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120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辨识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技能

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情感

目标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知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

1.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

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

船待

通舣,使船靠岸

二、古今异义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

身边的侍从、护卫

今义:

多指旁边或表示约数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古义:

把……分为

今义:

认为

3.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山的东面

今义:

山东省

4.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纵横

今义:

某一区域

5.吾知公长者

古义:

年高有德的人

今义:

年纪和辈分高的人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父老兄弟

今义:

父亲和兄长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而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天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

1.亡

①天之亡我动词,灭亡

②此亡秦之续耳形容词,灭亡了的

③亡去不义动词,逃亡

④唇亡齿寒动词,丢失

2.泣

①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

②左右皆泣动词,哭泣

3.及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连词,和

②以故汉追及之动词,赶上

4.被

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介词,表被动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动词,同“披”,穿着

5.独

①今独臣有船副词,只有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副词,岂,难道

③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副词,仅

6.会

①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会,集合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动词,适逢,正赶上

③与秦王会渑池动词,会盟

7.卒

①然今卒困于此副词,最终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士兵

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动词,尽,终

④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副词,通“猝”,突然

8.之

①骏马名骓,常骑之代词,代骏马

②此天之亡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非战之罪也结构助词,的

④辍耕之垄上动词,到

9.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副词,于是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动词,是

③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④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

10.且

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②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④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壁:

设营驻守

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歌:

唱楚歌

③田父绐曰“左”左:

向左走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

东行

⑤身七十余战身:

亲身(参加)

⑥亦足王也王:

称王

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

向西进军

⑧马童面之面:

面对

(2)名词作状语

①项王则夜起夜:

在夜里

②直夜溃围南出南:

向南

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

向东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

让……当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令诸君知天亡我亡:

使……灭亡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直夜溃围南出溃:

使……溃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表判断)

②此项王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有“被击破”的意思)

②然今卒困于此(“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

籍独不愧于心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籍独不(于心)愧乎”)

4.定语后置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能属)(之)骑百余人耳”)

②汉骑追者数千人(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追)(之)汉骑数千人”)

5.宾语前置

我何渡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6.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饮”后省略了“于”)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他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

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

失意、伤感、悲秋、无可奈何。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在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解析:

选D“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错,他所关心的还有江东子弟,下文不愿独自过江就是证明。

二、阅读课文2~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项羽“勇猛、自负”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

选BA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叙述突围情况;C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表现项羽的策略;D项,①侧面表现项羽勇猛,②正面表现项羽勇猛。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从军事力量上显现项羽已经深陷绝境。

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出了深陷绝境的项羽。

B.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同时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持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地去写项羽。

C.从“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但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

D.“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从这几句,依然能看出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还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镇定的英雄项羽。

解析:

选C“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错,这是司马迁的有意保留,旗是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

倒,军队气势衰。

当时何等形势?

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正反映了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项羽“知耻重义”的一组是()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③不忍杀之,以赐公

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选B①是乌江亭长的话;②是知耻;③是重义;④是表现项羽的勇猛。

5.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船待。

本部分在二人对话当中,也表现出了项羽的矛盾心理,这体现在一个“欲”字上。

B.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人格不屈。

C.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D.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知情重义。

解析:

选D“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知情重义”错,这是再次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一个人的生命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1.寓爱憎于叙述之中

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对项羽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示深深赞叹和惋惜。

2.选材适于表现人物形象

作者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

3.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然天成,气势磅礴。

素材主题

志向

[课内·提炼]

项羽志做“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

“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课外·延伸]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宋代范仲淹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

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

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

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名言警句

(1)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石玉昆

(3)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王夫之

(4)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康有为

(5)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志向!

——高尔基

(6)志向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特

[运用·点拨]

项羽少有大志,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他也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为后人所景仰。

范仲淹志在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成一代伟人。

志向,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更是人活一世奋斗努力的目标,倘若没有了这个目标,人生也会随之黯然失色。

(时间:

40分钟分值:

48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骓不逝兮可奈何逝:

奔驰

B.项王军壁垓下壁:

墙壁

C.愿为诸君快战快:

痛快

D.辟易数里辟易:

退避

解析:

选B壁:

设营驻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期山东为三处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项王乃悲歌慷慨

D.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解析:

选D古今同义,都是“失败”的意思。

A项,古义:

山的东面(或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B项,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区域;部位。

C项,古义:

神情激昂。

今义:

充满正气;大方,不吝啬。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项王则夜起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解析:

选D名词用作动词。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左,乃陷大泽中

解析:

选AA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分)

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把他层层包围起来。

(2)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3分)

译文:

项羽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身边的侍卫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头来看他。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

“不然,夫搏牛之牤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④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

‘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⑤,皆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使桓楚报命于怀王。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①巨鹿城:

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县西南。

②卿子冠军:

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③承其敝:

承,趁;敝,疲惫。

④很:

通“狠”,违逆,不听从。

⑤枝梧:

抵抗。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胜则兵罢罢:

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

使……相斗

C.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被:

通“披”,穿着

D.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举:

副词,全部,都

解析:

选D举:

被占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解析:

选B于是,就。

A项,介词,用/动词,认为;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

8.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⑥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

选B①为宋义的话,不能表现项羽有勇有谋;③陈述的对象不是项羽;⑤是交代楚怀王对项羽的任命安排。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了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

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攻秦救赵,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解析:

选CA项,这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项,这是宋义说的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项,“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

(5分)

译文:

楚怀王召见宋义,跟他商议大事,非常欣赏他,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

(2)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5分)

译文:

(如果秦国)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

参考译文:

章邯打败项梁军队以后,认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北进攻赵国,大败赵军。

这时候,赵歇为王,陈馀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怀王召见宋义,跟他商议大事,非常欣赏他,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任次将,范增任末将,去援救赵国。

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宋义)号称卿子冠军。

军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向前进。

项羽说:

“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

”宋义说:

“我认为并非如此。

要去拍死牛背上的牛虻就不可能顾及到会杀死牛身上的虮虱。

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兵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趁着他们的疲惫(攻打他们);(如果秦国)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

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

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

”于是通令全军:

“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

”又派他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他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

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兵一个个又冷又饿。

项羽对将士说:

“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

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野菜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与赵国合力攻秦,却说:

‘利用秦军的疲惫。

’凭着秦国那样强大的实力,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破赵国。

赵国被攻破,秦军就会更加强大,到那时,又怎么谈得上利用秦军的疲惫啊?

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立不安,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力、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

可是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牟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

”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

“宋义和齐国同谋背叛楚国,楚王密令我处死他。

”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

“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的家族。

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

”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

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

楚怀王于是让项羽做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遭遇秦军,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军之首。

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打败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