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046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诗歌鉴赏第四单元精读河床

精读

河__床

对应学生用书P21

昌耀(1936-2000),作家。

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8年被划成“右派”。

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

1979年平反。

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

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

》《慈航》《意绪》等。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

其新边塞诗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1957年秋,作者的第一本诗集《最初的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出版。

他因两首小诗《林中试笛》而获罪,从此被扫出文坛,打入最底层。

这对作者的生活观念、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以肉体和灵魂体验的双重痛苦,感悟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的意义。

此后22年里,作者在劳改农场劳作之余偶尔的写作,均是留作自慰的心境表述,作品《河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新边塞诗歌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新疆的诗歌流派。

主要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等。

严峻而旷达的边塞生活不仅冶炼了他们的灵魂,也铸造了他们诗歌的品质与气质。

荒僻的自然界和奇异的边塞风情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的深沉和浓郁的当代性色彩。

同时,新边塞诗歌摆脱了表层性描写的束缚,以一种隐含的、意向化的传达手段,使诗的思想寓意活跃在写实与象征之间,做到了意与象的交融,心绪与画面的叠合,从而实现了对边塞时空和题材本身的超越。

新边塞诗是中国西部豪放派的歌唱,诗人们崇尚的是阔大的含蓄与恢弘的悲壮,他们的诗发展了唐代的边塞诗风,不仅具有苍凉、慷慨、浓厚的特点,而且具有明朗、刚健、朴实的风格。

对应学生用书P21

该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将人的视野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河床》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它的流动受到更为内在的力的牵制。

我们读它,感到的是一种沉实、粗犷、雄悍的美。

1.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这是全诗的开篇,“白头的巴颜喀拉”象征了“我”悠久的历史。

“白头的雪豹”是形容“我”的初始的力量。

2.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巨人般躺倒”是“我”庞大的形体,“巨人般屹立”是“我”内在的强大。

这两句诗开启了下面对“河床”的具体描述。

3.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刺肤文身”“透露我体魄之多毛”等刻画出了黄河的雄壮之美。

4.我是屈曲的峰峦。

是下陷的断层。

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

是横的河床。

是总谱的主旋律。

 这里采用排比的形式,从空间的角度,写了一系列意象——峰峦、断层、地峡、飓风,显得阔远而浩瀚。

5.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

我拓荒千里。

 诗句体现出了一种气吞万里的张扬的气魄。

6.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而潮汛已经到来……

 诗歌的最后更肯定或者说更坚定地表明“我”对诺言的实践,表达一种对世人的宽厚的爱。

1.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何特点?

 

地域特征

外在的形态特征

内在的性格特征

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宽阔浩荡,有时干枯、有时滋润,沟壑纵横

坚实宽厚、雄性美、富有使命感、博爱

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有什么作用?

 

人称

指代

作用

河床

  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

他们

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

  通过第三方的视角从侧面表现出了河床的整体形象,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

兀鹰

  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

母狼

你们

一指黄河象

  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之情。

一指人类

  把河床与人类并举,有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3.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河床》以“滋润的河床”“干枯的河床”“浩荡的河床”“纵的河床”“横的河床”等众多的意象来表现河床的雄性之美,以及他博爱的襟怀、无限的富贵、悠久的历史。

他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生命的原力,表现出作者对雄性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追求。

4.指出本诗的语言特点,并加以分析。

 

(1)拒绝“格律”的“润饰”,不讲究韵律、押韵,注重的是内在的节奏。

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如“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2)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相交错,如“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

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与这首诗歌的意象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是和它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的,如松代表坚贞,梅代表高洁,菊代表隐逸,流水代表光阴,等等。

所以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沿袭,古典诗歌中的许多意象都具有某种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

但是《河床》给我们展示的意象是没有这种特点的,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我们展现万千众相的那种感觉,这些也是诗人主观的感觉,是他那一瞬间所想到的。

因此,中国当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意象产生的不同。

对应学生用书P22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作为重点考查的对象,且每年必考。

了解诗歌一般的情感类型,学会体味诗歌情感的方法,掌握其规范答题的方法,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 答李淑一①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②,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①李淑一(1901-1997):

