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624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docx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

《雨点儿》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点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点儿》教学反思1

  今天这节课作为一堂年级公开课,应该说我的备课还是比较充分的,课上环节也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我认为这堂课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是本堂课有一个环节,即在文中找出含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的句子这一个环节漏掉了。

后来虽然补上了,但是显得生硬,导致了教学内容的脱节。

究其原因,是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临场的应变能力不足,这里漏掉的环节其实可以省去。

二是教师扶得过多,学生的自主性不够明显。

如,飘落一词的含义,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不一定非得说出意思不可。

三是朗读的指导不到位。

如,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对话,学生并不明白所谓的对话是什么,读起来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一问一答不明显,语气平淡;第五自然段没有读出感情,感觉不出雨后景色的美丽、漂亮。

四是受条件限制(无多媒体),无法使用课件,只能借助图片、描述、想像等辅助手段,无法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花更红了草更绿”了一句,“更”字很难从图片中体现出来。

《雨点儿》教学反思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

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

我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媒体助学,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的地方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文中找到答案后,在充分地想象后,我运用了多媒体,将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地方发生的变化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各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朗读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孩子看到了花更红、草更绿、看到了光秃秃的地上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听到了悦耳的音乐,情感再次达到高潮,此时,大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再次呈现出来。

  在《雨点儿》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兴趣点,通过朗读,接受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情感在读中得以体现,轻轻松松成为学习的主人。

《雨点儿》教学反思3

  〖“需要”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

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

比如:

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

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性爱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

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

“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借助媒体,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

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激情感表达出来。

  〖角色朗读,注重个性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

“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

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

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

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

”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花上,亲吻她美丽的小脸蛋;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花雨伞,开心地滑滑;还有同学说到小雨点落到臭水沟里,呜呜地哭泣;小雨点落到沙漠里,很快被吞噬了……这样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共振中引发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

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

我们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

“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为什么不到同一个地方去?

”这本身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按常理讲,下雨的面积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个地方。

我正想解释,这时学生说了: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所以大雨点儿选择了没花没草的地方,小雨点选择了有花有草的地方。

”讲得多精辟啊!

这完全是对生命的感悟!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我在教学《雨点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读了课文,谁来问一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同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并相互评价:

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如你要到哪里去?

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声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

)可以通过图片或电脑课件展示雨过天晴,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绿的小芽的画面。

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可以戴上头饰表演:

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后集体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雨点儿》一课,在指导学生品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画面,亲自感受一下雨点儿给大地所带来的这些变化。

(出示动画:

春雨丝丝、万物复苏的情景)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引导:

雨点儿不仅是大地的好朋友,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表达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老师进一步启发:

你觉的这段话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美?

谁能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情感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品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利用绘画创设情境,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心,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

如学习《雨点儿》一课可以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

“滴答、滴答,飘飘洒洒。

云妈妈的孩子来了。

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

”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张着嘴巴“说话”的大雨点和小雨点。

有趣的画面逗得孩子们露出笑脸,学习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教师趁热打铁说:

“它们说什么呢?

请小朋友们快去读读课文,告诉你的小伙伴吧!

”孩子们想学爱学的情感波澜马上掀起来了。

  〖抓住知识要点,组织游戏

  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

寓知识于游戏中,不但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课文《雨点儿》这篇课文的生字时,由于雨点儿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于是我就在每个孩子的课桌里藏了些雨点卡片,背后写上一两个词语。

开展“读雨点的话”游戏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的最多、最正确。

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

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

如:

找朋友、开火车、猜字、举字、摘苹果、打擂台、插红旗。

”等等。

深受同学们喜欢。

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能保证孩子们在轻松、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雨点儿》教学反思4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儿》教学反思。

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并注意积累语言。

  首先,把识字融入到句子教学中。

  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第一句: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句话中有很多的词语:

数不清、云彩、飘落等,我把这些词语的学习放在句子教学中穿插进行,巧妙地连接,这样既不会断了文章情感学习的线,也使词语教学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

同时在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个词语:

“数不清”和“飘落”当学生读到“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一句时,我问学生:

“课文里说什么数不清?

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

有的说“落叶”有的说“星星”还有的说“头发、羽毛”等。

在学生理解“飘落”一词后,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

如:

“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教学反思《〈雨点儿》教学反思》。

”“冬天到了,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注重朗读的体验和朗读的指导

  开课伊始,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请学生说说:

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

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

我不追求朗读的技巧,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朗读效果,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创新,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此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语言的环境。

  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

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间。

让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查找相关资料图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空间,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比如:

让学生看动画——草绿花红与枯枝败叶的强烈对比,一目了然。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给花和草带来的变化,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又如:

为帮助学生理解“飘落”一词,我在出示图片之前,首先采用了现场演示的方法,直观而具体,为后面词语的运用做好铺垫。

  但课无完课,经过反思,发现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

这是比较靠后的一篇课文。

而当时上这一课时,孩子们还只学到第4课,还没有认识几个偏旁部首,没掌握多少识记生字的方法。

自主识记生字的环节落实不够到位,显得仓促不够扎实,学生的识记方法称不上灵活多样。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但却让自己收获多多。

《雨点儿》教学反思5

  教学目的:

  1.复习认读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学写三个字。

  教材重难点:

  朗读、写字是重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构想: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重点部分,让学生多种方式赛读、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揭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二、复习已学的生字词。

  1.齐读带音节生字词。

(课件出示带音节生字词)

