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611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docx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一决策,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做出的重大调整。

对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潍坊市而言,也是创新优势,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

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

表1:

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多国模型标准

人均GDP(美元)

100

200

300

400

600

1000

2000

3000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

46.4

36

30.4

26.7

21.8

18.6

16.3

9.8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13.5

19.6

23.1

25.5

29

31.4

33.2

38.9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40.1

44.4

46.5

47.8

49.2

50

50.5

51.3

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68.1

58.7

49.9

43.6

34.8

28.6

23.7

8.3

第二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9.6

16.6

20.5

23.4

27.6

30.7

33.2

40.1

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22.3

24.7

29.6

33

37.6

40.7

43.1

51.6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内各行业结构等方面。

当然,由于受到地域、时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上述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但大体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演变状况

(一)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

纵观从1978年到2006年二十多年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

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的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1978-198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8亿元增加到26.83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比GDP高8.7个百分点。

因此,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见表2)。

2、第二阶段为1985-2002年。

从1985年开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

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1985-200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由33.3%、19.5%上升到47.9%和34.5%,第一产业比重由47.3%下降到17.6%(见表3)。

表21978年-1984年潍坊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表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44.1

43.4

12.5

1979

43.5

43.7

12.8

1980

42.5

43.6

13.9

1981

43.2

41.1

15.7

1982

47.0

37.0

16.0

1983

49.3

33.1

17.6

1984

52.4

29.9

17.7

1978-1984上升(百分点)

8.3

-13.5

5.2

 

表31985年-2002年潍坊市三次产业比重表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5

47.3

33.3

19.4

1986

43.7

35.4

21.0

1987

41.2

36.1

22.7

1988

39.1

37.7

23.2

1989

33.8

41.7

24.5

1990

33.1

40.0

26.9

1991

32.5

40.1

27.3

1992

30.6

41.1

28.3

1993

27.8

43.5

28.7

1994

26.8

43.9

29.3

1995

26.0

44.6

29.4

1996

25.1

45.3

29.6

1997

24.0

45.5

30.6

1998

23.6

44.7

31.6

1999

22.4

45.6

32.0

2000

20.9

47.3

31.8

2001

19.3

46.8

33.9

2002

17.6

47.9

34.5

1978-1984上升(百分点)

-29.7

14.6

15.1

3、第三阶段为2003-2006年。

2003年,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是这一阶段的特点(见表4)。

表42003年-2006年潍坊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表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3

16.4

50.7

32.9

2004

15.5

54.8

29.7

2005

13.4

56.9

29.8

2006

12.3

58.2

29.5

2003-2006上升(百分点)

-4.1

7.5

-3.4

(二)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

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其比重逐年降低。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还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到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2.3%。

其次,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我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

我市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一、三、二”和“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各个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

农业生产打破“以粮为纲”的单一格局,按照工农贸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2006年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7%,比1978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80%下降到2006年的56.5%。

工业内部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

重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6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9%和55.1%,重工业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另一亮点。

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1%,比2002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84.8%下降到2006年的45.3%。

(三)三次产业结构与标准模式的偏差

采用钱纳里等人创建的多国模型标准模式,对比我市产业结构的偏差状况(见表5),分析我市的产业结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

2006年,潍坊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677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为2520美元)。

表5:

人均收入2000美元左右时的产业结构

产业/标准

钱纳里标准

潍坊市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

16.3

12.3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33.2

58.2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50.5

29.5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23.7

37.5

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

33.2

33.2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

43.1

29.3

1、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06年,潍坊市的GD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58.2%,明显高于3钱纳里标准所提供的比例。

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为29.5%,比钱纳里标准明显偏低。

2、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

2006年,我市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37.5%,显然高于钱纳里标准。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与标准一致。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9.3%,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

(四)三次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

表6:

全国、全省及各地市2006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单位:

%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国

11.8

48.7

39.5

全省

9.8

58.2

32.0

济南

6.6

45.8

47.5

青岛

5.7

52.3

42.0

淄博

3.8

65.6

30.6

枣庄

9.0

63.5

27.5

东营

3.7

80.7

15.6

烟台

9.0

60.8

30.2

潍坊

12.3

58.1

29.5

济宁

12.8

55.2

32.0

泰安

11.4

56.2

32.4

威海

8.5

62.1

29.4

日照

14.6

49.7

35.7

莱芜

6.7

65.9

27.4

临沂

12.7

52.0

35.3

德州

14.0

55.8

30.2

聊城

16.5

58.5

25.0

滨州

11.7

61.8

26.6

荷泽

30.8

45.9

23.2

从表6中可以看出,2006年潍坊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7位,远远高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

第二产业比重为5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9位,高于济南、青岛。

第三产业比重为29.5%,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12位,大大低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

三、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必然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

需求结构主要有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等方面。

(一)消费结构。

买方市场下,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将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首先,消费结构断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居民收入开始呈“金字塔”形状。

2006年,我市城区居民高低收入居民家庭之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24650元,最富有的10%高收入家庭与最贫穷的1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8:

