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97555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docx

2017年01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主攻供给侧打好攻坚战 2017年01月24日05:

3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靠内生动力告别“山寨” 2017年01月23日05:

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2017年01月20日05:

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携手世界,走出历史“三岔口” 2017年01月18日08:

2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师范院校当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2017年01月17日04:

5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等风来”不如真督实干 2017年01月16日06:

4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农业这条船要向“优质优价”调头 2017年01月13日04:

4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篮球改革,看点不仅仅是姚明 2017年01月12日04:

0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农村土地整合是个潜力股 2017年01月12日04:

0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2017年01月11日04:

0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加钱抢票技术创新还是马甲黄牛?

 2017年01月10日04:

1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激发活力,为科学家松绑解压 2017年01月10日04:

1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2017年01月09日04:

0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2017年01月06日05:

4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拆除海外受众的“心墙” 2017年01月05日04:

4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同“95后”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2017年01月04日05:

1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让基层医疗脉络更通畅 2017年01月03日04:

4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让基层医疗脉络更通畅

吕晓勋2017年01月03日04:

44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

县级医院“吃不下”,一床难求,群众意见大;乡镇医院“吃不饱”,资源浪费,医务人员不满意,怎么改变这种情况?

近日召开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安徽天长、福建尤溪、江苏启东、青海互助4个示范县(市)的改革经验,让人看到了基层医疗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的现实途径。

县级公立医院,被视作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能否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县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然而,熟悉基层医疗的人都知道,过去县域内无序就医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县乡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夺病人并不少见。

解决基层医疗的这种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对医疗机构主体,区域信息平台,人、财、物等医疗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各级医疗机构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局面。

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天长以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为载体,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还是启东组建医疗集团,完善县(市)镇村一体化管理体系,让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促上下联动变成“一条心”,无疑是推进基层医改十分重要的基础保障。

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

自2012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相关地区已经探索了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加快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改革。

这些改革多管齐下,不仅为老百姓带来诸多医改红利,也为医务工作者创造了更好的执业环境。

一份有关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报告显示,接受复评的县(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医务性收入提高3.3个百分点。

一降一升,体现的不仅是医院总收入向合理比例的回归,更是基层医改对各相关主体利益关切的精准把握。

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但还面临着不少尚待突破的难点。

比如,如何处理、协调医共体、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关系,以及龙头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责任分配?

改善村医队伍青黄不接、信息化建设未实现完全互联互通的现状,又该从何着手?

如何改变“倒三角”关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序下沉?

有人说,哪里“三医”联动得好,哪里医改成效就好。

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理清改革的脉络,提高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全局视角部署后续的改革方案,不断扩大医改的受益面。

医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改革中理清脉络的过程,无疑也是调整利益的过程。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拣软柿子捏”、违背医改精神搞小动作、甚至直接抵制医改的情况依然存在。

上面推一推,下面象征性地挪一挪,这种惰性也亟待克服。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改革的叠加效应,还必须进一步厘清改革责任,防止部分人出于私利不想为、不敢为、慢作为,影响基层医疗改革的成效。

基层医疗收益小,服务面却很大,解决好他们的出路,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

只有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好控成本、降费用、保质量、提效益的组合拳,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格局,才能以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3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同“95后”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常江2017年01月04日05:

17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构建共同的生活和价值,师长不可回避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点评了“95后”大学生群体。

面对“可爱、可信、可为”的新一代青年,该如何向他们传递知识和价值,亟须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实践。

在笔者工作的教育现场,与“前辈”相比,这一代的年轻人显然更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多数人都能够与师长清爽自然地对话,而且往往超越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流内容,除了学习知识,从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到社会热点,几乎无所不包。

当“80后”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90后”纷纷结束学业奔向社会,占领校园的“95后”们,已经开始进入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们渴望去了解世界,也愿意去改造世界。

“95后”还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波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一代”。

互联网在全国范围普及始于世纪之交,而社交网络的兴起则又在10年之后。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对于“80后”“90后”来说要到几乎成年后才能了解的东西,“95后”在青春期便已了然于胸。

由于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他们往往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过早祛魅的,也是高度部落化的。

同时,网络化的成长体验,让“95后”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他们会勇敢地质疑在我们看来不言自明的东西,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笃定的把控力,但也缺少一些对现实世界的真正体察。

