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233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古诗文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复习.docx

《古诗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复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文复习.docx

古诗文复习

一、《醉翁亭记》复习题

一、字词解释

1、林壑尤美:

尤,特别、格外

2、蔚然:

茂盛的样子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

5、饮少辄醉:

辄(zhé),就。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云归而岩穴暝:

暝(míng),昏暗。

9、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

10、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繁茂。

11、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

12、伛偻提携:

伛偻(yǚlǚ),腰背弯曲,在文中代指老人。

13、山肴野蔌:

山肴,(yáo),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蔌,(sù),菜蔬。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丝和竹在这里代指音乐。

15、弈者胜:

羿,下棋。

16、觥筹交错:

(gōngchóu),觥,酒杯。

筹,酒筹。

1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tuí),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18、太守谓谁:

谓,是。

1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快乐。

20、阴翳:

翳(yì),遮盖。

文中出现的成语: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8、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

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啊。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译: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11、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12、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

译: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三、背诵默写

1、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是 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家,史学家家。

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之一。

2、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概括描写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4、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6、文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7、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人们经常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形容他人另有图谋。

9、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11、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照应的句子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伛偻提携”、“苍颜白发”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14、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的两种人是老人和小孩,《桃花源记》中则是用“黄发垂髫”来指代。

15、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写春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16、第4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是。

17、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为太守醉。

四、问答题

1、文中写到“醉能同其乐”,你是怎样理解醉与乐的关系的?

答:

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太守思想感情境界的高度概括。

全文巧妙的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男女老幼前呼后拥:

往来不绝,十分热闹的场景,构成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出游图。

3、文中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

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像风景画,第三段像风俗画。

前者寄托了太守的山水之乐,后者寄托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5、第四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6、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

期末考时我数学成绩不理想,但我没有气馁,乐观面对,刻苦钻研,最后成绩明显提高。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8、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10、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1、文章第3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用意?

答:

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12、《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答:

从内容上理解:

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

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

13、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答: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

14、“乐亦无穷”在文中第2段中指何而言?

答:

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1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示例①:

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6、欧阳修“与民同乐”,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以苦为乐”,有人“助人为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及时行乐”。

你以什么为乐?

淡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示例

(1):

我以“读书为乐”,因为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读书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读书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

(2):

我以“助人为乐”,因为助人为乐,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无私奉献,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纯洁自己的灵魂;助人为乐,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己也感到精神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助人为乐,可以营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生活环境;助人为乐,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岳阳楼记》复习资料

一、掌握句中的字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指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

及,到。

               4百废具兴:

通“俱”,全,皆。

5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6横无际涯:

广远。

7朝晖夕阴:

日光。

               8南极潇湘:

尽。

9连月不开:

放晴。

               10薄暮冥冥:

迫近。

11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12波澜不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3沙鸥翔集:

鸟停息在树上。

           14岸芷汀兰:

香草的一种。

15而或长烟一空:

全。

              16静影沉璧:

圆形的玉。

17宠辱偕忘:

荣耀。

               18宠辱偕忘:

一起。

19把酒临风:

持、执。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21去国怀乡:

离开。

2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2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宗庙。

2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殿堂。

25是进亦忧:

即指“居庙堂之高”。

26退亦忧:

即指“处江湖之远”。

27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前。

28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29微斯人:

没有。

30吾谁与归:

归依。

31忧谗畏讥:

说别人坏话。

32一碧万顷:

极言其广。

3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34锦鳞游泳:

美丽的鱼。

35前人之述备矣:

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36浊浪排空:

冲向天空。

37然则北通巫峡:

虽然如此,那么。

    38若夫淫雨霏霏:

连绵的雨。

39迁客骚人:

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40若夫淫雨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41郁郁青青:

形容草木茂盛。

         42此乐何极:

哪有穷尽。

4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44吾谁与归:

就是“与谁归”。

45迁客骚人:

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46若夫淫雨霏霏: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若夫”近似“像那”。

4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48或异二者之为:

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9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二、背诵默写填空

1、第④段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2、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虚写景致的句子是: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4、“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二者之为”指的是:

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态。

8、A文中借斯人来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点明文章中心论点(主旨句)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③览物之情,得以异乎?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

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⑦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为什么呢?

(他们)

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百姓忧虑前忧虑,在天下百姓享乐后享乐

⑩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三、阅读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3两段的意思

答:

第2、3两段分别写了洞庭湖不同的景色和登楼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2、岳阳楼不同的景物、岳阳楼不同的景物使“迁客骚人”产生了不同的“览物之情”,说说这是两种什么样的人?

答:

这是两种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的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人)

3、用简洁的语言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答:

写洞庭湖在明月照耀下的景象,以及渔夫的快乐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之心”,也是滕子京的所为。

从第一段看,滕子京“不以物喜”表现在什么地方?

“不以己悲”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用原文回答)

答: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着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情节和选文回答。

答: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用原文回答: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有怎样的报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文中范仲淹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思想?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含蓄抒发了愿与朋友一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9、《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0、“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1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12、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示例: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14、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在当时它一方面体现作者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而在今天则是一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它将继续激励我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可以说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5、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请阐述你的看法。

示例:

应具备。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三、《送东阳马生序》复习题

一、解释加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弗之怠(放松)

走送之(跑)   不敢稍逾约(超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既 加冠(已经 成人)

无硕师名人与游(学问渊博的老师)尝趋百里外(跑到)

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  询问)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俟其欣悦(等到)

负箧曳屣(书箱;鞋子)    至舍(学舍)          

持汤 沃灌(热水  浇洗)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以衾拥覆(被子)          

寓逆旅(旅店)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佩)

左备容臭(香气)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袍敝衣(旧絮; 破)  略无慕艳意(羡慕) 

同舍生(房子)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觉得)

二、解释下列句子。

1、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 怠。

译:

手指不可弯屈伸展,也不敢放松抄书。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观 群 书。

译:

因此人们大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可以浏览许多书籍。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 叩问。

译:

曾经跑到百里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

有时遇到老师训斥,(我的)态度就要更加恭敬,礼节就要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

5、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

(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坐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 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译: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 觉得 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三、简答题。

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

他为什么这样说?

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4、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四个艰难分别是:

求学之艰;求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

5、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

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6、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

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8、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启示录?

答: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四、《马说》

1、拼音、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者sì 祗zhǐ一石dàn

伯乐: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祗:

只是  食马者:

通“饲”,喂

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著称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虽有:

即使

且欲与常马:

犹,尚且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用作动词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

通“才”,才能通其意:

通晓执策而临之:

拿着马鞭子面对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3、翻译: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译:

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4、课文理解:

韩愈,字退之_,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或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