湖南长沙人。

是杨开慧在长沙私立福湘女子中学读书时的同学和好朋友。

1924年,经杨开慧介绍,与毛泽东的战友柳直荀结婚。

②骄杨:

1930年10月,杨开慧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

11月24日在长沙英勇就义。

柳:

柳直荀(1898-1932),湖南长沙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9月牺牲。

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借“骄杨”的谐音书写了杨开慧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杨柳”运用谐音和比喻,“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2.指出“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从中寄予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用典、抑扬、对写等。

 这两句从表现手法上看属于用典。

前一句写烈士一方面向月宫仙人问好,另一方面又询问仙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

后一句写吴刚捧出月宫里特有的礼物桂花酒来款待烈士,表现了烈士壮烈牺牲,仙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景。

3.分析“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描绘的场景以及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握描绘的场景和感情,就要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没有丰富灵动的想象,就不能充分体现烈士轻飏飞动的灵魂和精神,词作者的悲痛哀婉与思念之情也将难以达到言近旨远的美学境界。

 这两句写想象,英烈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激动、兴奋,以至于喜极而泣。

“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思想感情的巨大波涛借助这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第一,看标题辨情感。

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第二,知背景解情感。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理解全诗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抓诗眼悟情感。

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

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第四,透过“表象”看情感。

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

2.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模式

(1)常见设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模式: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要注意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

在分析时,既要注意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83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城堡(bǎo) 堤坡(tí) 胸脯(pú) 谨小慎微(shèn)

B.拽紧(yè)屹立(yì)滋润(zī)须臾不停(yú)

C.隘口(ài)跛脚(pǒ)彤云(tónɡ)远观近狎(xiá)

D.拓荒(tuò)腭骨(è)胝掌(zhī)永不枯竭(kū)

解析:

A项,“堤”应读dī;B项,“拽”应读zhuài;C项,“跛”应读bǒ。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排泄  汶身  钟情  潜伏达旦

B.消逝  瞬间  峰峦  张驰如弓

C.帆樯  深渊  潮汛  拓荒千里

D.炫晕  飓风  沸腾  通都大邑

解析:

A项,汶—文;B项,驰—弛;D项,炫—眩。

答案:

C

3.(浙江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解析A项,“推托”指借故拒绝。

与其后的“工作繁忙”相照应,使用正确。

B项,“不只”是连词,表示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

此处应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C项,“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这里用错语境,应用“不温不火”。

“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温和,也可以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D项,“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先生的第二故乡。

为了纪念昌耀先生,也为了增加丹噶尔古城的文化品位,湟源县在丹噶尔古城修建了昌耀纪念馆。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解析:

B项,搭配不当。

将“增加”改为“提升”。

C项,否定词使用不当。

删去“不受侵害”中的“不”。

D项,分句间的转折关系不当。

将“反而”改为“因而”。

答案:

A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河床》一诗,完成5~7题。

5.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

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意象特点:

丰富多彩。

①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②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③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6.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

诗歌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河床”以人的思维、人的情感。

排比手法的使用,形成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有利于表现“河床”的雄阔美,抒发诗人内心的澎湃激情。

7.有人说,这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有讲究的,请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诗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

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每一个画面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粝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10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

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

依次地叠印出了

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

草原的一个

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

新的城市,

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

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

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

儿童的回转木马,

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

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

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

是抒情的,

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

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981.11.27~12.23初稿

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9.“城市:

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10.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三、语言运用

11.根据《一滴墨水的蓝遇见一根火柴的光》的诗意,在空缺处补写诗句,使之诗意连贯、形式和谐。

世界就这么小

世界就这样不再寂寞——

当一滴墨水的蓝遇见一根火柴的光

也许比墨水更淡是一滴露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世界也会长大

一滴墨水变成无边无际的大海

蓝色的大海上明亮的太阳

莫不是曾经的那根火柴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你只是让我把心贴近天文望远镜

啊,那蓝色大海包裹的地球

像一滴晶蓝的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