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350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答案】A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1897—1920年间不可能留下现场报道,故选A项。

]

2.(xx·沧州质量监测·5)1844年,美国要求中国赔偿被烧毁的美国在广州的贸易处,被两广总督耆英拒绝,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

这表明当时(  )

A.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B.两广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C.华南已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D.广州地区半殖民地色彩明显

【答案】A [关键信息“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可以看出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

3.(xx·清远高三调研·15)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

“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答案】B [题目问的是实际原因,拒绝李鸿章的这一决定是英国政府作出的,与英王统而不治无关,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英日之间互相勾结,以扩大在华利益,这才是李鸿章遭拒的真正原因,故B项正确;“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是英国政府的说辞,是表面的客套话,故C项错误;李鸿章确实缺乏国际外交常识,求人不如求己,中国落后而挨打,但这不是背后的实际原因,故D项错误。

]

4.1945年8月10日,艾青在其诗作《人民的狂欢节》中欢呼: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胜利的狂欢节!

解放的狂欢节!

”人民欢欣鼓舞主要是因为(  )

A.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C.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答案】A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故A项正确。

B、C、D项均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5.(xx·肇庆统测·17)“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

”“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A.五四运动的爆发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的,与“亲俄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表明中共开始摆脱苏联“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

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答案】C [近代中国主张建立现代化国家,又同时反对“帝王之家”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典型代表,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他们的核心主张,故选C项。

]

7.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

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

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答案】C [结合“1942年7月7日”及图片之间“抗战建国”等信息可知,考查的应是与抗战有关的史实,故答案为C项。

]

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行为D.北洋政府释放被逮捕的学生

【答案】C [A、B、D项均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后期,故答案为C项。

]

9.(xx·惠州调研·17)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

“现时已经要使一般工人农民知道:

到了建设国民革命政府的时候,没收土地的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

假使土地不没收交给农民,假使几万万中国农民因而不能参加革命,政府必定不能巩固政权。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中共开始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中共对农民问题重要性认识加深

D.中共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C [中共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中共和国民党首次合作,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耕地农有”主张反映了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故C项正确;右倾错误是指在与国民党合作中无原则退让、放弃革命领导权问题,这与材料中没收土地、发动农民的主旨是不符的,故D项错误。

]

10.(xx·浙江重点中学测试·14)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答案】D [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甲午海战、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均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A、B、C项均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圣地延安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D项正确。

]

11.“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C [材料描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相关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C项表述错误。

]

12.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

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答案】D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用拉丁、德、汉各文列序中国皇帝惋惜此等凶事之旨”。

据一个西方人说,建造这座碑坊花费了白银36万两,其壮丽程度超过了皇宫牌楼。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据时人记载:

在德军驻守的顺治门外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有曰‘德长丰’等。

甚至不相联属之字,亦强以德字冠首。

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

而英、美、日、意诸界亦莫不皆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秋瑾《宝刀歌》)于是,“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从心理的角度而言,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谢罪”“立碑”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京官朝贵中众多人”在外国侵略面前的心态。

试分析“京官朝贵中众多人”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

(8分)

(3)材料三中“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说一说你对知识分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

(8分)

【答案】

(1)目的:

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民族精神,使清政府成为其在华的统治工具。

(2)心态:

士大夫阶层在国难临头时的道德沦丧。

原因:

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束缚;思想上,宋明理学的影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文化上,八股取士的毒害。

(3)含义:

民主共和对封建专制的历史否定。

认识:

当国家危难之时,知识分子应该挺身而出,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在和平时期,知识分子应当充分发挥“民族的大脑”的作用,勇于创新,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4.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6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

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6分)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

(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

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

(4分)

【答案】

(1)看法:

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海外市场的扩大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2)原因:

改革派:

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

保守派:

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护了封建制度。

影响:

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3)形式主义地吸收、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

(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4)认识:

中国的现代化要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但不得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积极借鉴西学,但不可照搬照抄,要会通中西,批判继承,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4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xx·惠州调研·22)“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为此,美国实施(或建立)了(  )

A.关贸总协定B.布雷顿森林体系

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关贸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这与材料主旨突出“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不符,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与材料涉及的贸易体系不吻合,故B项错误;“美国”“二战后”“增强西欧的……能力”符合教材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描述,故C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政治组织,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D项错误。

]

2.(xx·广东六校联考)“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从经济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欧共体的成立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答案】B [根据题干限定词“经济角度”,排除A、D项,根据“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因为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

故选B项。

]

3.(xx·银川模拟)以下是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答案】B [从材料可以看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对抗竞争。

同时欧洲走向联合,逐步形成新的势力,表明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故选B项。

]

4.(xx·宿迁高三摸底·20)2014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

”安倍曾称,“为使联合国顺应21世纪时代变化进行相应改革,日本愿意发挥带头作用”。

演讲中安倍表示,“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安倍的言论表明日本(  )

A.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

B.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C.谋求与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地位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答案】C [材料中“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说明日本发挥作用是在成为常任理事国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日本的目的是“加入常任理事国”,故B项错误;材料中“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这才是安倍演讲的主旨,故C项正确;“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是日本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

5.有学者说:

“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国家之间对抗激烈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B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日益密切是全球化的内涵,从这一角度思考,B项正确。

]

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局势是(  )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答案】B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欧、中、日、俄等政治力量的壮大,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7.(xx·广东六校联考·2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题中主要提及苏联解体对美国的影响,并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体现俄罗斯继续与美国对抗的信息,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的信息题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冲击了美国在全球的势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对美国是个“灾难”,故D项正确。

]

8.《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

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群雄竞起”多用来形容当前国际关系存在多个理论中心,实质反映的是国际关系多极化的趋势。

故选D项。

]

9.(xx·广州三校联考)xx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

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答案】D [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之间的竞争的实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

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C项错误,D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决定国家关系的除了意识形态,还有众多其他因素;A项不符合事实。

]

10.(xx·肇庆模拟·18)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此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

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读是(  )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答案】B [中美之间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导致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会消失,故A项错误;1979年1月中美建交,随着双方关系的缓和,中国逐渐改变对美国的认识,中学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介绍更加完整,故B项正确;1982年之前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客观地反映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局面已经逐渐打开,与世界逐步走向联系,故D项错误。

]

11.(xx·江门调研)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

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

A.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答案】D [注意题干要求“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即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A、B、C项都不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D项正确。

]

12.(xx·广东四校期末联考·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求同存异”

B.20世纪60年代——“非集团”“不结盟”

C.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大片”

D.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答案】B [本题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外交成就的具体时间,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求同存异”对应正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非集团”“不结盟”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大片”,对应正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应正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材料二 

 

图一日军占领沈阳城图二日军占据北平图三日本投降纪念邮票

材料三 xx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1)根据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是指近代中国发生的什么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反应。

(6分)

(2)根据材料二,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对应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有什么历史地位?

(9分)

(3)xx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周年?

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

(5分)

【答案】

(1)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反应:

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图挽救民族危机;各地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更加激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图一:

九一八事变。

图二: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图三: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

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提升中国人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此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43周年。

主要因素:

①历史问题,74.2%的普通公众认识到日本曾经侵略中国,86.1%的师生认为日本未正视侵华历史;②钓鱼岛问题,39.4%的普通公众与53.9%的师生选择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③日本追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31.9%的普通公众与56.3%的师生选择了此项;④福岛核危机,40.9%的普通公众选择了日本对福岛核危机处理不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材料三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

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

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