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772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

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月满则亏,盛极则衰。

老子曰: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

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

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

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

老子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

老子认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

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

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有大德的人,不必去追求有德,如果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的名声。

B.理政者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有求必应,其实也积了很多德。

C.用合理的规则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这样做不是德的表现。

D.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就是理政者德的表现。

2.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对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B.“无为”就是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如果离开了法则,就会事倍功半。

C.“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监督,防止乱作为。

D.“无为”就是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须理政者参与,就能产生“民自富”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

本姓严,讹为年。

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

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

英宗嗣位,上言:

“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

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

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

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

“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

其间水旱流移,蠲①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

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

”帝可其奏。

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

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

迁河南右布政使。

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

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

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

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

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

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曰:

“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

”削厚官。

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

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

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

帝曰:

“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

”贤曰:

“诚如圣谕,宜早雪之。

”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

左右巧阻之。

帝语贤曰:

“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

”特召任之。

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

由是部事大理。

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

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

富力辩曰:

“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

”因乞骸骨。

帝慰留之,为黜毓。

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蠲(juān):

免除,除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至河南,岁饥饥:

饥荒

B.权势莫能挠挠:

阻挠

C.果无验,乃令致仕验:

检验

D.帝慰留之,为黜毓慰:

抚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少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

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

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食笋

曾幾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幾:

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②戢戢(jíjí):

牛羊角的样子。

③下番:

下一轮。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3),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

(4)师者,。

(《师说》)

(5),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6)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

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

男孩把我原来放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也没有。

”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我叫住了他:

“你到底在找什么?

男孩停住脚步,想了想说:

“你不会告诉别人吧?

“嗯,我谁也不告诉。

怎么,这是秘密吗?

”我吃惊地扬起了眉毛。

“我在捡硬币。

要是找对地方的话,有时候能找到很多,一般街心公园的长椅下面有。

我去年夏天就在这儿捡到了很多。

“捡硬币?

”我以为我听错了,“这么说,你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这儿捡了?

“对,”男孩的神情非常庄重。

“那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我出于好奇,又问。

“等我看看。

”男孩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有几枚亮闪闪的硬币。

男孩皱着眉头,把纸片上的硬币一枚一枚地捡到自己脏兮兮的小手里,边捡着,嘴边动着,显然,他是在仔细地数今天捡了多少钱。

“一共48个戈比。

”男孩终于数完了,又把那些硬币放回到纸上,包好,装进了裤袋。

“噢,你已经很有钱了。

”我笑着说。

“这还不算多,这个夏天我肯定能捡到很多。

我想起了儿子和自己的童年,谁小时候没为买几块糖果或者一个心仪的玩具想方设法地攒过钱呢?

“你是攒钱买糖果吗?

或者买一把小手枪?

小男孩皱着眉没说话。

看到他如此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我不能再问下去了,这个孩子可能另有隐情。

“好了,祝你找到更多的硬币。

明天还来吗?

”我说完,点燃了一支烟。

男孩低声说:

“来。

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伊柳沙的孩子认识了,后来还成了朋友。

我每天都去那个小街心公园,坐在椅子上等他。

他也每天都来,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我每次问他有什么收获时,他就蹲在地上打开纸包,认真地把自己捡到的硬币数一遍,但每次都没有超过一个卢布。

有一次我问他:

“伊柳沙,我有几个硬币,你拿去好不好?

伊柳沙低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

“不行。

妈妈告诉过我,不能白要别人的钱,得拿东西换才行。

你有多少硬币?

