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6610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docx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分析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苏州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

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苏州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地区生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产总值/元

1991

235.10

35.76

147.22

52.11

4178

1992

359.69

40.56

230.77

88.35

6360

1993

525.96

50.16

336.06

139.74

9258

1994

720.90

68.46

442.89

209.55

12639

1995

903.11

80.37

543.41

279.33

15784

1996

1002.14

88.18

567.96

346.00

17474

1997

1132.59

88.16

636.42

408.01

19713

1998

1250.01

88.01

701.95

460.05

21733

1999

1358.43

88.14

764.07

506.22

23592

2000

1540.68

90.96

870.10

579.62

26692

2001

1760.28

91.41

999.89

668.98

30384

2002

2080.37

91.72

1211.52

777.13

35733

2003

2801.56

75.75

1771.86

953.95

47693

2004

3450.00

77.00

2268.00

1105.00

57992

2005

4138.21

91.71

2681.54

1364.97

55667

2006

4900.63

104.15

3152.03

1644.45

62526

2007

5850.11

115.18

3632.03

2102.91

69151

2008

7078.09

133.60

4257.90

2686.59

78875

2009

7740.20

142.82

4547.12

3050.26

83696

2010

9228.91

155.79

5253.81

3819.31

93043

2011

10716.99

177.75

5957.74

4581.50

102129

2012

12011.65

195.08

6502.25

5314.30

114029

2013

13015.70

214.49

6849.59

5951.62

123209

数据来源:

2014苏州市统计年鉴

(一)苏州市总体产业结构分析

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都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

苏州国民生产总值于1991-2013年平均每年上涨大致一百亿元,且速度快,趋势趋于平稳。

第一产业总值上涨较为缓慢,所占GDP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占GDP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总值呈持续上涨趋势发,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比重适中上升较快。

图1苏州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

苏州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并于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8.36%;

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得到了长久发展。

主导产业稳定发展。

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19819亿元。

新兴产业成为亮点,全市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二)苏州市第一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第一产业在历年的增长保持平稳,其中在2003-2004年间,下降为77.00和75.75。

1995年-1999年间维持在88.00亿元左右,以后保持稳定。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116.5万吨,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928家。

第一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生产总值得到一定提升,所占苏州市GDP比重有下降。

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加速,逐步形成了具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三)苏州市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环节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维持在稳定较快发展,发展迅速,在1991—2000年间,产值保持在平均每年100亿元的增长中,在2001—2013年中,平均每年增长500亿元,并逐年递增,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工业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占有较少,这是苏州市工业附加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苏州市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出口比高达76.3%。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多处于委托加工的阶段,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距高端化的工业结构存在差距。

按照历年汇率,1978年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140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8142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GDP排名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48.4%;又有2013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但是,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2013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9896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

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苏州市第三产业产值自1991年逐年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迅猛,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

2013年已达到5951.62亿元,加速接近第二产业产值,很快可能将越过第二产业产值,成为对苏州市地区GDP贡献最重的一个产业。

苏州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应。

2001—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

同时,与相比国内其它大中等城市,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相对较为落后。

从从业人员看,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总体从业人员比重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既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来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三、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

(一)影响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形成的重要因素

1、自然因素

苏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市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这有利于农业。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2、需求因素

根据苏州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出苏州总需求量是增长的,但由苏州的需求结构不甚合理,所以需要改变。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需要转变,以促进消费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率偏低。

通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

而苏州1998年约为35.9%,随后几年连续下降,与常规形成了相当悬殊的差距。

苏州消费率偏低,约为30%,而我国平均约为50%,服务业发达国家则在75%以上。

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的偏低影响了本地消费市场,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互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

3、人口因素

苏州近年来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2013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6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25.28万人,毕业生30.78万人,教职工总数9.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5万人。

在苏州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独立学院4所。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

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一般。

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4.2万人。

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78.3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38万人,高层次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8万人。

4、地域因素

苏州紧邻上海,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

同时,苏州也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的错位与互补。

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淡化了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近五年,苏州市服务业累计资金投入量仅约为第二产业的一半,从而使到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相对缓慢。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形成的其他因素

1、技术因素

苏州拥有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园区生物纳米园是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万件和9.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27.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但应清醒的认识到,影响苏州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存在的,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科技服务滞后,科技领军人才稀缺和缺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苏州在这方面应有待加强。

2、资金因素

苏州的资金供应的依然非常充裕,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依然存在。

积极推进高端引资,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推动利用外资稳量提质。

201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30.24亿美元,增长3.1%,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3%。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利用外资35.1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8.3%。

3、政策因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环节向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地区总部等产业链高端延伸。

国家创新战略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科技重大计划,重大专项,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项目支撑。

