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156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配套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设计说明:

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了,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的遗骨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围绕本单元“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要素,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同时,注重方法迁移,先是“扶”着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丧子之痛”,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抉择之痛”。

运用读读、画画、议议、写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议、写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写人的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搜集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和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抗美援朝资料;了解毛主席的亲人为革命献身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1.导入:

同学们,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巍巍青山里,长眠着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2.出示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利用学生课前了解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3.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名句为题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设计意图:

介绍历史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引出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后文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检测字音。

出示:

彭、拟、谋、赴、殊、踌、躇、黯、革。

教师相机强调:

“拟”的读音为nǐ,“殊”的读音为shū,“踌躇”的读音为chóuchú,“革”读二声gé。

(2)检测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拟定 高瑞欣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搞特殊 尊重 签字

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再提出不懂的生词,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此环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掌握生字和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大意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要点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一部分:

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

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岸英的遗骨,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面对两种选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决定。

第三部分:

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4.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设计意图:

此环节进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理清课文层次,并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书写生字,多样练习

1.出示本课会写字:

彭、拟、谋、瑞、损、锻、炼、眷、赴、搞、殊、尊、签、革。

2.指名认读生字。

3.形近字组词练习。

 

 

 

 

4.学生独立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哪些生字比较难写,然后进行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强调书写要点。

锻:

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段”右上角是横折弯。

炼:

左窄右宽。

“火”做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不是“东”。

眷:

撇、捺要舒展,盖住下边的“目”。

尊:

要注意字整体上的平衡。

6.学生书写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落实生字和词语的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教学

1.回顾主要内容: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先讲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

又讲了毛主席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最后他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2.交代本节课学习目标:

抗美援朝爆发后,新婚不久的年仅28岁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明确了目标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高效学习做准备。

二、品析细节,感受丧子之痛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小组里交流:

哪些语句令你感动?

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全班汇报。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不可频繁提问,相机点拨就好。

句1: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体会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

(2)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

你能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吗?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

(4)创设情境引读。

师:

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比一个月还要长——

生: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

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哪——

生: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句2: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语言描写:

从“岸英!

岸英!

”的重复话语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在心中不停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那该是多么悲痛啊!

(2)动作描写:

你知道“喃喃”的意思吗?

从“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可以看出什么?

(3)神态描写:

从“紧锁的眉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4)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喃喃着”。

4.小结:

一个小动作,一句重复的语言,一个神态,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万分悲痛。

5.创设情境引读。

师:

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悲痛不已——

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六旬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

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

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

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师:

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生:

“岸英!

岸英!

师:

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生:

“岸英!

岸英!

师: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6.总结方法。

(1)回忆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的。

从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的巨大的悲痛。

(2)小结:

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仔细揣摩,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将这种体会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毛主席丧子的悲痛。

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体会情感。

小结的环节设计更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三、自主揣摩,感受抉择之痛

1.出示秘书口述的电报内容:

“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2.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毛主席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你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吗?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通过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抉择之痛。

句1: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圈出描写毛主席此时动作的词语。

(“不由自主地站”“仰起头”“望着”)

(2)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再看看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你看到毛主席的目光了吗?

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以看出:

毛主席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对儿子的无限眷恋,渴望再一次见到儿子的强烈愿望。

(4)但是,毛主席此时此刻却“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怀?

(毛主席也是常人,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但是又有着极大的意志力。

(5)指名读。

句2: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出示两种想法,请学生谈谈体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体会父子情深。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

②体会伟大情怀。

毛主席想到:

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搞特殊呢?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的遗骨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2)还有哪个词语表现了毛主席从大局考虑问题?

(从“打消了”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伟人的宽阔胸怀。

(3)小结:

心理描写的再现,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部分中对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就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

(4)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师: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

生: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师: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烈士都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他决定——

生: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

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儿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

生: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师: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他决定——

生: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句3: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找一找描写毛主席的词语,仔细揣摩,说说你体会出了什么。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影响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2)“踌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犹豫不决的样子。

)透过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吗?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3)过渡:

毛主席知道,一签字,就意味着自己永远也见不到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4)出示填空,与学生互动:

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________了,还是______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______________。

(5)小结: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老人提不起,更放不下。

句4: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那个漫长的夜晚。

(2)学生完成练笔后,指名反馈。

(3)小结: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

此时,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设计意图:

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感悟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既有常人的情感,又有伟人的宽阔胸怀。

安排了小练笔,在学生揣摩语句后展开合理想象,把对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品析变成合理再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理解诗句,升华内心情感

1.出示填空题,学生口头作答。

毛主席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    )的。

2.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在深入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谈一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忠骨”指忠臣的遗骨,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两句诗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安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3.引读诗句,总结全文。

师:

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毛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

毛主席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设计意图: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后,再来理解这两句诗,更深切敬佩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

创设不同形式的引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抒发情感。

五、总结全文,明确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

2.总结:

相信同学们都被毛主席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

作者正是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了描写,所以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细节描写的语句,在习作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

总结文章写法,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引领,先是指导学生品析描写毛主席丧子之痛的语句,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品析抉择部分的相关语句。

注重资料的引用。

为了课文的理解和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毛主席。

课堂上我注重恰当地引用资料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

我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注重朗读指导。

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通过读可以表达出来。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为主线,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

同时,还有精心创设情境的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主席的情感,在读中升华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