我把手里的硬币数了一遍说:

“45个戈比。

“我马上就回来,”伊柳沙说完,跑进了附近的一片树丛里。

几分钟后他又跑了回来,小手里握着一小截红铅笔,一张糖纸和一小块绿色玻璃。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易。

从那以后,我每天来的时候都给他带一些零钱,而走的时候衣兜里则塞满了他的宝贝,有啤酒瓶盖、旧打火机、铅笔头、玩具汽车和塑料小人什么的。

最后一次,伊柳沙给我带来的是一个断了一只胳膊的变形金刚。

这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玩具了,我实在不忍心带走,但伊柳沙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我拒绝。

那天之后,伊柳沙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和我交换了,不管我怎么劝他,他都不答应。

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告诉了我实情。

原来,他已倾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我耍了个小花招。

我比以前早来一点,然后悄悄地往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伊柳沙来了之后,捡起来,然后就蹲在我脚边一丝不苟地数他一天来的收获。

我已经习惯每天看见他,我喜欢上这个小男子汉。

我欣赏他的懂事和执著。

但有一个疑问一直折磨着我:

他为什么要捡硬币呢?

而且一捡就是一年多?

我一直也没找到答案。

我每天都会给伊柳沙带几块糖果和口香糖来,伊柳沙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少笑。

后来伊柳沙却突然不来了,整整一个星期没露面。

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那把长椅上,低着头,看着地。

“你好啊,伊柳沙,”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天也没下雨,你怎么一直没来啊?

椅子底下的硬币都没人捡了。

“我不需要硬币了。

”伊柳沙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伊柳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搂住他的小小的肩膀,忐忑不安地问,“你为什么不捡硬币了?

伊柳沙低垂着头,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小的膝盖上。

“维拉阿姨说我爸爸酒喝得太多了,把身体喝坏了。

可我妈妈说我爸爸能治好,但需要很多钱,所以我就每天出来捡硬币。

我已经捡了很多硬币了,但还是没能治好爸爸……”

孩子说话时脸上的泪已经流成了两条小河。

我把孩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我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我却没来得及救他!

”伊柳沙放声大哭。

这种情景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流着泪紧紧地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

伊柳沙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又红又肿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

“谢谢你给我硬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说完,他就站起身,抹了一把眼泪,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跑了。

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

命运让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可我却无法帮助他。

在后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个我们以前经常见面的街心公园,但我再也没有见到伊柳沙,没有见到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小的男子汉。

现在我很少去那个小公园了,但每次去,我都要在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他的朋友,我就在他身边。

1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通过小男孩之口,两次提到他的妈妈,间接地表现出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正是作者不露痕迹地交代男孩拥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妙笔。

B.“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

”叹息的是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冷酷,以及自己的无能。

C.小男孩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因而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交换,这是来自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为人原则和尊严观念使然。

D.小说前半部分一直不肯交代小男孩捡硬币的原因,这样写一方面是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写小男孩不再需要硬币,最终也没能治好爸爸这样的情节陡转蓄势。

E.小男孩之所以能够在街心公园椅子底下捡到硬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故意在那里放一些硬币,让穷苦的孩子捡去。

12.小说中的伊柳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三处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数硬币行为的描述,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主要是表现伊柳沙的孝心;有人认为是歌颂一个孩子在困境中的坚强;也有人认为是突出“我”的善良和同情心。

你同意哪一种?

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基因治疗作为宣传的噱头,但是第一代、第二代基因疗法,都还在实验室里等待着科学的论证。

B.在卫生部和红十字会的组织下,我国即将建立器官移植应对系统,增加了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执法力度。

C.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D.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于管理者来说,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尤其是负面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信息公开有据可循,对社会关切有所交代。

①第一反应是掩饰、回避,其实并不奇怪

②必须以制度的名义予以确认

③出于自身形象及利益的考虑

④这样的心理举世皆然,没有什么国情的差异

⑤差异在于有无明确并且可行的制度约束

⑥重大事件发生后,多长时间内对外公布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多久更新……如此种种

A.①④⑥②⑤③B.①⑥②③④⑤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②④⑤⑥①

1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5分)

示例: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19.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感情鲜明。

(6分)

(1)情境一:

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境二:

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

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

法官说:

“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

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

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7.

(1)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

(“甫”“冠”各1分,大意1分)

(2)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恨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以”“憾”“逮”各1分,大意1分)

(3)年富斟酌赢利和亏欠,严格地支出、收入,亲身参加计算,一些官吏不能欺瞒他。

(“赢缩”“会计”各1分,大意1分。

12.要点:

①具有孝心,热爱父母。

②天真诚实,自尊自爱。

③经受磨难,性格坚强。

(每条2分。

要求分别结合文中相关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只是概括几条的酌情扣分。

17.C.(解析略)

18.示例:

礁石种子

没有高山的巍峨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沙粒的平和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著!

