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706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学生实验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

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

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

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

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

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