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875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0 大小:1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0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0页
亲,该文档总共2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2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①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

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

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十、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理想境界

艰难险阻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2.乐于尝试,敢于冒险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

讲读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

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

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

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

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

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

这就告诉我们:

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延伸拓展

1.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活动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走一步再走一步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

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

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

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

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

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

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

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

互动6:

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

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

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

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

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

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

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

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

2。

明确学习日标。

  3。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三。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

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

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

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学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

2.学习文中多侧面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教学重、难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型:

赏析课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

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

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2.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试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三.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四.研读与赏析(上)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2.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交流,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议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全班讨论、明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

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

请试作分析。

[课堂讨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

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

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三.体验与反思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

事实就是这样。

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

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

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四.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

内容、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忆花悟花

充满生机稀落伶仃枯木逢春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2.。

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体验生活,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

朗读课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的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1.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

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

1.教师正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

土砾()壑()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

(A)

2.翻译全文。

(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

(C)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

1.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

quot;物外之趣"。

(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

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虫蚊——兽类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小结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

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

(A)2.《掌握语文》练习。

(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

(C)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6.理 想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

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