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168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0010062)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对象:

2007级本科生

本期末试卷满分为8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答题要求:

1.请将所有答案统一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2分)

1、信念

2、慎独自律

3、社会公德

4、实体法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个)选项是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的描述?

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心理倾向。

C、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D、人生观表现了人生态度的基本意图。

2、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做到哪些(个)?

A、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国家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3、下面哪些(个)对道德描述是不准确的?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B、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D、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4、下面哪些(个)内容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兼相爱,交相利

D、是非之心,智也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勤俭持家B、文明礼貌C、爱护公物D、明礼诚信

6、诚信对大学生的作用是:

A、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B、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C、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D、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7、下列哪些(个)属于家庭美德的内容:

A、男女平等B、助人为乐C、奉献社会D、邻里团结

8、下面哪些(个)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16分)

1、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2、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我国程序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

1、怎样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2、如何做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3、怎样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五、论述题(每题9分,共计18分)

1、结合理想和现实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要求:

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现实,得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2、给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写一封信,要求写出课程内容与自身的感悟及建议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0010062)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对象:

2007级本科生

本期末试卷满分为8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2分)

2、信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1分),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分)

2、慎独自律:

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1分),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1分),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1分)

3、社会公德: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2分),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1分)

4、实体法律制度:

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2分)我国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1分)

二、多项选则题(每题2分,共计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选项是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的描述?

(AB)

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心理倾向。

C、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D、人生观表现了人生态度的基本意图。

2、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做到?

(A、B、C)

A、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国家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3、下面哪些(个)对道德描述是不准确的?

(C)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B、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D、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4、下面哪些(个)内容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

(A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兼相爱,交相利。

D、是非之心,智也。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指:

(D)

A、勤俭持家B、文明礼貌C、爱护公物D、明礼诚信

6、诚信对大学生的作用(ABCD)

A、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B、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C、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D、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7、下列哪些(个)属于家庭美德的内容:

(A、D)

A、男女平等B、助人为乐C、奉献社会D、邻里团结

8、下面哪些(个)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

(ABD)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16分)

1、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答:

(1)学思并重的方法。

(0.5分)

(2)省察克治的方法。

(1分)(3)慎独自律的方法。

(1分)(4)积善成德的方法。

(1分)(5)知行统一的方法。

(0.5分)

2、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分)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分)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基本特征: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2分)

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分)

4、我国程序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答: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1分),民事诉讼法律制度(1分),刑事诉讼法律制度(1分),仲裁和调解制度(1分)。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

1、怎样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答:

(1)立志当高远,立志需躬行,但要始于足下。

(2分)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2分)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分)

2、如何做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答:

(1)是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未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分)

(2)要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2分)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分)

3、怎样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5分)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1.5分)

(3)有序的公共生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1.5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5分)

五、论述题(每题9分,共计18分)

1、结合理想和现实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学生对自我的分析(2分)

(2)学生对社会就业的认识(2分)

(3)确定职业目标和途径(5分)

2、给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写一封信,要求写出课程内容与自身的感悟及建议(课程描述:

4分,感悟及建议5分)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