苏州政府在体制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都卓有成效,而且政府认识到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政治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是强有力的推手,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能源供应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个难题制约着苏州未来发展。

苏州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

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苏州要想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苏州目前能源储备少,抗干扰能力不强。

苏州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的能耗占到苏州全部综合能耗量的67.76%。

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煤炭消费比例都低于45%,相比之下,苏州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的空间很大。

苏州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状况,可以抓住三峡电站、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的机遇,调入电力、天然气来逐步替代原煤的购入,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利用比重,苏州的能源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四、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根据文中提到的苏州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大,但处于产业链低端;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意见: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政府调控,加强政府服务,营造优越发展环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政府的工作对产业结构转化起到了积极引导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2苏州各产业产值占地区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第一产业百分比/%

第二产业百分比/%

第三产业百分比/%

1991

15.2

62.6

22.2

1992

11.3

64.2

24.5

1993

9.5

63.9

26.6

1994

9.5

61.4

29.1

1995

8.9

60.2

30.9

1996

8.8

56.7

34.5

1997

7.8

56.2

36.0

1998

7.0

56.2

36.8

1999

6.5

56.2

37.3

2000

5.9

56.5

37.6

2001

5.2

56.8

38.0

2002

4.4

58.2

37.4

2003

2.7

63.2

34.1

2004

2.2

65.7

32.1

2005

2.2

64.8

33.0

2006

2.1

64.3

33.6

2007

2.0

62.1

35.9

2008

1.8

60.2

38.0

2009

1.8

58.8

39.4

2010

1.7

56.9

41.4

2011

1.7

55.6

42.7

2012

1.6

53.7

43.8

2013

1.7

52.6

45.7

数据来源:

2014苏州市统计年鉴

图2苏州市地区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一)、第一产业要调优种养业

苏州市要以特优、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优质粮油、园艺作物、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

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二)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注意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处于领先发展的。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建设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发展支柱产业,还要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

苏州的工业发展史,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曾在苏州工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迅速崛起,传统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减退,但是从劳动就业出发纺织业对解决就业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保持并创新这种优势,关键是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发展传统产业。

注重环境保护。

以苏州的水体环境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以来,苏州市一直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加强和改善苏州市环境对于苏州市环境的改进有着至关重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趋势,随着资源获取程度加大,必须强化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

苏州目前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终将失去其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政府要主动采取措施把“三高一低”的企业转移出去,将优质环保的现代服务型和高科技企业置换。

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改善资源环境,能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要注重引进污染小的企业,必须加强对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政府可以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专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向服务业延伸,并将部分内部服务剥离成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企业。

也可以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并最终形成适应苏州城市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第三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比重

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苏州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苏州第三产业比重亟待提高,而其中的服务业又是重中之重。

苏州经济高速增长使苏州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急剧膨胀,而苏州当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服务业不仅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受到制约。

针对苏州当前服务业的现状,这里主要有三点建议:

1、加快旅游业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历史知名度高,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所以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各项旅游设施,开拓市场,与国际旅游业接轨,努力将苏州打造为融浓郁江南水乡特色与现代景观于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苏州服务业腾飞的新支柱产业。

政府要做到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要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培育旅游品牌,并进行大力而广泛的宣传。

要着力完善、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综合型、主题型大型项目引进步伐,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使苏州早日成为国内外一流旅游目的地。

2、提高服务业比重

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服务业。

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以及综合性市场;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培育律师、会计师、仲裁、审计、咨询、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发展完善社区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本地的需求不足。

苏州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外资企业产品的营销也多由跨国公司或该公司的地区性总部负责。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外在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苏州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限制了产业链中为生产过程中提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

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范围、功能、手段、经营方式上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而苏州市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中人才、技术等资源缺口则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苏州投资企业所需的现代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海等城市的企业来提供的。

资源缺乏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整体层次的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与农业和制造业的关系都极为密切,许多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从制造也中分离出来的。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部门的发展,具有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的本质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必须重视起来,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上海在此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苏州是国内吸引外商投资较多的城市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当前要抓住与同外资有较多合作项目的有利机会,引导外资在苏州的投资方向。

苏州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进行引导,还要在行政审批、财政信贷等方面加以扶持及给予优惠,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

3、发展现代服务业

政府要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营企业投资服务业。

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

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5]。

要加大苏州对外开放的行业,不仅包括零售商业、房地产等目前开放度已较高的行业,还要扩展现代物流、通讯、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新闻传媒、专业商务服务等众多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的机遇。

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引资政策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自主创业,积极引进人才策略

1、自主创新

苏州科技工作要进一步开创新局面,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理念必须要有新视野,要充分借鉴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科技工作,构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领军人才为支撑、科技金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落实创新政策为抓手,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实现新的突破。

深入贯彻实施市政府落实技术开发费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