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206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抗日战争

1、2、4、5

3、6、8

7

解放战争

9、10、12

1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株洲模拟)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宣言中说: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中国共产党发表此宣言是在(  )

A.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B.北伐战争行将结束时

C.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

D.重庆谈判的过程之中

解析:

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要求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取消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的统一”,可判断为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国民党一大是在1924年召开的,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1927年,故B项错误;C项符合材料背景,故C项正确;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马鞍山二模)“1938年6月29日,内迁武汉的工厂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

同时,国民政府下令拆迁武汉当地的工厂。

据统计,到1940年底,内迁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材料反映了(  )

A.西部已经成为经济中心

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本发展

C.国民政府决心持久抗战

D.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的管理

解析:

按照材料,已经从沿海内迁到武汉的工厂,因为日军侵略的深入,被迫再次向更远的西南和西北迁移,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服务于持久抗战的战略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C

3.(2017·淮北模拟)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

材料反映(  )

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解析:

中日双方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双方战术的选择差异,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江西模拟)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

A.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解析: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

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6·青岛模拟)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荣誉军人姓名:

王强

籍贯:

山东临沂  部队:

国民革命军第3军

职务:

上尉     受伤日期:

民国27年7月1日

残疾状况:

左上膊上1/3切断   残疾等级:

一等残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民国27年7月”可知为1938年,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4月,故B项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与题目相符,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肇庆三模)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用于研讨游击战;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这表明(  )

A.国民党政府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B.当时国共两党加强了军事合作

C.国民党政府认识到敌后游击战的价值

D.国民党抗战战绩卓著

解析:

材料中“国民党政府编写游击战方面的文件和书籍,研讨游击战,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表明国民党政府重视游击战,认识到敌后游击战的价值,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涉及,排除。

答案:

C

7.(2016·武汉调研)抗战后期,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

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

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战后中国主张终结殖民地的制度,中国重视战败国、殖民地人民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称赞,国际社会达成共识,这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6·潍坊二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

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

这表明(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解析: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是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故B项错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之前的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在力量对比上占据绝对优势,故C项错误;英国报刊赞扬中国胜利是对中国的舆论支持,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

这表明(  )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解析:

材料显示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显示了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建国举步维艰,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岳阳二模)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解析:

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如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重庆谈判确立了实现和平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D.全面内战爆发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解析:

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而题干要求分析的是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6年,符合题目要求,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和平民主建国的希望成为泡影,与“民主”高频率出现现象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赣州模拟)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中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

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

这说明了(  )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国民党将领由抗战中的“百战名将”到被解放军一败再败。

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未能全面说明材料的观点,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全民族统一抗日,国民党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能大规模歼敌,但在国共战争中,人民支持的是中共的军队,国民党军队失去民心,因此一败再败,故B项正确;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只是国民党军队战败的主观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解放军战斗力的强大是国民党军队战败的客观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

(25分)

解析:

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确定四则材料的主旨,然后选定角度,再联系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阐述。

第一则材料主要反映日本对华侵略的开始和主要罪行,若选此项,主要从反思教训、维护和平角度来论述;第二则材料以国共合作抗日为主旨,论述中力求紧扣民族团结;第三则材料反映国际合作,论述时应抓住国际活动中的互帮互助;第四则材料以当代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为题材,论述时应当立足现实,透析其用意,促成国内、国际维护和平,警醒世人。

答案:

示例:

角度一:

日本侵略。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角度二:

民族团结。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结是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根本保证。

角度三:

国际合作。

美、英、中等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对话、协商、合作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基本途径。

角度四:

否定历史。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事实、妄称“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诫世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避免悲剧重演。

14.(2016·宜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

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

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

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

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

“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

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

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

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

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

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

《揭秘:

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13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14分)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一中“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1931年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的信息从“明治维新、国内矛盾日益激增、以战养战以及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角度概括答案。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和材料二中“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信息并结合日本侵略中国后相关措施从“有计划、组织周密、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以及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

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的信息来归纳失败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

(2)特点:

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原因:

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