这一代的崛起,意味着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土壤,青年成长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并开始自觉地接受历史和社会的检验。

我们这些“慢慢变老”的师长与日益年轻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日益变宽的代沟,但不应该认为代沟是个坏东西。

恰恰相反,承认代沟的存在并积极、善意地与“沟”另一端的人展开对话,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95后”的大学生,显然比“80后”的老师更乐意去做这件事。

无论是“年轻人不可理解”,还是“不要去碍年轻人的眼”,都是看似自知之明之下的一种逃避。

笔者的“95后”学生们,其实很乐意去倾听“老家伙”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哪怕与学业、专业毫无关系。

互联网在联通了不同地理空间和时间线上的人的同时,也磨平了很多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差异。

我们民族的复兴之梦、我们国家的百年目标、我们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95后”成长的一部分,既然大家因为共同的话题和旨趣走到了一起,又何须在意谁是老家伙谁是新伙计?

谁又不曾是少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人正在触摸“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够在人生黄金期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乃“95后”学生的人生之大幸。

今天的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习体会、生活历练,让他们感知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他们认识到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

少年强则中国强。

“95后”是无差别心的,他们看似“无法无天”的一面,反而是家中长辈和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去好好珍惜和引导的。

任何一种文明的生命力,都体现在对新的思维方式的包容和滋养。

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构建共同的生活和价值,师长不可回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4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拆除海外受众的“心墙”

彭飞2017年01月05日04:

47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好对外传播这盘大棋,既需要敢于亮剑、及时回击,也要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一位主持人与3位中外嘉宾围坐方桌,喝着咖啡侃侃而谈,品评2016年影响中国的那些大事。

这是最新开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为“2016年盘点”策划的脱口秀第二弹,精彩的内容频频收获点赞。

表达中国,既要借船出海,借助发达国家现有传播途径;也要自己造船,创造中国自己的传播渠道。

回想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向全世界发出“ExperienceChina(感受中国)”的邀请。

在“世界十字路口”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气象。

如今,中国媒体借力海外华文媒体、脸书、推特等积极“走出去”,更进一步搭建起中俄、中拉媒体等国际合作框架;今年刚刚开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面向全球打造一条系统、优质、权威的传播渠道,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从一条广告到一个媒体方阵,可以说,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条件。

然而,中国的对外传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中国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失语挨骂”的问题如影随形。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这些老哏也被翻来覆去炒作,境外部分媒体和有关人士不时有误解、歪曲、攻击中国的言论和谣言。

而放眼国内,一些媒体还未掌握国际传播技巧,有的“唯政治论”,缺少情理支撑;有的内容刻板,“只凭动机,不问效果”;有的“自说自话”,习惯单向灌输式传播……凡此种种造成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正所谓“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我们今天既需要敢于亮剑、及时回击,也要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下好对外传播这盘大棋。

传播中国声音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曾经,一部《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充满了对东方古国的美好向往,一部《西行漫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推向世界;今天,该如何用中国故事吸引人、怎样用中国理念影响人,进而通过大众媒介流传开来、影响世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海外发行60多万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外国网友纷纷点赞的网络视频《十三五之歌》;从在美国覆盖率达80%的中国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到有十余个国家主流媒体报道转载的视频《习主席来了》……这些对外传播的成功,得益于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找准了海外受众的阅读兴奋点。

掌握国际传播主动权,我们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撸起袖子加油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而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不仅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金科玉律,也是一个国家自我表达、参与全球治理、建构话语体系的前进方向。

我们有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也同样有能力挖掘和讲好更多的“中国好故事”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盛玉雷2017年01月06日05:

48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

据统计,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

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

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

2017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

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专家。

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最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最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

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

”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6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武卫政2017年01月09日04:

02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治理雾霾一刻也不能松劲,既要打好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攻坚战,也要打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持久战

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9天多的雾霾,从1月8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

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

1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媒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

“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

2013年9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个方面的35项措施,执行3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

在全国层面,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

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气环境质量在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改善,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究其原因,是一些治霾措施在冬季之前管用,进入冬季特别是供暖期,这些措施就不够了;极端天气引起的冬季气象条件变化,使治霾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困难。