1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生动、通顺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使用修辞方法使语言通顺、生动,感情要鲜明。

【答案】

(1)示例:

野渡无人,春潮寂寞,仿佛浓浓的忧愁融入大江,把江水染成碧色,江流弯曲恰似愁肠九转,江涛呜咽,那一江春水呀,翻腾着料峭春寒,连绵万里,流向天涯。

(2)示例:

江花红似火,江水碧如蓝,江涛唱出温暖的歌,江面上的鸭儿也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江春水呀,满载着生机,满载着希望,浩浩荡荡,流向天涯

五.写作

审题立意参考提示

为自身考虑,维护自身的权益,近乎本能,不容回避,无可厚非,要做到为他人着想却不易。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材料中的那位法官却把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在社会生活中,你、我、他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

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也许最终反而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关心他人,保护他人,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挖掘出来,可以作为观点例证,也可作为叙述主体。

不仅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共同点,凡是矛盾的双方都存在同一性,都可以运用那位法官的思路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外交上的“求同存异”、军事中的“和谈”、商海中的“互惠互利”、谈判中的“双赢”遵循的都是既“自利”又“利他”的思路。

个人主义、大公无私曾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语,两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一贬一褒,一抑一扬。

其实人性的微妙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所能解释,生活的复杂也并不是通过贬褒抑扬就能使之改变,用法官的思路来考察和处理今天这个转型社会的诸多矛盾,会使人有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之感。

附:

【参考译文】

年富,字大有,是怀远县人。

本来姓严,错成“年”。

他凭借会试中副榜授官德平县训导。

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

明朝英宗皇帝继位,年富上书说:

“皇帝亲军中府军前卫的补充兵,本来选自民间百姓人家的子弟,随时侍奉在太子身边。

现在(因为)死亡或残疾,全部补充兵源会成为打扰百姓的一件事。

请求从二十五个驻军卫所内,用一个卫所的兵士补充选调,不要再牵累老百姓了。

”(年富)上书中所议事情多数被实施执行。

年富升任陕西左参政,不久任命他负责管理粮食储备。

又恰逢计算每年用粮情况,用来筹划军费,年富(上奏章)说:

“我所管辖的地区每年收两次税共一百八十九万石,囤积粮食收入七十多万石。

这期间水灾、旱灾(人口)流动、转移,免除拖欠、亏欠(的赋税),大概三份要减去一份,可每年的费用就达到一百八十余万石,收入少支出多。

请求裁减闲散多余的士卒,淘汰劣等马匹,杜绝侵占耗费资源的弊端。

”皇帝同意了他的奏折。

边疆的兵士马匹,(钱粮等)按需要而供给的数量浩大繁多,军民因远途运输而疲乏,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做违法的事情牟取利益。

年富计算路途远近,核定征收赋税,支出或收入(一律)谨慎地探求考核,过去的弊端得以革除,老百姓的困苦得到大大缓解。

(年富)升任河南右布政使。

年富到河南,那年闹饥荒,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二十多万,(不法者)公开抢劫掠夺。

河南巡抚于谦委任年富安抚流亡百姓,(河南流亡的百姓)都安定了。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春天,年富凭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抚,管理军政事务。

当时经历丧乱战败,法律松弛,弊端尤其严重。

年富一心一意抚慰体恤民众,上奏请求免除了秋赋,撤除几个州县的税课局,停止让太原的民众从大同转运出粮饷。

年富遇到大事,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权势不能阻挠(使他屈服),声名震动关中。

这时,年富的威望名声远扬于天下,可是许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加憎恨(他),互相收集年富的罪名。

山西参政林厚竭力诋毁年富,皇帝说:

“林厚怨恨年富、诬陷年富啊,我正交付年富边防事务。

”免除林厚官职。

天顺元年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