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6478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docx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1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

  【一】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长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

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

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表现出持续增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持续发生变化。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相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准确地理解、分析、评价。

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实行对比。

(3)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实行,绝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绝大部分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实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

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

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

原因何在?

无外乎两个因素:

(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

(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

这些统计表明,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绝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个层次上。

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升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能够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使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能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理解;还能够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

我们能够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实行即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能够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准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能够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サ比唬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协助学生“会”学。

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

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

所以,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水平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水平目标

  (1)准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水平。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水平。

  (3)通过理解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水平。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

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

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

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水平成正比。

基于以上理解,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合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请同学们思考:

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

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

约公元前2070年。

商:

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

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

公共权力

  补充:

“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

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

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合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

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

他指出:

“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有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

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

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能够看到的。

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很多特点

  2、商:

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

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

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

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

什么是外服制度?

内服官员有哪些?

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

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

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

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

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实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

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

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

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

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实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

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

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

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

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

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

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很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

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很多地方。

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概括来说是增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2.分封办法: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封的作用:

西周通过度封,增强了统治。

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

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

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水准。

  (3)原则:

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来说皆为小宗。

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

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协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

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

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

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

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

礼乐制度

  注:

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实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

公共权力

  2、商:

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

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二】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实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

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共产主义运动的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知识点1: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实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3)理论基础: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实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

这使得人们理解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知识点2:

伟大的友谊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

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在柏林大学期间,参加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

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

他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的联系。

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

*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展开,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建立。

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

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3:

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

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

  【重难点阐释】

  1、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1)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

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不但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使社会*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尤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起义中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政治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