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966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教案

2019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

,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

“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

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

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

非所逆睹已。

【注释】①雠:

应答,响应。

②一命:

泛指官职低微。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哉B.兮C.焉D.乎

22.对第

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3.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

答案:

21.C22.C

23.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1点1分。

24.A

2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

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

评分说明:

“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1点1分。

宝山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8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

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

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xi):

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耳B.矣乎C.乎也D.耳矣

2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

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8分)

21.(C)。

(1分)

22.(B)(2分)

23.(A)。

(3分)

24.(4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

(1分)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干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

(1分)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

(1分)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1分)

2.(3分)(3分,答到一点给1分)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

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

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

精于用法而已。

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

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

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

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甲】私心自谓:

“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

”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乙】

  ④利先生曰:

“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

”【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

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

【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

数学。

②利先生:

即利玛窦。

③习:

训练。

④榱桷:

房屋的椽子。

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3分)

大概如是, 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

请作评析。

(4分)

答案:

(五)(13分)

21、(1分)B

22、(2分)C

23、(3分)B

24、(3分)D

25、(4分)作者认为度数在治历、治械等技术方面的功用是小用,(1分)在训练人的精细、准确方面是大用;(1分)大用、小用在于人们的需要。

(1分)这对当下的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启示作用的,不应该重技巧(技术)轻思维,而是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

(1分)【或,我认为作者说的是有道理,用处之大小原本就是因人的需要而定的。

(1分)

浦东新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①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

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

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

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

“横翠”。

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②则又为之说日:

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

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

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口有力者往往壤臂其间,口化为争夺之场。

③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

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

乙或者乃曰:

“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

今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①,与韩意特异,何也?

”余曰:

“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

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

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丙

④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

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

丁曾岂静者之为哉!

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

仍为世俗之戒云。

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

①侑座欹器:

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成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虽而    B.则而    C.虽则      D.然则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横翠阁位于洞真观西面像屏风一样高耸的山峰之上。

B.横翠阁由道士张文政最早兴建,作者亲自为它命名。

C.横翠阁因周围景致如画,登阁即可尽收眼中而得名。

D.横翠阁的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23.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3分)

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4.简析第③段引述《城南联句》和《燕喜亭记》的不同用意。

(3分)

2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答案:

21.B

22.B

23.A

24.引《城南联句》意在引发友人的质疑,引出下文的议论(1分);而引《燕喜亭记》意在指出近景亦有妙处(1分),从而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的观点(1分)。

25.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1分),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1分),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1分),用以自警并诫人(1分)。

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①。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②。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③。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④,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⑤,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⑥,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礼义⑧,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结髦:

织毛物  ②锻炼:

打铁。

③蜡屐:

制鞋子。

④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

⑤书:

书画。

⑥百鸟的鸣叫声从耳边掠过。

⑦戚:

皇亲国戚。

⑧被服礼义:

牢记并遵循礼仪。

 

21.可填入第1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乎          D.耳

2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宝绘堂坐落在驸马都尉王晋卿住宅的东面。

B.宝绘堂收藏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喜欢的书画。

C.苏轼年少时轻视富贵生死而特别看重书画。

D.驸马都尉王晋卿喜爱诗书也喜欢与人角斗。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A.第1段末尾   B.第2段末尾   C.第3段末尾   D.第4段末尾   

24.分析第1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3分)

                                    

                                    

25.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4分)

                                    

                                    

答案:

(五)21-25题(13分)

21.D(1分)

22.D(2分)

23.C(3分)

24.答案示例:

第①段用了引证和例论的方法。

作者引老子的话证明圣人不曾废除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田猎,又列举刘备嵇康阮孚等人都有声色臭味而乐此不疲的事实,论证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的观点。

25.(4分)答案示例:

①直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②又言“不可以留意于物”,例证说明留意书画必生祸患,③陈述苏轼年少时过分留意书画的教训,④希望王晋卿不要沉溺于书画,从而远离祸害。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

老子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

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

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

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

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

家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

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

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14分)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

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

或劝予:

“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

”予曰:

“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

”或曰:

“种桃李。

”予曰:

“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

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

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

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

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

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

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

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

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

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

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

岂惟宥⑨之哉?

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

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

②枳:

停留。

③商丘之木:

《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④酲:

指喝醉神志不清。

⑤枅栌:

指方木。

⑥颒:

洗脸。

⑦夥:

多。

⑧樾:

树荫。

⑨宥:

通“侑”,酬答。

⑩九锡:

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B.也C.焉D.耳

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4分)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13分)

20.D

21.A(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

22.C(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

23.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

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

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 ] 。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有删节)

【注】①狃:

贪。

     

21.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2. 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

(1分)

A. 矣     B. 焉     C. 也哉     D. 而已

23. 对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慨叹士人大多不能处理好“义”与“节”。

B. 挖掘历来人们在仕隐之间难以选择的原因。

C. 指出隐者的安于现状会被指责为“遗弃世事”。

D. 剖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留恋官位的不良心态。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A. 第①段开头   B. 第①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