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852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厦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       B.西厢房       C.北房       D.南房

2.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

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强化宗族认同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D.继承华夏传统

3.梁启超道:

“杀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然后君主专制之政体乃成。

”该论断

A.符合唐朝政体特点                B.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

C.总结朝代更替规律                D.体现了古代政治转型

4.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意图解

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重视严格限制君主的权力

5.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6.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

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

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

“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这反映出宋代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7.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据此,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8.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9.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10.随着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

图1中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①骨耜②垄作法③翻车④曲辕犁

图1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商鞅说: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2.据表1(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表1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13.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14.南宋时期中国把瓷器、丝绸、印本书籍输向海外,输入物品有金沙、木材、珠宝、高丽参、药材等。

这一外贸的产品对比可以说明

A.古代外贸不计经济效益B.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C.中国在各领域世界领先 D.外贸收入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源之一

15.万历初年所谓“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一系列赋役改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

明代的赋役折银改革

A.说明了白银成为了法定货币B.体现了明朝政府废除纸币与铜钱的愿望

C.密切了农民与市场间的关系 D.促进了明朝赋役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6.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17.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8.对表2的解读,正确的有

表2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

(百万)

粮食总产出

(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粮食单产

(千克/公倾)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年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年

123

35,0

55

32.0

40.0

1,095

1750年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年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在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的实质是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20.图2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

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1.《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

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

这反映了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22.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

“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恻隐之心”      

B.“心即理”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3.北宋理学家“二程”说:

“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洞明)。

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2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

25.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

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

材料说明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26.顾炎武说: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

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27.李贽指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从材料可以看出二人都

A.否定君主专制      B.具有批判精神

C.提出新的社会设想D.站在新阶级立场上   

28.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理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理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

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29.2011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中,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鼎名原文见图3),由此引发激烈争论。

对此,有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况且这个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因此,读成“后母戊鼎”是正确的,这种读法的理由更充分。

专家的解读依据的是

A.甲骨文的书写特征         B.古代分封制

C.汉字演变史               D.古代礼制

30.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

C.杜甫D.白居易

31.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

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

这表明当时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3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

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

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1分)为什么到春秋时期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3

分)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哪些解决“周

文疲弊”的主张?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8分)

3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5分,至少答5点)

3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刘贺)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

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

“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

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注: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

公元前86年刘贺四五岁时,其父去世,遂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后来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述。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36、37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评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3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由国子监掌管“训导之政”,各学分设博士、助教主管施教。

国子学只准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只准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

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允许酌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

在地方州县也设有经

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宋承唐制而略有所减,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也各设州县学。

国子学收朝廷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

至南宋时,国子学也并入太学,官学的层次和管理进一步得到完善。

与此同时,书院兴盛。

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就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学校教育有何发展。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9分)

 

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蹐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

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

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

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

(9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B

C

D

D

A

A

D

B

C

B

B

C

D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D

B

D

B

D

C

B

B

B

B

D

D

C

C

B

二、非选择题

33.(14分)

(1)涵义:

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1分)

原因:

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任答3点3分)

主张:

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

(1分)

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分)

(2)不变:

最高统治者仍世袭;(1分)

变: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分)

“不变”成因:

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1分)

“变”的成因:

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4.(11分)

(1)突破性创新: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商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地位开始改变。

(任意一点得2分)

渐进式创新: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水转翻车的发明与使用。

(4分,任意2点得4分)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建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

宋词辉煌;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北宋四大书法家,以行书名世。

(5分,至少答5点)

35.(12分)

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分)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或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汉代手工业水平较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

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9分)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出土文物反映出西汉海昏侯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1分)

3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官学的层次和管理得到完善;入学资格限制放宽;书院等民间教育组织兴盛。

(6分)

(2)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9分)

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隋朝国库充盈;平定叛乱、巩固政权的需要;洛阳比长安更具地理和经济优势。

(6分)

(2)影响:

加强了隋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提升了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

劳民伤财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