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25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二十六 分析语言文体及写作特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

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

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

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

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

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他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

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

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

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

伊登》(1909年),是杰克·

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

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

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

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

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

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

“我如果自己能够做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

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有改动)

 马克·

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

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评”“传”结合(或夹叙夹议)。

传文第②③④段在对杰克·

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之前都有简短的评论,点明他人生坎坷,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

又如第⑦段,在叙述了杰克·

伦敦的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又用评论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解析 此题考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对于这篇传记来说,最突出的特点,从很多段落的开头、结尾及文段内容便很容易看出,是叙述和评论相结合,即夹叙夹议或者“评”“传”结合。

答题时,结合着②③④⑦段的写作特点来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温州踪迹

陈孝全

温州市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原系温州府学堂,创办于1902年,校舍是原来的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被改为省立第十学堂。

翌年,“学堂”改称“学校”。

第十师范学校前身为温州师范学堂。

1923年实行新学制,十中和十师合并,仍称省立第十中学,分中学部和师范部两部。

前者设在仓桥的十中,而后者设在道司前的十师。

学校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主任金嵘轩是浙江瑞安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章太炎、陶成章等革命党人有过交往,富有民主主义思想,是浙江省著名的教育家。

朱自清就是由他提议聘请来校的。

在春花烂漫的三月,朱自清带着家小来到了这个位于瓯江下游的古城,先在离学校较近的大士门租了一所房子,不久因大士门失火又迁至朔门西营堂34号。

这是一座老式的两进平房,前后都有院子,四周有围墙,靠大门处有两间厢房,外面一间当住室,里面一间前半间为书房。

朱自清又从学校里借了一张学生自修桌,放在前方的门下。

靠墙的0.66米许空隙,放了一把旧藤椅。

房子的后半间便做了厨房。

厢房外面有花墙把大院隔开,自成小院落,种了些花木,环境还颇幽静。

在十中,朱自清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在中学部教国文,又在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他教学认真,态度严肃。

在课堂上他极力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播种新文学种子,还讲究教育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当时一个学生有生动的回忆:

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

经常提一个黑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

管教严,分数紧,课外还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

同学们开始都不习惯,感觉这位老师特别啰唆多事、刻板严厉,因而对他没有好感。

但日子一久,同学们对朱老师的看法起了变化:

说起教书的态度和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用的都是文言文。

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写白话文。

“窗外”“书的自叙”等都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由命题,这对于写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文言文的我们来说,是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

朱自清还创造了特别的“作文记分法”,他要求学生在作文本首页的一边,将本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码,另一边由他记分,首格代表90分到100分,次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下去。

他每批改一篇就在应得分数格里标上记号。

这样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就出现一个升降表,作文水平的升降便一目了然了。

这种记分法,大大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们的学习。

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中学部、师范部各年级学生都争着要求他来上课,而朱自清只得奔波于两部之间,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们也常到他家里拜访,向他请教问题,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简直是门庭若市了。

有一个刚从日本回来的学生,他的父亲特地托朱自清指点。

这个学生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对国文一窍不通,于是朱自清便告诉他,文字的运用和艺术的境界是国际性的,所不同的只在使用的符号上,即文字的不同,要他在这一原则下去领会自己国家的文字。

又选《辛夷集》为他讲解,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并经常和他闲聊,锻炼他的汉语能力。

时间一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时朱自清要他邀请一些同学到三角门外去看妙果寺的“猪头钟”,到江心寺后看古井,渡瓯江去白水,坐河船去探访头陀寺,大家相处十分欢洽。

(选自《朱自清传》,有删改)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主人公朱自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细节描写。

比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朱自清的“作文记分法”,通过这一细节体现出朱自清教学态度的严谨、认真,教学方法的独特等特点。

再如文章第2段中对朱自清住处的详细描述,其用意在于体现朱自清俭朴的生活习惯和沉静的性格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解题时可首先考虑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对照原文看文中描写人物主要运用的手法,并与原文对照分析。

如对朱自清的教学法、教学态度,特别是“作文记分法”和他住处的详细描写,这些又如何体现他的精神品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

“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

”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

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

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女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古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

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

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

“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

”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

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

他曾对子女说: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

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

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

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

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

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

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

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著述颇丰;

在劝龙济光反袁时,力挽危局。

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

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绝不望风转舵。

C.梁启超说的“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政坛上风云跌宕的生活。

其好处:

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

能够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

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D.梁启超说的“这种生活”的不足:

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

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答案 C

解析 “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E.梁任公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总是进行大格局、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于做一种狭窄的精密工作。

答案 BE

解析 A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

C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

D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案 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

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

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 首先在文本中找到引用梁启超话的区间,明确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如对龙济光吼出的话,就体现出梁启超英勇无畏的性格;

倒数第二段的话,就体现了其看重人生趣味的性格,并且这一性格特点,前文就有明确的交代。

同时,还要注意引用梁启超的话对文本内容、读者等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梅贻琦:

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

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可点者极多。

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

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

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

“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

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

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

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

“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

“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

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

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

他坚持照常:

“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

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

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

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

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

“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

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

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

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

“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

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

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

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

教育家蒋梦麟曾说:

“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