当此之际,提振信心非常重要。

天不帮忙时,人更要努力。

不能因为冬季治霾效果不理想,就怀疑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向和技术路线,而应该检视在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哪些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哪些措施还存在跑冒滴漏,尽快补上短板。

环保部提出下一步强化冬季污染治理的六方面措施,就是对症下药之举,只要各地照方抓药,扎扎实实行动起来,必然能够缓解冬季的雾霾局面。

治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治理雾霾,既要打好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攻坚战,也要打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持久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点耐心和恒心。

治霾,是在负重前行。

这个重,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多种污染物交织在一起。

其根源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高消耗、高废弃的生活方式。

以雾霾多发的华北地区为例,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左右,这些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何时能够减轻重负,取决于各地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有多大。

治理雾霾,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

各级政府的责任,是狠抓落实;各类企业的责任,是达标排放;每个人的责任,是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重霾之下,一时焦虑、抱怨,可以理解,调侃、自嘲一下,未尝不可。

但也要看到,照明、燃油、采暖、制冷等现代生活方式创造了便利,同时也会付出代价,会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污染物排放。

环保的每一分进步,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得到群众的支持,跟在治理雾霾上取得共识同等重要。

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治霾也一样。

刮风不由我们做主,行动却取决于我们自己。

只有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多见蓝天,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畅快呼吸。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9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激发活力,为科学家松绑解压

冯华2017年01月10日04:

17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既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1月9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刷屏。

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

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这种自豪是有底气的。

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去年曾刊文,专门讨论西方“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创新,“山寨”中国移动应用产品的现象。

角色的悄然转换,背景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

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此次获奖的中微子物理、北斗导航、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都居于领先地位。

“中国创新”,正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靠制度革新解放生产力,也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

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积累,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门口。

试想,如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石油和煤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或合成,电力传输不再存在损耗;如果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平均寿命猛增至120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

而从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同这些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有不少“短板”。

整体而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刻不容缓。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回看今年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经历,赵忠贤的团队一度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累了就在桌椅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都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科研条件已然大大改善,更需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既要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为科学家撑腰,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去年“科技三会”的成功举行,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呼“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不负春天所赐,不误春天所期,共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0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加钱抢票技术创新还是马甲黄牛?

陆娅楠2017年01月10日04:

17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到春运,火车票就成为归乡小伙伴最揪心的牵挂。

今年的手机抢票软件,突然多了“加价”功能,不加价的抢票成功率还没有12306官方网站高。

网友吐槽“说好的免费真爱呢,还能不能一起愉快抢票了!

抢票软件是随着铁路12306售票网站的出现而产生的。

当初它们急乘客之所急“为人民服务”,不收分文帮人免费抢票,可惜鸡年一来,抢票软件也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不再免费,想用就要交钱。

20元的VIP抢票通道,30元的VIP极速抢票通道、66元的至尊光速抢票通道……还有更精准的,智行火车票APP,每多付1元钱就可以提高0.1到1个百分点不等的命中率,“小费”200元封顶。

面对纷繁复杂的加价抢票,公众不免生疑:

这跟“倒票”有啥区别,不就是披着高科技马甲的“黄牛党”吗?

根据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查处代售代办铁路客票非法加价和倒卖铁路客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火车票销售、代售服务价格有硬约束:

服务费5元封顶,除此以外,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在客票预订、销售环节加收任何费用,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得批准收取各种费用。

一言以蔽之,代售车票过程中,加价或变相收费属于价格违法。

限制加价收费的初衷,为的是广大乘客能够买到“平价票”。

但现在的抢票软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掮客。

代理销售火车票得有资质,抢票软件没有;服务费不得超过5元,抢票软件收费最高的都上百元了。

根据《通知》,不具备代办铁路客票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为他人代办铁路客票并非法加价牟利的;个人以营利为目的,变相加价、从中渔利的,属于倒卖铁路客票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也规定,倒卖车票、船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抢票软件收费愈演愈烈,却没听说哪家被处罚,更不要说被刑罚了。

那么,抢票软件是否构成一种代售?

收费到底合不合法?

不合法怎么没人管?

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澄清说明、释疑解惑。

有人说,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抢票收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也管不着吧?

听起来有理却不正确。

票价不轻易上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