1。

在城区居民中,有近70%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11846元的平均水平。

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中产阶层的数量太少,从而导致了消费断层的产生。

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大,消费能力不足,这给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造成了困难,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其次,消费结构不合理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我市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低,热点消费不够突出。

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120元,仅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24%。

最后,消费结构层次不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消费层次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进程,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钱纳里模型提出人均GDP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应为61%,而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2520美元,居民消费率仅为40%,同时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

2006年末,我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913亿元,比1990年年均增长19.6%,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2.6%的速度。

储蓄率较高、消费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不仅对当期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还影响到未来年度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某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见表7)。

 

表71978年以来主要年份潍坊市投资比重表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16.5

64.3

19.2

1984

3.3

61.9

34.8

1988

13.6

75.7

10.7

1992

11.2

72.0

16.8

1997

10.8

48.4

40.7

2000

1.3

59.6

39.1

2001

0.2

60.5

39.3

2002

0.1

63.7

36.2

2003

0.5

69.0

30.5

2004

2.4

76.9

20.6

2005

2.7

77.9

19.3

2006

1.3

75.5

23.2

从表7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投资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吻合,这是由于投资有滞后性等原因造成的。

历年来潍坊的投资重点是第二产业,多数年份投资比重在60%以上,2005年更是高达77.9%,远高于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说明我市第二产业企业属资金密集型,用高投入获得高产出。

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居第二位,但与第二产业比,比重较低,有些年份不及第二产业的三分之一。

从2002年开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直线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迅速下降,第一产业则在3%以下徘徊。

尽管投资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重要因素,它与最终消费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两根引擎。

二十多年来持续对第二产业的高投资,为二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它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只有力的手。

(三)消费和投资比例结构。

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市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我市最终消费率为40.1%,资本形成率为46.7%(见表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32.1%。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消费率分别为21%和79%,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25%和75%,高收入国家分别为22%和78%,世界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

我市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6.9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市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在此背景下,我市的就业压力必然会继续上升,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发生畸变,最后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表8:

潍坊市历年消费率和投资率及国际比较

年份

消费率(%)

投资率(%)

1990

34.49

52.61

1991

35.24

51.20

1992

37.45

48.86

1993

36.74

50.28

1994

37.60

49.66

1995

38.10

48.96

1996

41.01

46.99

1997

43.26

44.72

1998

44.63

42.93

1999

45.36

42.02

2000

44.56

43.27

2001

43.88

43.92

2002

42.26

45.56

2003

39.58

48.32

2004

37.14

49.32

2005

36.54

48.60

2006

40.10

46.47

国际平均水平

77.00

23.00

除需求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外,需求总量也可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供给因素对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则有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科学技术、制度和国际因素也同时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

四、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以解决这三个矛盾为战略方向,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制定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采取重点加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的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很大的进展。

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得到较大的缓解,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错纵复杂,有时又互为因果,它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尊重、认识、运用经济规律的同时,适时运用政策、财政、税收、物价等经济杠杆加以引导,才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则

2005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2)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及措施

根据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认为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应为:

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点向生态高效、产业型、品牌化农业发展;第二产业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传统行业,初步建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产业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植新兴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全面发展。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实施“三化三带动”战略,围绕“三个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强做大畜禽、瓜菜果品、花卉苗木等骨干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植壮大“三个一批”,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优化、提升和扩张。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具体可分为三步走:

一是立足现有基础,以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为龙头,加快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群体,增强整体实力;加快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步伐,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能力。

二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培植新兴优势产业。

在积极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多功能化学纤维等新产品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形成知识技术密集的新产业,逐步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

三是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形成轻重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综合性、外向型的工业结构。

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立足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资源共享、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布局合理的工业新格局。

发展壮大建筑业。

实施大建筑业战略,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综合实力强、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树立企业品牌。

鼓励大企业带头走出去,大力拓展外埠市场。

坚持质量和科技立业,促进建筑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繁荣发展服务业。

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促进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全面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休闲娱乐、旅游、现代物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中心、配送网络和信息体系建设;引导大型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培育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和社区服务、培训式教育、会展、软件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

三是积极发展房地产、医疗保健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服务业。

四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五是着力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

六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优势项目的扶持。

六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潍坊中心城市是不仅是潍坊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还是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带动潍坊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因此,中心城市的发展决定着潍坊服务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目前,我市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品粗加工成份多,信息产品占有量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这决定我市产品发展潜力较小。

因此,加强高科技项目引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开发,实施“科教兴潍”战略,是提高我市产品科技含量和促使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

(三)积极引导投资和消费,着重调整需求结构

第一、通过积极扩大消费以实现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

为此,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居民消费。

一是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收入增长机制。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又决定着产业结构。

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的居民收入还比较低(见表9)。

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并不匹配(见表10)。

正是这种收入状况,决定了我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因此,要想解决产业结构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增长机制。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加强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创业。

完善和强化扶农支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非农产业;三是积极引导新型消费观念,发展以住房和汽车为主的消费信贷;四是加强收入的结构性调控,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尤其要对于城乡低收入者,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