  2.教师点拨学生巩固读音。

  师:

请小朋友再次把这些字音里藏着的秘密找出来和大家一起记一记。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拔。

每次回答后,小老师范读,全班跟读,并给对应的组加上五星。

  

(1)“清”是后鼻音。

  

(2)“彩”是平舌音。

  (3)“数”是翘舌音,是多音字。

  (4)“点”、“彩”、“数”是三声音节,要读到位。

  (5)“回”、“答”是二声音节,要读得短些。

  (6)“方”的本身的读音是一声,组成词地方时读轻声。

  3.全班再次齐读:

特别注意读准刚才说过的字音。

  4.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和同桌一起再次记一记生字词。

  5.去音节,老师指,学生抢读。

  三、读课文,分清自然段。

  1.自由读通课文,要求:

  

(1)把书翻到105页,立好。

  

(2)把平舌音,翘舌音、鼻音等难读的音节读准确,不加字,不减字。

  (3)边读边想:

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4)读完马上举手,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提示把话说完整,评价。

  2.第二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要求:

  

(1)听听读音是不是正确。

  

(2)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用1.2.3.4.5把自然段标出来。

  老师读,学生回答,评价。

  大屏幕展示标自然段情况,学生对比检查,做对的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3.分段读课文。

  

(1)说明分段读的要求。

  

(2)分段读。

  (3)评价,加五星。

  四、分段学习课文,练习朗读,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数不清”。

  a、观看动画,数一数有多少个雨点儿。

  b、引出“数不清”。

  c、说说还有什么数不清。

  (3)学习“飘落”。

  a、观看动画,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

  b、说说还有会么飘落下来。

  c、练习说话:

  __________从__________飘落下来。

  __________从__________跳下来。

  __________从__________跑出去。

  教学反思: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读文”,“体验性朗读”,“想像延伸”。

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主体”如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

诸如“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谁的功劳?

你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吗?

”等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

  夸美纽斯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雨点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演示雨点儿过后大地的美景,同时配上音乐。

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当我问孩子们:

你们喜欢谁?

有的学生说喜欢小雨点儿,因为小雨点儿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有的学生说喜欢大雨点儿,因为大雨点儿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在这堂课中还注重激励的策略。

摒弃常见的实物、小红花、掌声等外在激励的方式,而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等内激励的方式。

外在激励大多是浅层的、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在鼓励少数的同时打击大多数。

而内激励是深层的、长久的、公平的,也是令人难忘的。

在本课中,我十分注意自身的评价语言,包括对个别孩子的评价,以及对全班孩子的评价。

就如在孩子们朗读完一遍后,我这样评价:

“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能让老师再享受一次吗?

”这样的语言评价,我相信比奖励小花效果更好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

本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遗憾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主动探究的环节很少。

这主要是我不敢大胆放手,其实课文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请孩子自己探究学习的。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并且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2、孩子们质疑的环节没有。

学生质疑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没有设计,但是实际上文本中有一些地方能很好的质疑的,我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雨点儿》教学反思6

  《雨点儿》是篇科学童话,全文采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小朋友雨水滋润万物的道理。

让学生理解雨点儿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先让学生欣赏雨过后草长花开的景象,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再让学生看动画说说雨点儿给草和花带来的变化。

接着我指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还会落在哪儿呢?

你能用拟人手法来说一到两句话吗?

”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还给哪些植物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有的说道“雨点儿落小河里,小鱼欢快地唱起歌”;有的说着“雨点儿落在禾苗上,禾苗咕咚咕咚喝个够”;还有的说“雨点儿落在小树上,小树痛快地洗澡。

”……从而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雨点儿》教学反思7

  [案例]

  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

  试教时:

  识字环节:

出示“数、清”等10个生字,引导学生读准音,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用联系生活、加一加、换一换、演一演、数笔画、猜谜语等多种方法记住形。

通过指名读、跟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齐读等方式加以巩固。

  阅读教学片断:

在课间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4小节,听听雨点儿说了些什么,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话。

划好后同桌互读,而后分角色读,表演读。

再启发学生针对雨点的对话质疑并加以感悟,使学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点儿的滋润,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点儿的滋润,让种子能在这里安家。

  公开课上:

  识字环节:

结合语境,只出示“数、清、彩、飘、落”等出现在同一句话中的5个生字作为重点来教,通过联系生活记住“数”、加一加或换一换记住“清”与“彩”、创设情境演一演“飘落”等方式,突破了识字教学的难点。

同时还理解了文中带有这5个生字的那句话。

另有“空、问、回、答、方”这5个生字,音形义相对较易掌握,就将它们分散在理解课文时进行教学。

其中“方”字还作为书写指导的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笔顺与笔画位置。

再在学文后的巩固环节来做“跟生字宝宝捉迷藏”、“你说我猜”等游戏。

  阅读教学片断:

在课间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小节。

我先带着学生划下大雨点问小雨点的话,指导读好这个问句之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对话内容,并进行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而后启发学生针对雨点的对话质疑并加以感悟,使学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点儿的滋润,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点儿的滋润,让种子能在这里安家。

  效果:

试教时,在识字环节,全场就冷了,没有几个孩子能积极参与,更不用说能用多种方法识记了。

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又因为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要求——“用笔画出雨点儿所说的话”难倒了大多数学生,使得整堂课连牵带拽的,没有了自主参与,没有了兴味盎然,没有了轻松愉悦,更没有了我所期望的精彩,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而在公开课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