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241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人生感悟 15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人生感悟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至2自然段):

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峰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段(第3自然段):

写“我”下山沿着小溪散步时,遇到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

 第三段(第4至12自然段):

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

第2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

第3、8两个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寥寥数笔,准确生动。

第4至1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表现出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精瘦、瘦削、打量、望而却步、豁达开朗”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书质疑,自主探究,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3.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

 4.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重点

 1.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难点

 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读书指导。

 

(1)初读感知。

让学生与课题对话,进行阅读预测,产生阅读期待。

可以作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从“天游峰”这个词语中,可以预测到天游峰一定很高,在这座山上的人就好像是在天上游览;从“扫路人”这个词语中,可以预测到这篇课文是写人的,写的是一位扫路人。

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脑海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呢?

它是什么样儿的呢?

这位扫路人是谁?

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阅读伊始,让学生带着这些阅读期待打开课本,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边读边想一想上面的问题,看看哪些问题自己可以独立解答。

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

“帚”是翘舌音,“削”读xuē,不读xiāo。

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间教师帮助正音。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提出自读中发现的新问题。

教师在梳理学生的质疑时,相机将学生阅读中的新问题与阅读课题时产生的问题联系起来,为学生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2)精读感悟。

教师要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抓住学生在读题时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课文的第2、7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高与险。

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具体的数据“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侧面烘托“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多角度展现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

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儿的”进行阅读对话。

用“  ”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险峰”“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终于”“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语句的反复品味,并结合天游峰的相关图片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感受“我”登上顶峰时的惊喜心情。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整体朗读第2、7自然段,闭眼想象,神游天游峰。

 

 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课文第3至12自然段通过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一位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形象。

教学中,可抓住主要问题——“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将第3至12自然段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

首先出示文中的彩图,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对这位老人有所了解——“从画面中你能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呢?

”从他手中拿着的那把扫帚,可以知道他的工作是打扫天游峰的石阶;从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可以推测出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从他微笑的神态上,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

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关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可以允许学生只研究某一处、某一句,但必须要读进文中去,脑海中要能浮现出这位老人的形象。

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外貌方面,重点抓住第3、8自然段中的“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

动作方面,重点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

语言、神态方面,重点抓住“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朗声大笑”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这句话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生活充满了信心,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感受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让学生再整体、有序、全面地走近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2.合作探究。

 课文中的扫路老人自己觉得工作一点不累、生活一点不苦。

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本该早已退休颐养天年,而这位老人每天却要扫这1800多级的石阶,他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劳累,生活该是多么的清苦呀。

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合作探究:

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

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就此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

正方:

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不累、生活不苦。

反方:

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苦、生活累。

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寻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相关提示。

 

(1)指导学生“用钢笔描红”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字的结构特点,观察并把握好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2)课后练习2要求学生摘抄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完成这道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第2、7自然段,摘抄有关语句。

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表现出来。

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扫路老人自强不息、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3)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通过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可以在课后设计这样的练习进行写法的迁移: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精瘦、瘦削、打量、望而却步、豁达开朗”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书质疑,自主探究,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学习重点】

 1.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学习难点】

 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方法一:

谈话导入。

 1.板书“天游峰”。

 出示:

没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为什么这样说呢?

(引导理解天游峰是武夷山的代表)欣赏天游峰的景色,再读读这句话。

 2.补充课题,读一读,从课题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谁?

为什么要加上“天游峰的”这几个字呢?

(引导明白这是扫路人所处的环境、工作)

 读了课题,我们就知道文中的主人公的身份,是——(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方法二:

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创造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劳动者的文章。

(板书课题:

天游峰的扫路人)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如:

天游峰在哪儿?

扫路人是谁?

他是怎么扫路的?

他为什么要扫路?

天游峰的景色怎么样?

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要写扫路人呢……)

 [设计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

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

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新知构建

一、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比比谁能读正确。

PPT出示:

 武夷山 飘飘悠悠 险峰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扫帚

 颇有节奏 石阶 精瘦 褪色 瘦削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自信 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

重点指导“帚”“颇”“褪色”“削”“炯炯”等字的读音。

 

(2)读读词语所在的句子,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讨论词义。

 2.课文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

默读思考;学生交流。

 3.课文写得很生动,语言也很优美。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熟悉文本的语言、画面、情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在脑中形成大概的印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为精读做准备。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上有疑问是很重要的,有小疑问就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就有大进步。

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画“  ”或“  ”,打上“?

”,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发现的问题大。

(生读、画,再次熟悉文本,读中生疑。

师巡视) 

 ——小组内交流你发现的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提出你的问题。

交流中教师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记在黑板上。

PPT出示: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

 是什么笑声伴随作者回到住地的?

 为什么不是二十几年后还看老人,一定要30年?

 写老人外貌的部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扫路是很劳累的,为什么老人轻轻松松,不觉得累呢?

 5.你读了课文后,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个性认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自信”和“豁达开朗”)

 ——默读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把自己的思考通过标画句子、写批注等留在书上。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帮扶学困生)

二、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读书理解,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1.出示句子

PPT出示: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指名读句子,为什么老人的“自信”和“豁达开朗”会给作者那么深的印象,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究竟表现在哪里?

