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96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声速与回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

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

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

方案2:

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方案3:

让学生在小鼓鼓面撒一些纸屑,然后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纸屑的跳动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

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

的物体

发声

时现象

无声

时现象

结论

钢尺

振动

不振动

钢尺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小鼓鼓面

振动

不振动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

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典例解读

【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解析】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有声音,物体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结论: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小振动放大。

【答案】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

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思考:

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

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

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猜想与假设:

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物质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

气体传声实验

列举事例: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

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

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

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

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

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思考: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提问:

(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

(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

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追问:

(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

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

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

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固体可以传声)

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

(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典例解读

【例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C

(三)声速

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思考:

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学生阅读课本P30“小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1:

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

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

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

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

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

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

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说明:

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方法一:

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二:

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方法三:

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四:

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五:

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回声

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提问:

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

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

(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

(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说明: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

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

(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

若小于0.1s则原声加强(如图所示)。

学生阅读课本P30“科学世界”,了解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等构成,如图所示。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

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其过程如下:

典例解读 

【例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有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三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解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敲一下有水的铁管,能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答案】D

【例4】某学习小组同学合作测量两距离较远的建筑物间的距离。

(1)他们选择了两座建筑物A、B(相距约150m)做实验,且当时气温大约是15℃,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

(2)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A.某同学在A处大喊一声,并同时开始计时,听到回声时停表,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B.两建筑物间的距离的表达式是:

______。

C.重复上述步骤,再测两次,并求出距离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

【解析】t时间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两座建筑物间的距离的2倍,传播时间为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利用公式s=v声t/2(v声=340m/s)可以计算出两建筑物间的距离。

人的反应时间会造成实验误差。

【答案】

(1)停表

(2)s=v声t/2 减小误差

(3)人的反应时间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有关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密度跟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密度也不会改变

D.密度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密度可能会改变

2.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3.小华同学总结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B.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于焦点上

C.近视眼戴凹透镜矫正D.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弱

4.在下列所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雨后彩虹B.筷子在水中弯折

C.人在路灯下的影子D.景物在水中的倒影

5.下列关于生活中光学元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照相机拍摄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用凸透镜作放大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投影仪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7.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如下图中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8.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游泳时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声音,说明水能够传声

D.“公共场所请勿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声的响度要小

二、填空题

11.质量是2千克的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是_____千克,体积是_____。

12.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后,用该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位置如图乙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

13.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现象;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由于光经过不同_____时发生了_____现象造成的。

14.如图是一支水银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_____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此时的读数是_____℃.

15.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的“高”从声音的特征上是指________,“引吭高歌”的“高”从声音的特征上是指________。

16.校运会上张敏同学400m比赛的成绩如图所示。

她的成绩为_____min_____s。

三、计算题

17.如图所示,一只容积为300c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18.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

(1)我们每个中学生在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扬州大市口马路路宽为30m,一辆汽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12m/s。

小明在交叉道口步行横穿公路上学。

步行速度是1.5m/s,要求横穿公路时预留10s安全时间,小明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少米,步行横穿公路才能保证安全。

(2)汽车超速也是安全隐患之一,小明家的汽车在大市口马路上以70km/h的速度行驶,在前方50m处有超速拍照,小明父亲立即减速,3秒后车速降至50km/h速度。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4km/h,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的车这次是否会因为超速而被拍照。

四、实验题

19.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是一种新型材料,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物理特性,科研小组进行了这样一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氧化石墨烯薄膜覆盖在有刻度的空烧杯口上,测得总质量m1_____;

②将薄膜揭开,向烧杯内倒入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盖紧薄膜,测得其总质量m2_____;

③一个月后,发现薄膜覆盖紧密完好,烧杯内液体体积明显减小,测得此时总质量m3_____;

④以后,烧杯内液体体积保持不变。

已知ρ酒精=0.8×103kg/m3,问:

(1)一个月后,通过计算烧杯内剩余的液体密度后,你可以判断氧化石墨烯薄膜_____(选填“有”或“没有”)良好的透水性的物理特性。

(2)由于分子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前原有水的体积应为_____ml。

20.小雨利用一个空的半球形的果冻盒装了一定量的水来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如右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果冻盒的前面,在另一侧的白纸上出现了一个清晰地像,说明蜡烛在这个凸透镜的_____(选填:

“2倍焦距外”、“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或“1倍焦距内”)位置;如图,若小雨沿AB方向捏一下果冻盒,白纸上没有清晰的像了,白纸应向_____(选填“靠近蜡烛方向”或“远离蜡烛方向”)移动才能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白纸则应在果冻盒前放一个_____(选填:

“凸透镜”或“凹透镜”),白纸才能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

21.如图小海同学用硬纸板、激光笔和平面镜探究光反射的规律,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r总是_____∠i(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图乙所示,把硬纸板沿ON轴向里折进一定角度,这时在纸板的ONF半面内__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

2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某同学组装的仪器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____(选填“变大”、“变小”),到液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就表明水沸腾了;此时,酒精灯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选填“不断升高”或“保持不变”)。

(3)某小组把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

23.小虎用甲、乙两图中的装置研究声现象:

(1)甲图实验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产生的,当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又时,音叉发声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同时可看到泡沫小球弹起一个较大的幅度。

(2)如图乙,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_____(填“会”或“不会”)发声。

24.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cm;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D

D

A

A

B

B

B

二、填空题

11.2×10-3m3

12.放大

13.直线传播反射介质折射

14.热胀冷缩35℃-42℃37.8

15.音调响度

16.135

三、计算题

17.1×10−4m32.5×103kg/m3.

18.

(1)360m;

(2)不会因为超速而被拍照

四、实验题

19.2g57.4g31.4g有26

20.二倍焦距外,远离蜡烛方向,凸透镜

21.减小等于不能

22.碰到杯底96变大保持不变水量过多、水的初温较低、酒精灯火焰较小等

23.振动响度能量不会

24.1537.8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年12月1日,天津市河西区城市大厦B座38层发生火灾,造成了多人死亡,受伤的重大事故,在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有毒气体(  )

A.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下方

B.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上方

C.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上方

D.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下方

2.氢原子只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组成,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4.(2017•连云港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