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19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一二文档格式.docx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

就着山势。

③北庭:

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

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5.(2014·

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 ①兀兀:

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②陶陶:

和乐貌。

③渌水:

琴曲名。

④蒙山:

茶名,即蒙山茶。

(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中的“巧”字?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夕清泛

[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①。

贪寻旧日鸥边②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注] ①芙蕖:

荷花。

②鸥边:

指隐居。

(1)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说说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

并请赏析“摇荡”一词。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

指人生。

②尊:

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阕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贺铸:

北宋词人。

《宋史·

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说说词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 满庭芳·

渔父词

乔 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

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②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 ①青云兴:

做官的兴头。

②坐羊皮:

意为隐居江湖。

(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

有何作用?

(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的形象特点。

答案

1.

(1)(示例一)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作铺垫。

(示例二)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

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

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

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

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

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2.

(1)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2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

(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2分)

(2)(示例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

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示例三)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

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难眠。

(示例四)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指出表现手法2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

3.

(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草”“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每个角度1分;

分析2分)

(2)原因:

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

(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3分)

4.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四百年前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如今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景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5.

(1)一、二两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

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

(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

(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

(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

(1分)(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

意思对即可)

(2)①首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

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

(每点2分,共6分。

6.

(1)姿态之“巧”:

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

颜色之“巧”:

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

“巧”亦指花的精神:

“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

(2)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7.

(1)联系全诗看,“贪”字写出了诗人非常迫切地寻访旧日栖隐之所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追求。

(2)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行,诗人吹着箫观赏湖上的明月,品尝着秋风送来的缕缕荷香。

这两句融情于景,诗人与明月、湖光、小舟、碧荷交融在一起。

“摇荡”一词不仅写出“碧芙蕖”在清波中摇曳的倩影,也把小舟的荡漾、月光的沉浮、箫声的起伏以及诗人心情的激荡一齐表现出来。

8.

(1)“独”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又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这两句运用了对面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

想象老朋友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

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9.

(1)①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②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

(2)对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洁品质的坚守;

隐含被命运捉弄的嗟叹,显示出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

10.

(1)运用比喻手法,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

讴歌山林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2)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闲适自得。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高考练

(二)

辽宁五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 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1)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2)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 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晚年入蜀做幕僚,与王维友谊很深,与杜甫频有唱和。

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

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

杜甫深受感动,和以此诗。

(1)“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明代王世贞称此诗“古今咏梅第一”,请简析这首诗借梅抒怀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彭蠡馆

罗 隐

孤馆少行旅,解鞍增别愁。

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病里见时态,醉中思旧游。

所怀今已矣,何必恨东流。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5分)

(2)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 暮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说。

(1)颈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1)请分析“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中“空”“忽”两字的表达效果。

(2)从全诗看,“吹恨满清樽”中的“恨”具体指什么?

颔联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恨”起到了什么作用?

6.(2014·

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 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

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2014·

辽宁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瑞鹤仙[注]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

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

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1)上阕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寄寓着什么情感?

试简要分析。

(2)下阕“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和表达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 寒[注]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有人说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词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黄钟] 人月圆

倪 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 作者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元代中后期,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

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而是隐逸山林。

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2)这首元曲的“曲眼”是什么?

1.

(1)诗中运用了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来表现筝声,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①想象、联想:

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

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

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

如“柳态”“灯影”。

③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①伤春惜别之情:

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

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

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2.

(1)这两句诗描写了江边的梅树,抒发了诗人被催白头的愁情。

其实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

诗人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渐生白头。

(2)这首诗由诗人看梅花开放而感到梅催人老,继而生出“催人自白头”的感慨,它的重心不在咏梅,而在抒情。

全诗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3.

(1)颔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薄暮中,远山显得端庄稳重;

清秋中,高柳显得怯弱惊惧,写出了远山和高柳的情态,为全诗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中流露了作者羁旅中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情和对世态的感慨,对旧友的思念和对所怀念事物都已消失之后的无奈与释然。

4.

(1)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营造了凄寂幽邃(凄清而洁净)的氛围。

(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寂、怀念故园的愁绪。

结合诗句分析略。

5.

(1)“空”字写佳节作者却孤身在外,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的内心的酸苦;

“忽”字刻画出了作者沉醉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的情态,写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恨”指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离愁。

颔联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感情起到了反衬作用。

在颔联中,作者描写了树木阴浓、花光照野、柳色苍翠的明艳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作者的离愁。

6.

(1)①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树声、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

(3分)②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

(3分)(从修辞的角度答出比喻或夸张,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2)本诗通过描绘大雨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突然而至的大雨的欣喜之情,(3分)也反映了诗人对金击败蒙古军的喜悦之情。

7.

(1)前六句描写的是:

孤城落日,斜阳衔山,郊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

(2分)“客去”句既描摹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作者感到若有所失,心里空荡荡的。

(2分)这一图景寄寓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2)“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分)“残醉”前承上阕的“重解绣鞍,缓引春酌”和下阕的“醒眠朱阁”,(1分)“绕红药”开启下文,引出对春光的观赏,(1分)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1分)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连接上。

(1分)

8.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时世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9.

(1)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

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之情。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10.

(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曲眼”是“伤心”。

上阕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引发伤心之情。

次句“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之情。

下阕“怅然孤啸”再次直抒胸臆;

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