这节课时李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指导与建议。

在之前的讲课里,李老师就告诉我上课前必须要先管好纪律,没有好的纪律一节课是没办法完成的,特别像一(4)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