让我们先看看描写这位老人言行的语句,一同走近他。

 2.读读描写老人言行的三处语句:

PPT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联系上下文体会,说说老人的话应该怎样读。

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自信、豁达开朗?

 3.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自信、豁达开朗。

 

(1)引导抓“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感受谈话间老人的轻松悠闲,再来读一读。

 

(2)“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真的不累吗?

为什么老人不累呢?

(联系课文第2、7自然段感知天游峰的高、险,品读写法,感受衬托作用)

 引导预设:

 ①文中有两段话描写了天游峰,指名读一读,感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句中的哪些词语来说?

(“顶天立地、第一险峰”写出“高、险”的特点)

 ②朗读第2自然段,你能通过朗读把课文描叙的画面表现出来吗?

 你认为为了表现“第一险峰”作者哪里写得生动?

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引导:

PPT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假如你站在上面会有怎样的感受?

作者为了突出“险”字特别采用了什么写法?

(比喻、夸张;九百多级石梯比作银丝,一个“抛”字用得好在哪里?

和“挂”又有什么不同?

)再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也读进去。

PPT出示: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写了“我”登山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来表现峰“险”的?

(“终于、好不得意”侧面表现)把作者的这种登山感受读出来。

 ③朗读第7自然段,这段话又是怎样来表现峰“高”的?

 引导感知:

 ——透过数字感受峰“高”,一千八百多级是多高?

谁有爬山经历,说一说。

你能借助熟知的楼梯,帮助同学们形象感知一下吗?

 ——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感受一千八百多级是多高的?

PPT出示: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四个词语的意思吗?

(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画面,生动感受)

 你能读出“甚至”的意思吗?

 你能用上这四个词语和这个句式,说说自己曾经经历的某件事吗?

 ④第7自然段进一步表现天游峰的高、险,在写法上和第2自然段话有什么异同?

(引导感受把运用数字翔实描写和作者的联想相结合;把直接描述和借助游人的感受侧面衬托相结合)

 ——齐声朗读这两段话,把天游峰的高和险展现在我们面前。

 (3)出示句子:

PPT出示: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引读,“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

什么情感?

为什么惊奇?

心中在想些什么?

引导比较句子“每天都要一级一级爬上去,再一级一级爬下来”和“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用“爬”和“扫”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感受辛苦)读这句话读出“我”的内心感受。

 (4)这更加加大我们心中的疑团,为什么这么辛苦,老人却说——

PPT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谁来发表自己的理解?

要说得有理有据。

(引导“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理解他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以此为乐,自然不觉得辛苦)

 70岁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自然累,难怪“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但是,老人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

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这就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豁达开朗”。

我们再来朗读老人这句令人回味的话——

PPT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设计意图] 通过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3课堂小结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也一定明白了大家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明明写人,为什么要用这样多的笔墨来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

说说你的理解。

(表现工作的苦与累,衬托人物的豁达开朗)

 其他两处描写是怎样表现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的?

我们下节课来品味。

4布置作业

一、给加点字注音。

武夷山(  ) 颇有(  ) 扫帚(  ) 气喘吁吁(  )(  ) 瘦削(  ) 说罢(  ) 褪色(  ) 宿鸟(  )

二、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地清扫

(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  )的星光  (  )地抓住

(  )的笑声  (  )地说

三、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既然……就……

1.(  )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  )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还有花鸟作伴。

3.(  )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  )心里好不得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描写     ,刻画了一位     形象,表达了“我”                。

 

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特点是:

    。

扫路人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1.虽然……但是…… 2.不仅……而且…… 3.因为……所以……

四、1.“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 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 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2.高、险 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热情好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2.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来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重点】

 1.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继续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2.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难点】

 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第2、7自然段,一起欣赏第一险峰——天游峰。

 2.感知“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的老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2新知构建

一、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1.“我”继续与老人聊天,问道:

“您老有60岁了吧?

PPT出示: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我能舍得走吗?

 

(1)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

(老人的生活环境)老人的生活条件怎样?

(引导感受“清苦”;也要尊重学生的其他感受)

 

(2)引导:

扫路人的收入肯定不高。

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叫清苦。

 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可是老人说起自己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我能舍得走吗?

”感受享受、留恋、自得其乐的情感)

 (3)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说得那么诗意: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这也叫豁达。

 2.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为什么作者说30年后再来看老人,那时老人就100岁了,为什么写30年,而不是20年、10年呢?

 

(1)我们再来看作者和老人的第三次对话,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读?

PPT出示: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我”的这句话充满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联系上下文,从“紧紧抓住”感受激动、敬佩)再来读一读。

 从老人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朗声大笑”,充满乐观、自信)再来读一读。

 

(2)人生七十古来稀。

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可是老人却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这里既表现了他的自信,也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3.回顾三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再次整体感受“自信、豁达开朗”。

 体会老人对人生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齐声朗读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我们近距离地看看这位老人。

PPT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4.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你想认识这位老人吗?

文中有两处描写老人外貌的语言,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写老人外貌的部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读读描写外貌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个扫路人形象?

对照插图感受。

PPT出示:

  我循声迎了上去,……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2)为什么分开写而不是一次把人物外貌写清楚?

 第一次“循声”去看,下文中“原来是”感知看到了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粗看。

 “仔细打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此时作者要“仔细打量”这个人呢?

结合上文来感受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

因此是细看。

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