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733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docx

同步教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

同步教程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百合花》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写通讯员带路护送“我”,这是故事的开端,这段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

2.

请分析品味《哦,香雪》中,“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3.《百合花》一文,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一节表现了通讯员哪些形象特点?

4.发展

阅读茹志鹃的《百合花》中从“我们到包扎所”到“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这部分内容,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作用。

5.简要分析茹志娟《百合花》以下环境描写的作用。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6.简要分析茹志娟《百合花》以下片段中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

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

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

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

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

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

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

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

”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

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

“哪一家?

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5)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

“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

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

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

……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

”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7.阅读《百合花》的高潮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结尾,概括主要内容和写作重点。

8.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曾受到矛盾的称赞,请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谈谈划横线的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9.请分析《百合花》中,“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句话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0.分析《百合花》中通讯员小战士英勇牺牲,新媳妇拿出被子,突出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

11.《哦,香雪》第一部分描写台儿沟有什么作用?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

12.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出人物什么特点的?

13.请简要分析《哦,香雪》中以下描写分别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姑娘们:

“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把头发梳得乌亮”。

凤娇:

看到一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金圈圈和腕上戴的小手表,与同伴关于列车员“小白脸”的笑骂与辩论,问列车员是否头晕。

香雪:

发现了“皮书包”。

14.阅读《哦,香雪》第二层(从“不管在路上吵得怎样厉害”到“也有人替香雪分辩”),分析以下语句反映的台儿沟女孩们的性格特点。

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人做生意,有了火车,生活变得五彩缤纷。

凤娇:

与“北京话”做买卖,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很满足。

“北京话”给她捎回一捆挂面、两条纱巾时她一定抽出一斤挂面还给他。

香雪:

“洁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

只说:

“你看着给吧。

”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配乐诗朗诵”和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

15.概括《哦,香雪》第三部分第一层的层意。

第三部分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香雪换铅笔盒

第一层(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为什么那诱人的嗒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

16.《哦,香雪》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一节,小说为何写同学们的奚落?

17.阅读《哦,香雪》第二层(从“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分析运用哪些方法塑造香雪人物形象的?

18.分析《哦,香雪》中第四部分香雪的心理过程。

从“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到最后。

19.给加点字注音

①挟(________)带②斟酌(________)③褶(________)皱④隧(________)道

⑤娇嗔(________)⑥粗糙(________)⑦忸怩(________)⑧尴尬(________)

⑨踌躇(________)⑩窸窣(________)⑪吸吮(________)⑫氛(________)围

⑬纤(________)纤尘不染(________)扯篷拉纤

⑭没(________)没齿难忘(________)没精打采

⑮削(________)削铁如泥(________)削苹果

⑯露(________)藏头露尾(________)露马脚

⑰塞(________)敷衍塞责(________)两耳塞豆(________)塞翁失马

⑱扎(________)包扎(________)扎实(________)挣扎

20.易混字形

①(àn)(______)然神伤(ān)饱(______)世故

②(xī)笑(______)(______)(xī)文恬武(______)(xī)晨光(______)微

③(cǎi)张灯结(______)(cǎi)兴高(______)烈(cǎi)不理不(______)

④(zhì)(______)气未脱(zhì)(______)鸡(zhuī)(______)骨

2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一度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

(停滞/停顿)

②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谋收复国土,只是______________享乐,结果只能是加速灭亡。

(贪图/贪婪)

③街道两旁______________地立着青砖绿瓦木窗飞檐的商铺,屋脊两端雕刻的鸱吻兽昂首而立。

(五彩缤纷/林林总总)

④那确实令人______________,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

(局促不安/如坐针毡)

⑤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踌躇满志/自鸣得意)

22.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

《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组:

《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

《那湖·那塔——燕园留念》《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

(二)》

A.隔绝喧嚣破立学问青春琴弦

B.古韵新风文化责任时代变迁

C.古韵新风破立学问时代变迁

D.隔绝喧嚣文化责任青春琴弦

23.填写合适的语句,完成下面一段话。

青春是什么?

有的人说青春是绚烂多彩的花季,是①______,是青翠嫩绿的春,是②______;有的人说青春是欢笑时的泪水,是流泪时的微笑,是轻松的压抑,是沉重的放纵;还有的人说青春是一坛醇香的酒,是一束鲜艳的花……每个人对青春都有自己的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

正是为了尊重这种各自迥异的答案与诠释,人们才匆匆走上一条条属于自己的道路,③_______,破译青春的密码。

24.请根据《百合花》的结尾,续写一段描写新媳妇心理的文字。

要求:

描写细腻,能够表现人物品质,100字左右。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8.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

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

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

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

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29.下面是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办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30.学校拟请著名作家铁凝来学校作报告,下面是对铁凝老师的简介,请概括这一简介的主要内容,把下面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70字。

铁凝,女,当代作家。

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母亲是声乐教授。

铁凝为长女。

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后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上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

1996年起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一个名叫“我的文学梦”的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作家铁凝老师。

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铁凝老师,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铁凝老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

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

“大爷您戴着吧!

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

“谢谢。

他说:

“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

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

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

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

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

“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

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

"

兵说:

“这不行。

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

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

“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

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

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

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

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

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

乘客们欢呼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

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

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

他还不满19岁。

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

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

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D.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32.文中描写的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特点?

与“大兵”、《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33.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4.小说在写香雪夜里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时,详细地刻画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写到了她的害怕,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等,请仿照这种写法,以下面的文字开头,写一段描写人物复杂心理的文字,不少于250字。

球印?

教室后面的球印?

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